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去改变自己当下糟糕的生活?
作者:Windy Liu 来源:自言稚语(ID:selfgrowing1118)
19 世纪中叶,一个男孩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
从小这个男孩就有严重的健康问题——
让他在孩提时代暂时失明的眼睛问题,迫使他严格节食的胃病,以及困扰他一生的背痛。
尽管父亲不同意,但他还是立志成为一名画家。
他勤练绘画技能,但多年来,每一次尝试都以失败告终,而与此同时,他的兄弟却在后来成为了世界著名的小说家。
当他成年后,他的健康问题开始恶化,这时候他与父亲的关系也濒临破裂,这个年轻人开始与严重的抑郁症和自杀念头作斗争。
为了解决儿子的问题,父亲利用他的商业关系让这个年轻人被哈佛医学院录取。
幸运的是,这个年轻人很聪明,他可以学好课程完成作业。
但这个年轻人在哈佛从未有过归属感,一天参观完一家精神病院后,他觉得自己与病人的共同点比其他医生更多。
年轻人对自己的医学之路并不满意,期望在学院内寻找其他可能适合他的机会,为了对抗内心的焦虑和绝望,他愿意尝试任何事情。
他很快发现了医学院里对亚马逊雨林的人类学探险。
年轻人报名参加,兴奋地期待着离开并开始新的生活,因为也许在那里会发现关于世界和自己的一些新的有趣的东西。
在那个年代,洲际旅行是漫长、复杂和冒险的,但是这个年轻人依然不顾一切地到达了亚马逊。
在那里,他迅速感染了天花,差点一个人在丛林中死去。
他被赶回文明世界,探险队将他抛在了身后。
从天花中恢复过来后,他的背部痉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严重。
他因病消瘦,孤身在异乡,无法与人交流,每天都活在极度的痛苦中。
这个年轻人最终回到了对其非常失望的父亲身边,他将近 30 岁,仍然失业,他曾经尝试过的一切都失败了,身体也变得破败不堪。
尽管他在生活中得到了很多优势和机会,但他都失败了。
他生命中唯一不变的似乎是痛苦和失望,这个年轻人陷入了深深的沮丧,并打算结束自己的生命。
但那时,他有了一个想法。
他和自己达成了一项协议,并在日记中写道——
“我要尝试一个实验,他会用一整年的时间相信他对他生活中发生的一切负有 100% 的责任,不管这一切是什么。
这期间,无论结果如何,我都会竭尽全力改变自己的处境。
在一年结束时,如果我的生活仍然没有真正改善,那就说明自己对现状是无能为力的,然后我会结束自己的生命。”
这位年轻人的名字是威廉·詹姆斯,他是美国心理学之父,也是过去 100 年来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
当然,詹姆斯的成就还不止这些,但之所以他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绝望时候的那个实验。
詹姆斯后来将他的实验称为“重生”,并将他后来完成的一切归功于它。
有一种认知,所有潜在的个人成长都来自于此——
即无论外部环境如何,你都应该对生活中所做的一切负责。
1879 年,在与自己达成交易 15 年后,威廉·詹姆斯发表了可能是他最著名的演讲,题为“相信的意志”。
在其中,他认为,无论是宗教信仰者还是无神论者、资本主义者还是共产主义者,每个人都是基于自身相信的价值观而活着。
即使你没有任何信仰,这本身就是一种价值观的体现。
当我们对自己的价值观负责时,我们不再需要努力使世界符合我们的需求,而是可以调整自己的价值观以适应这个世界抛给我们的处境。
正是对自己和我们自己的价值观主动承担责任的简单选择,让我们感觉可以控制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一切,并让我们将消极体验转化为积极体验。
这会让你很疑惑,因为太违反直觉了。
可是,对那些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不幸负责的想法,真的可以以某种方式将我们从困境中解放出来。
当我们对自己负责的时候,你会正视当前面临的困境和问题,你会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观和言行举止,而不是简单地抱怨,愤怒,从而让内心渐渐回归平静。
就像不守规矩的孩子让我们有机会成为好父母,并灌输纪律和责任感;
意料之外的裁员让我们有机会尝试一直梦想的新职业道路;
一次可怕的分手让我们有机会诚实地审视自己,以及自己和他人的关系。
即使我们对生活负责,这些经历依然会让我们痛苦难堪,可是负面经历本来就是生活的一部分不是么?
问题不在于我们是否经历它们,而是我们如何处理它们。
责任使我们能够利用我们的痛苦获得力量,将我们的痛苦转化为内在的张力,将我们的损失转化为机会。
我们并不能控制发生在我们身上的所有事情,但我们总是可以控制:
如何解释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
如何回应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
因此,我们始终要为自己的经历负责。
面对任何事情,我们都可以选择一种更好的解释,也都可以选择一个更好的回应方式。
无论我们喜欢与否,我们的想法总是在自己发生的事情中发挥着作用。
我们总是在解释每一个时刻和每一个事件的意义,然后由此做出选择发起行动,并最终获得生活给我们的反馈。
不管我们是否意识到,我们已然在选择我们的行动,我们已经在为自己的负面经历负责,很多时候我们只是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你需要记住的是,每个人都有选择一己态度的自由,就是我们的心智可以做出一个所谓的好坏判断,我们可以让好坏之间相互转换。
好和坏,也就是一念之间。
好文,值得你一读再读
作者:Windy Liu | 雨令,探索人生哲学,追求自我成长的理性思考者,著有《心智突围》,重构心智的底层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