【阿拉善玉】有一种阿拉善玉作品叫“又耳三工”

集宝街——遇见魅力石界

Youth Day

阿拉善玉披着霞光,艳丽无双

“又耳三工”番窠倒臼,搅一池春水覆江潮

什么是艺术?

艺术并不是目的,

而是一种表达方式,

是一种结果。

至于我自己,

我只是要表现表象背后的东西。

——巴尔蒂斯

人们称他为寻找者,他不寻找,他看见。他就是“又耳三工”,重新定义阿拉善玉雕件作品的巧雕师。

初见“又耳三工”的作品,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又耳三工”若是一个画家,必是像毕加索般的不羁。阿拉善玉剥去岁月的尘土,玉见他结缘的画笔。他的作品,那种洗炼、老成 、要言不繁,乍看无纵其才,再看倒像是大匠晚年才得修炼到的境界。

布局不拘传统,“又耳三工”将立体主义散点式的观看同局部观看互相混淆,相机得事,看一处雕一处,局部写实、合理,整体虚构、不合理,由此遂引发层出不穷的新造型、新构局,他的每一件作品仿佛都刻着一句“这就是我”。

换言之,他认为雕刻自身的价值不在于对事物如实的再现,巧雕师不能光刻画他所见之物,而必须首先塑造他对事物的认识。雕件作品能表达事物的可见之现象,同样也能表达出事物的观念。

人总是从某一个节点开始,学会移去现实的外貌,将对象的观念转换为不可磨灭的印迹。对象唤醒了艺术家,激发赏石人的思想,释放雕刻师的情感。

阿拉善玉质如刚玉,色像霞光,润似水晶,灿若珍珠,类如繁星,它们或多或少感染着雕刻师的思想。而面对原石,所有的形式雕刻师都必须接受,因为人之所以为人,心灵连同感官,对情感有强烈的渴求,色彩与形态皆是情感的外在。而今,阿拉善玉是幸运的,它遇见了一位懂它的艺术家,“又耳三工”不去理睬条条框框的限制,将浓墨的情感泼洒在作品之上。

有人说,我不懂欣赏这样抽象的作品。当然各有所爱不能强求,但试图解释雕件的人实在不可谓之有大智慧。如同毕加索的画作,若太直白,便没有了存在的意义。

毕加索说:“优秀的艺术家模仿表象,伟大的艺术家窃取灵魂。”又耳三工将阿拉善玉雕琢成错落的线条,赋予它形形色色的灵魂。他读懂了玉,谁又从玉中读懂了他。

原创:西贝

编辑:西贝

以上图片来自于“又耳三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