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完美,其实是一种病
作者 宁朝华
所谓的完美,在这个世界上是不存在的。有人喜欢用这个词来赞美一些好到一定境界的人与事,但往往是,我们所得知的真相会彻底摧毁早先的认知,随之而来的是极度的失望,甚至产生对他人或自我的质疑。譬如,当很多人得知自己眼中的完美好男人黄海波的真实面目之后,立即发出了“世上再无好男人”的悲观论调。真正是:天下无完美,庸人自扰之。在我看来,苛求一种虚幻的“完美”就是一种病。
无意中看到一则小新闻,说的是一幼稚园的女老师虐待孩子,事情的原委很简单,不过是因为两三个调皮点的小朋友在吃饭时打闹,将饭撒得满地都是,多次制止无效的情况下,这个女老师气急败坏地要求几名小朋友站成一排,互扇耳光,恰巧被一家长撞见……我在气愤之余,为这个女老师深感悲哀。用一把完美的尺子来丈量不谙世事的孩子,女老师的病看来不轻,痛苦大概只有她自己能够体会了。
认识的人当中有一些自身条件非常优秀,过得却一点也不好,你只要跟他们一接触,就会发现,问题常常出在他们自身。对人对事横挑鼻子竖挑眼,表情与眼神里大写着三个字“看不惯”,这样的人到最后,不但家庭矛盾重重,就连朋友也没有几个,说到底,是完美主义疾病带来的后果。
在众多的社会角色中,我认为老师与家长最容易患完美主义疾病,因为在这两者的心中,都有一个非常完美的模型,他们当中的很大一部分会期望孩子去掉一些棱棱角角,充分吻合模型的样子。
比如说,当孩子考试得了90分,很多父母不会为孩子超越了班上大半同学而高兴,却为孩子丢的那10分而懊恼,神情透着失望,言语带着责备。在我接触到的家长当中,有一部分始终被孩子的考试成绩左右着自己的情绪,当孩子成绩不理想,家长的评价,就是“很懒惰、无目标、不自觉、缺毅力”等负面词语,我反驳他们说孩子其实很听话、很上进、性格也很温和,得到的回复往往是忽略式的沉默,潜台词是“那有什么用”。因为追求完美而看不到孩子的优点,孩子痛苦,父母其实更痛苦。
不管是人也好,事也好,都有着看似偶然实则必然的轨迹,只有在我们的努力下,大方向没有什么问题,那些“不完美”是可以允许且必然存在的。就像春天有繁花似锦,也有阴雨绵绵;夏天有荷塘月色,也有炎热酷暑;秋天有果实高挂,也有荒凉萧瑟;冬天有白雪飞舞,也有湿寒袭人。
以好的心态来接受“不完美”,那么,还需有智慧来对待“不完美”,下面一个故事或许能给我们一点启发。
一个小男孩数学测试得了班上倒数第二名。出乎意料的是,爸爸知道后并不以为然,笑着对他说:“儿子,你应该设法得倒数第一。我给你出题,如果你能得零分,爸爸给你买一双耐克鞋。”
于是爸爸出了20道选择题,当然,孩子不可能得零分。
爸爸语重心长地问:“儿子,你知道为什么不能得零分吗?”儿子说:“有些题我能够选出正确答案,有些题我是猜的。”爸爸又问:“你怎么知道那几道题的正确答案呢?”这一下儿子来劲了:“爸爸,我懂的东西可多了!同学们都以为我笨,其实我才不笨呢!”爸爸拉着孩子的手,激动地说:“儿子,爸爸就爱听你这句话,你其实一点都不笨!儿子,你要永远记住爸爸这句话——残余的火花,看上去并不明亮,可是一旦绽放,或许是最绚烂的!”
所以,在面对人与事时,我们的期望值还是低一点好,如此,既不会因为对方不完美的表现而伤神,也有可能因为对方超出期望值的结果而带给自己惊喜,当然,更重要的是,理性与智慧地对待一些不完美,那么,未来就有更多无限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