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十座寺庙庵观追踪蹑迹

文:土默热

《红楼梦》十座寺庙庵观追踪蹑迹《红楼梦》作者虽然对出家人不太感冒,在书中经常拿一些宗教人士开涮,如清虚观的张道长,天齐庙的王道士,水月庵的尼姑静虚和智能,说不清什么庵观的马道婆等,都被他写得十分世俗势力,虚伪滑稽;但他在书中还是写了许多在寺庙庵观等宗教场所发生的故事,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因为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宗教人士,小说创作源于生活,任谁写《红楼梦》都无法回避写寺庙庵观。

中国古代各地都建有许多寺庙庵观,不乏名称相同的宗教场所,如“城隍庙”、“土地庙”、“关帝庙”等等。《红楼梦》中也写了很多此类宗教场所,如“火神庙”、“瘟神庙”等,都无法也无须考证其出处来源。但《红楼梦》中重点刻画的寺庙庵观,如清虚观、天齐庙、铁槛寺、水月庵、玉皇庙、水仙庵、栊翠庵、智通寺、葫芦庙、贾氏宗祠等,大多很有特色,应不难跟随作者目光“追踪蹑迹”其原型。

《红楼梦》书中所写寺庙庵观的创作原型在哪里?这是任何红学研究人员都无法回避的问题。自从胡适先生将北京西山那个曹雪芹“大胆假设”为《红楼梦》作者后,主流红学界一直把《红楼梦》当做“京味小说”看待,搜肠刮肚掘地三尺试图在北京城里城外搜寻这些寺庙庵观的创作原型。但不是时间对不上,就是地点不吻合,与曹雪芹的生活踪迹就是挂不上钩。刻舟求剑的勾当,本当如此。

《红楼梦》表现的不是盛世文化而是末世文化,不是北京文化而是江南文化,不是旗人文化而是世族文化。倘若您明白了这一点,把考究的视点移到“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杭州,移到“当日地陷东南”后的一代才子才女洪昇及蕉园姐妹身上,就会发现,这些寺庙庵观的真实原型,都出现在他们的居住地“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这些寺庙庵观中发生的故事,都是他们风雅生活中的“亲历亲闻”。

1.清虚观。《红楼梦》书中的清虚观,是贾母打醮的地方。清虚观的张道士乃是荣国府国公爷的“替身”,曾经先皇御口亲呼为“大幻仙人”,又为当今皇帝封为“终了真人”,现掌“道录司”印。这个清虚观的创作原型就是杭州葛岭宝石山上的葛仙祠,今称抱朴道院。葛仙祠初建于唐代,宋代改称“冲虚观”,元代遭兵火被毁,明代重建,改称玛瑙山居,又称抱朴庐,清代复加修葺,称“抱朴道院”。

葛仙祠的掌院道士是否是《红楼梦》所描写“张法官”,又是否曾经先皇御口亲呼为“大幻仙人”,当今皇帝封为“终了真人”,现掌“道录司”印,抱朴道院无记载,很难考证清楚。但从南宋直到清代,杭州以洞霄宫、葛仙祠、黄龙洞为代表的道教场所,“独为天下宫观之首”,是为江南道教至高无上的洞天福地,居于“管领江南诸路道教所,总摄江淮荆襄等路道教”的突出地位,却是不争的事实。

《红楼梦》为什么要将清虚观这个张道士,写成当日荣国府国公爷的“替身”呢?原来在明末清初时,祭祀洪氏家族祖先的“魏国忠宣公祠堂”就在这里的“红梅阁”一带,祠堂所在地本是南宋初期“敕建”的“魏国忠宣公府”,也就是洪昇的祖居。洪昇创作《红楼梦》,将清虚观的张道长写成自己祖宗的“替身”,事出有因。书中写张道长夸宝玉与“国公爷一个稿子,”感动得贾母泪流满面,当非虚构。

书中贾母打醮的故事,取材于黄机迁葬。黄机是洪昇的外祖父兼妻祖父,时任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据《东华录》记载:黄机于康熙十一年乞假归里,迁葬祖坟于灵鹫山下,也就是“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迁葬期间举行打醮仪式是必然的,那么《红楼梦》描写的清虚观打平安醮,是否就是以黄机迁葬为素材创作的呢?让我们来看洪昇《啸月楼集》中作于康熙十二年的《游葛仙祠陪黄太宰》诗:

“葛岭曽栖葛稚川,荒祠遗像静炉烟。官居勾漏何殊隐,婚就南溟不碍仙。古墓霜余花淡淡,残碑露白草芊芊。山公幽兴耽丘壑,拂石新题抱朴泉”。洪昇诗中虽然没有明写他随着黄太宰到葛仙祠去游玩是为了打醮,但黄机在迁葬期间来葛仙祠,在“古墓”、“残碑”之间盘桓流连,又能做什么呢?足证《红楼梦》书中这个“清虚观”原型就是抱朴道院,就是随外祖父黄机迁葬打平安醮之处。

