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虚欲脱的立法组方分析

气虚欲脱——益气救脱

气虚欲脱,是指元气式微,心脏功能衰竭病变。

益气救脱,是据气虚欲脱病机所拟的治法。

【适应证候】以面色苍白,精神淡漠,呼吸微弱,自汗如珠,心悸心慌,脉微欲绝为主证。

【病理分析】心气虚衰,虚极欲脱,常以心悸心慌、面色苍白、神情淡漠、呼吸微弱、自汗如珠,脉微欲绝为主证。气血津精是五脏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任何一种物质脱竭,脏腑功能活动亦就随之停止,气血津精之间,也是在生理上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彼此联系。虽然脱证最终都要归结到气,却与血、津、精紧密相关,所以,心气欲脱关乎气血津精各个方面。一般说来,虚脱征象可见以下七种病理:

1.气虚欲脱:心气根于肾中元气,一切疾病日久不治,都要耗损肾中元气,所以景岳尝说“五脏之伤穷必及肾。”元气亏损,心气无源极度衰竭,即呈气虚欲脱危证。

2.气随精脱:肾精是化生阳气的物质基础。设若淫欲无度阴精脱竭,阳气虚陷不能上继,心气也就随之脱绝,此证可无其他征象仅因交合泄精之后突然死亡。但久病临终,亦偶有因遗泄阴精,使阴阳失去维系而精脱于下阳亡于上者。此即《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谓“阴阳离决,精气乃绝”机理。

3气随血脱:气为血的统帅,血为气的载体,两者相互依存而不相失。严重失血以后,血虚气无所依,遂呈阳气浮越脉外而见身热、汗出、口渴、脉大而芤。若不及时控制,阳气继续浮越,最终将会脱竭死亡。

4.气随津脱:《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阴津与阳气共同运行于少阳三焦半表半里。阴津得阳气护卫,才能固密于内;阳气有阴津相济,才不至于化热。设若津液大量消亡,可呈气随津脱,这一征象,古人称为大汗亡阳。

5.气阴两脱:多见于温病后期,热由肺卫传入心营,最易耗气伤津,呈为营热犹盛而气阴已衰;或热象已微而阴竭阳脱。此证于气虚欲脱之外,常见舌赤乏津,人夜心率加快等征象。

6.内闭外脱:古人所说内闭外脱,实即神闭心衰,心神同病。此证若从病性言之,寒热均有。热证见于温病过程,壮火食气则气为之虚,逆传心包则神为之闭,若于身热烦躁,神昏谵妄之外,兼见脉虚,即属内闭外脱之象。寒证见于寒邪直中,气机陡闭,神失气血温养而卒倒无知如果兼见口开手撒,二便失禁,脉象虚散,即为内闭外脱之象。

7.阳虚欲脱:气虚欲脱兼见四肢逆冷,即属阳虚欲脱。在正常情况下,阴阳相互维系以达到生理上的平衡。病至末期阳气衰竭阴阳失去维系能力既不能鼓运血流以温养四肢,又不能固护营阴以阴阳相恋阴失阳的固护,阴津不能内守,遂呈上气喘急,汗出如珠,四肢逆冷,脉微欲绝的阳虚欲脱危证。故《灵枢·经脉》说:“阴与阳相离,离则腠理发泄,绝汗乃出,故旦占夕死。”

【立法组方】综上可知,气虚欲脱之证,是以心及相关脏腑为其病变中心并以神、心、血、脉、呼吸等病理改变为其主要特征。病至虚脱,总宜益气固脱。由于各种虚脱最终仍然都是气脱,所以益气救脱的人参也就成为必用之品。气脱精脱津脱,可用独参汤。血脱兼配当归、黄芪益气固脱或益气摄血,气阴两脱兼配麦冬、五味子益气生津,两救气液,如生脉散。营热犹盛而心气已衰,兼配水牛角或生地黄、牡丹皮、青黛以凉血救脱,如参犀汤。阳虚欲脱,兼配附子回阳救脱如参附汤。配伍这类方时注意药不宜多,以免互相牵制。此外,《温病条辨》以大定风珠育阴潜阳,加人参益气固脱,是为阴竭阳脱而设。用人参煎汤送服安宫牛黄丸以开心气之闭,固欲脱之气,是为内闭外脱的热证立法。用人参汤送服苏合香丸,治疗中寒气闭,猝倒无知,脉虚而散,又为内闭外脱的寒证而设,学者可以参阅有关治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