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雄信临刑,世勣割股肉给他吃,李世民求将若渴,为何独不能容于他

原创2021-07-13 21:39·博览666

单雄信临刑时,李世勣(《隋唐演义》中徐茂功原型)前往诀别。

雄信抱怨他说不动李世民,说:“我就知道你办不成事的。“又说:”当初我们是盟誓同生死的“。

李世勣说:“我不是怕死,但既然投身于唐,也是身不由已,况且就算我死了,谁来照顾兄的妻子和儿女呢?“

说完就拿剑割自已的股肉,血淋淋地递拿给雄信吃,说:“愿这块肉跟兄一起随土,也不负当初我们的盟誓吧!“

单雄信是员猛将,擅长使用马槊,勇冠全军,称为“飞将”。

天下大乱,正需用人之际。

李世民求将若渴,为什么不趁机将单雄信收为麾下呢?

李世民是唐朝的一个具有雄才伟略的君主,为人不仅具有谋略,而且礼贤下士,散发资财以结交天下文武人才,赢得大家的爱戴和拥护,这才能平定定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刘黑闼等割据势力,为唐朝的建立与统一立下赫赫战功。

伟大领袖毛泽东评价李世民说:“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

李世民惜才爱将,最典型莫过于尉迟敬德。

尉迟敬德原来是刘武周的将领,和李世民有过多次交手,后来跟寻相两人率部降唐。

李世民非常高兴,任命尉迟敬德为右一府统军,并让他仍然统领八千旧部,和各营相杂在一起。

屈突通恐怕尉迟敬德反复无常,屡次向李世民提起,但李世民不听。

后来,降唐的原刘武周将领寻相等多人又叛唐而去,唐军诸将怀疑尉迟敬德也会叛离,就将他囚禁在军中。

行台左仆射屈突通、尚书殷开山对李世民进言说:“尉迟敬德骁勇绝伦,现在被抓起来,他内心肯定会怨恨,这恐怕会成为后患,不如干脆杀了他。”

李世民回答:“话不能这样说,敬德如果真要叛离,又怎么会在寻相之后呢?”

这说明李世民比屈突通他们更了解尉迟敬德的为人。

李世民下令立即放了尉迟敬德,并将他带入内室之中,拿出许多金子赐给他。

对尉迟敬德说:“男子汉大丈夫讲的是意气相投,一点小误会不要介意,他们怎么说你的坏话,我始终是相信你的。

如果您一定要走,这些金子就算作你的盘缠,也不辜负我们一段共事之情。”

这些话将尉迟敬德感动得涕泪直流,死心塌地,五体投地。

以后李世民多次遇险,尉迟敬德都舍身相救。

原太子李建成曾经想用金皿收买尉迟敬德,敬德说:“我出身低贱,天下丧乱,以前是跟错人了,现在的秦王给了我新生,我浑身碎骨都无以为报,又怎么可以怀有贰心呢?”

在玄门武门之变中,尉迟敬德还深度参与到李世民兄弟之间的皇位之争中。

从尉迟敬德这件事上,很能说明君臣选择的双向性。

这话怎么说呢?

在李世民方面,他要知道的是,尉迟敬德作为一员骁将,是不是可靠?是否忠诚刚毅?这是很关键的。

而在尉迟敬德这边,他倾心于李世民,主要不是金钱赏赐。

而是李世民的所作所为感动到他,让他认为跟随李世民有奔头。

这其中原因:

一是信任,在别人对他怀疑而囚禁他时,李世民的信任尤其能打动他。

二是意气相投,义气为重。

三是人格魅力,将领们认为李世民是英明的领导,都心甘情愿地跟着他打天下。

这里就有反面的例子:

唐骠骑将军王怀文被王世充俘获,王世充想笼络他,也将他安置在身边,有一天,王世充带兵临洛水列阵,王怀文忽然长矛刺王世充,幸王世充衣内穿有护甲,长矛折断未能刺进,周围的人猝不及防,都惊呆了不知所措。

这说明王世充,一方面没有了解王怀文的为人和真实想法,他会不会真心投靠?想当然地对他好,就以为可以笼络到他,未免有点天真。

王世充在识人方面明显比李世民差了不止一个档次。

另一方面,就是王世充为人狡诈,才识风度浅薄狭隘。

秦叔宝和程咬金就是觉得王世充爱乱说话,喜欢赌咒发誓,认为这不过是老巫婆,哪里是拨乱反正的君主。

因此两人商量后,乘着王世充在九曲与唐军交战,秦叔宝、程知节和他们的几十名部下,骑着马向西跑了一百来步。

然后集体下马向王世充施礼,扬声叫道:“我等受您的特别优待,想着报恩效力,不想您性情猜忌,爱信谗言,非我等托身之处,所以不能再侍奉您,我们从此大路朝天,各走一边。”

