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潮祖医案精解》——胃痛(二)
宋某,女,39岁,2007年7月2日初诊。
患糖尿病史3年,服用“二甲双胍”、“消渴丸”等药,血糖控制尚正常。近半年饭后自觉胃脘部胀满冷痛,纳差,口干,情志抑郁,某医学院附属医院诊断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胃轻瘫”、“抑郁症”,服胃动力药、抗抑郁症药及经心理治疗,症状未见改善。病者形体偏胖,与其交谈得知平素痰多,性格内向。查舌脉,见舌质淡、苔微黄腻而干,脉沉弦。陈老曰:此少阳肝胆疏机不利,太阴脾胃运化失司,而致气血津液代谢失调而变生诸症,治宜疏少阳气机,运太阴水湿。
处方一:柴胡桂枝干姜汤合理中丸加减:
柴胡 20g 黄芩 10g 天花粉 20g
桂枝 15g 白术 20g 太子参 20g
干姜 10g 牡蛎 20g 炙甘草 10g
枳壳 15g 黄连 8g
5剂,水煎服,每日1剂
7月8日复诊:胃脘部胀满疼痛明显减轻,两胁乳房胀闷。处方二:于处方一加木香10g,5剂,水煎服,每日1剂。
7月15日三诊:病症痊愈,病者要求服药调理,陈老予柴芍六君子汤善后。
【侍诊心得】 患者每于饭后自觉胃脘部胀满不适,纳差,是脾胃虚弱,不能运化之故,而致水谷水湿不能精微四布而停留于胃,故痰饮甚多,食后胃脘不舒,再加之形体偏胖,痰湿之体,定位于脾胃虚实夹杂,以虚为本。口干,舌质淡、苔微黄腻而干,脉见沉弦,既是阳气不足,水湿久蕴,蕴而化热之象,又是津液亏损之征。结合其性格内向,心情抑郁,当从肝脾论治。陈老临证治疗慢性疾病及疑难杂症,非常重视调肝,认为肝主疏泄,主水、气、津、液、精、情、志、血、胆汁等。善治病者调其肝,肝气条达,五脏相安。
对本病的治疗,陈老谓:世有辨病医者,一闻消渴不论舌脉,俱是滋阴为先,囿于成见,怠于辨证,药不对证,反论中医无功。此中医诊疾治病之大忌也,后学当引以为戒。该类病证,中西各有所常,合理配合中药,对于延缓并发症,缓解症状,大有用武之地。
柴胡桂枝干姜汤,原书主治少阳病病水饮内结之证,陈老曰:此方是肝脾同治之剂,其方证为少阳不和,中阳不足,三焦气机失畅,津液不通与不足共具。组方结构上,柴、芩疏达少阳气机,姜、桂、草温中健脾运湿,天花粉滋津液之不足,牡蛎逐水饮之凝滞,结构严谨,正合本案之基本病机。病员自觉胃脘胀满冷痛,舌质淡,中焦虚寒,气机不畅明显,故合理中丸,并加枳壳以增强温补行气之力;加黄连,一则佐助,合黄芩清热燥湿,一则佐制,防温燥之药太过。二诊时,诸症减轻,又兼两肋乳房胀闷,加木香助原方行气之功。
【按语】 本案遣方用药温清通补,似有杂乱无章之感,然细绎可谓用药与病机丝丝入扣。患者心情抑郁而胃脘胀满冷痛,纳差,且脉沉弦,是肝胆疏机不利与脾胃阳气不足并见,故用柴胡、枳壳疏达肝气,干姜、太子参、白术等温中健脾,立足于肝脾同治;胃脘冷痛,舌质淡,苔微黄腻,是中焦虚寒与湿蕴化热互见,故用干姜辛热以祛寒温中,黄芩,黄连苦寒以清热燥湿,立足于寒热共用;形体偏胖,平素痰多,口干,苔腻而干,是津滞与津亏并存,故用桂枝、白术、牡蛎祛湿化饮,天花粉生津润燥,立足于润燥相济,通补兼施。如此,则“症-证-法-药”一线贯通。
——本文摘自《陈潮祖医案精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