说完跳上马奔往降唐,王世充竟然认怂,不敢追赶。

秦叔宝与程咬金投奔了李世民之后,如鱼得水。

在征讨世充、建德、黑闼三人中,身为先锋,无坚不摧。

尤其是秦叔宝,每敌有骁将锐士在战场上耀武扬威的敌将,李世民常常命秦叔宝去教他们做人。

于是秦叔宝跃马挺枪,在万众围攻中,将敌将刺于马下,没有一次失手。

这样的例子还有罗士信,他跟随李密攻打王世充,作战失败,为王世充俘获,刚开始时,王世充对他另眼相待,待遇从优,和他一同就寝一起吃饭。

但王世充不能从一而终,等新鲜劲一过,他得到其他降将,又像当初对待罗士信那样好得像蜜糖似的,而对罗士信却从此冷落。

罗士信有一匹骏马,王世充侄儿王道询想要,罗士信不给,王世充就硬夺他的马,并赐给他侄儿。

罗士信很气愤,因此来投降唐朝。

总的来说,李世民之所以能得到众将和大臣的拥戴,的确能够笼络人心,又具有别人所没有的人格魅力。

而且他带兵有方,总能打胜仗,将领们跟随着他打仗,那感觉就很爽了。

所以李世民是他们心目中的明主,是可以托身的主人。

李世民打败仁杲后回师,高祖派李密迎接李世民,那是李密第一次见到李世民。曾经是瓦岗寨之主的他,也是阅人无数,可当时他竟然不敢仰视,退而叹气说:“真英主也!”

这李密也有毛病,他设计杀了翟让后,很骄傲,也不体恤下属,府库没有钱财,将领打胜仗了,不能赏赐。

而对于刚投诚的新人,待遇又过于优厚,弄得人心离散。

现在再回头来说一说单雄信。

李世民要打天下,是需要像单雄信这样的猛将的。

而且李世勣也愿意以自已的官爵为单雄信赎命。

李世民就是不答应。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有一种说法就是李世民的父亲李渊曾经杀死单雄信的父亲单禹,所以单雄信与李家不共戴天。

这种说法有待商榷。

《旧唐书》上说:太宗围逼东都,雄信出军拒战,援枪而至,几及太宗,徐世勣呵止之,曰:“此秦王也。”雄信惶惧,遂退,太宗由是获免。

《新唐书》上说:秦王围东都,雄信拒战,枪几及王,徐世勣呵之曰:“秦王也!”遂退。

新旧唐书的说法略有不同,《旧唐书》是说雄信快要刺到秦王了,听说眼前的人是李世民时,惶惧而退。

这不过是为了彰显李世民的威风凛凛的气势吧!

《新唐书》则比较客观,说单雄信听到李世民名字时,就没有再攻击,退却了。

这也许有徐世勣的原因,但也说明单雄信没有主观的故意要加害李世民,当时也是各为其主的原因。

而王世充在洛阳投降后,单雄信也是在那个时候被抓起来要斩头的。

徐世勣替他求情不成功,单雄信还怪他:“办不成事”。

这也说明单雄信也是想投顺李世民的。

因此,说他与李家不共戴天之仇,不投降之事是不成立的。

既然单雄主想投降,那么李世民为什么还要杀了他呢?

难道是因为单雄信差点要了李世民的小命而心怀愤恨吗?

不是这样的。

前面说过,李世民之所以得到众将的拥戴,有其自身的人格魅力。

反过来,李世民选将,也看重其将的内在品质,尉迟敬德也好,秦叔宝、程咬金也好,都是认定其忠勇如一,关键一点,还不怕死。

这单雄信就不能比了。

单雄信与翟让关系也很好,翟让就是最先创立瓦岗寨的首领,后让位给李密。

李密设计杀翟让,亲信翟弘、翟摩侯、王儒信也一并被杀死,徐世勣走出门察看情况,看门的卫兵把他的脖子砍伤,幸亏王伯当在远处呵斥制止,不然也没命。

单雄信怎样呢?

立即叩头请求饶命。

很没有骨气。

彦藻就看不起单雄信“轻于去就”,力劝李密杀他。

李密爱其才,不忍心加害。

后来在李密和王世充对敌时,单雄信又勒兵自据,李密不能坚持,只好投了李渊。

而单雄信立马转身投降了王世充,当上了大将军。

这是不是有点像三国吕布的味道?

了解了这些情况,我们大概就可知道李世民为什么不想留单雄信的性命了。

还有一点值得回味的是,单雄信将要被斩头时,除了徐世勣替他求情外。

原瓦岗寨的众位将领,包括秦琼、程咬金并没有帮他求情。

秦琼、程咬金离开王世充转投唐军时,也没有拉上单雄信。

这说明单雄信为人并不怎么样,也挺孤立的。

这跟《隋唐演义》中的描写,众位兄弟都帮着说情,事实不太一样。

俗语说:“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

这话可以这样理解,就是你想要择到好主,那么前提你得是个良臣。

而像单雄信这样的人,你是个软骨头,你做不到良臣,又怎么有资格择主而事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