2.天齐庙。《红楼梦》第八十回写贾宝玉大病一场后,到天齐庙去还愿,在道院歇息时,当家道士王一贴向其推销莫名其妙的“疗妒汤”,被茗烟骂为“油嘴的牛头”。书中交代这个天齐庙的地址位于“西城门外十里”处,“本系前朝所修,极其宏壮。如今年深岁久,又极其荒凉。里面泥胎塑像皆极其凶恶。”宝玉天生性怯,不敢近狰狞神鬼之像,是以忙忙的焚过纸马钱粮,便退至道院回静室歇息。

从书中描写不难看出,这座天齐庙最起码有三个特点:其一,位置在城西,去天齐庙要“坐车出西城门外”才能到达;其二,历史悠久,乃“前朝所修,极其宏壮”;其三,由于“年深岁久”,当时香火不旺,显得“极其荒凉”。主流红学家们都说这个天齐庙的创作原型是北京朝阳门外的天齐庙,但朝阳门外天齐庙位于城东门外,也谈不上“年深岁久”,乾隆年间更不会“极其荒凉”,与书中描写一丝不合。

“天齐庙”乃是民间对东岳庙的俗称,旧时全国各地几乎都建有天齐庙。东岳庙供奉的是东岳大帝,东岳大帝就是泰山山神。相传东岳大帝是“掌天仙六(录)籍”的古仙,掌管着天下每个人的生老病死,所以凡东岳庙中都塑有阴曹地府,庙中塑像皆极为狰狞凶恶。旧时民间遇到病灾,老百姓都要到东岳庙去进香还愿。《红楼梦》中的宝玉,就是因为大病百日的原因,方奉贾母之命去天齐庙进香还愿的。

《红楼梦》书中描写的这座天齐庙原型,既不在北京,也和乾隆中叶的曹雪芹无关,而应是洪昇故园杭州西溪的老东岳庙。据《杭悬志稿》记载:“东岳庙,宋乾道六年(1167)建。嘉定十七年(1224)枢密使史弥远请于朝重建,三年落成。清咸丰十一年(1861)毁于乱,同治十一年(1872)里人重建。光绪元年(1875)火灾,二年复建。”由此可见,西溪老东岳庙的历史确实十分悠久,可称为“年深岁久”。

据《西溪梵隐志·纪刹·东岳行宫》记载:老东岳庙位于城西法华山下,由头山门、懊悔桥、二山门、庙殿等组成,首尾计有五六百米之距离。前门三楹,从左右廊入。正殿内龛奉东岳天齐大生神圣。祠宇壮丽,肸蚃著灵。另据范祖述《杭俗遗风》记载,西溪自道古桥起至留下小和山,沿途十里有大小灵官殿18座之多,全是“老东岳”庙东岳大帝的护法神所居,可见规模之宏盛。

西溪的老东岳庙,完全符合《红楼梦》书中天齐庙的三大特征:其一,老东岳庙位置在杭州城西,杭城人去老东岳庙进香还愿,必须出西门前往,又由于路途有十里之遥,往往需要乘车前往。其二,老东岳庙始建于南宋,历史十分悠久,当年建筑极为宏壮,香火旺盛了几百年。其三,在洪昇生活的清朝初年,由于年深日久,加之清军下江南和平定三藩之乱战火的影响,老东岳庙在当时确实萧条荒凉。

3.铁槛寺。《红楼梦》书中写秦可卿死后,灵柩寄放铁槛寺。“这铁槛寺原是宁荣二公当日修造,现今还是有香火地亩布施,以备京中老了人口,在此便宜寄放。”从书中的描写看,铁槛寺大致有以下几个特点:其一,铁槛寺是家庙,从祖上起就是家族停灵寄放之处;其二,铁槛寺位于城外,与水月庵即馒头庵相距很近;其三,铁槛寺之取名,通常解释为取义“纵有千年铁门限,终须一个土馒头”古训。

“纵有千年铁门限,终须一个土馒头”,出自宋代范成大诗《重九日行营寿藏之地》。不过范成大原诗为“铁门限”而非“铁门槛”,虽然意思相同,但用字显然不同。范成大此诗表达的是富贵荣华不足恃的虚无思想,很难设想任何贵族家族修建家庙时,会用如此虚无之字样命名。古代士大夫阶层都信奉祖先荫庇,希图家族长盛不衰,怎么可能用“铁槛寺”、“馒头庵”这样丧气的字眼去为家庙命名呢?

其实《红楼梦》中的“铁槛寺”寺名另有出处,其原型应为杭州的钱王祠。钱王祠又称钱塘祠,是吴越国武肃王钱镠的祠宇。钱镠(852--932)任吴越国国王时,大力修筑钱塘江海塘,功绩卓著。《宋史》载:“钱镠为吴越王,作御潮铁槛于江中,未成而潮至,王命万弩射之,潮果退。”海塘筑成,“名之曰钱塘。”《红楼梦》书中“铁槛寺”之名,取义应出自钱王筑“铁槛”抵御钱塘潮保万年平安的故事。

钱镠出身寒微,早年贩盐自活。骁勇有谋略。唐僖宗时,平浙寇王仙芝,拒黄巢,灭董昌,积功自显。梁开平元年,封镠为吴越王。时将筑宫殿,望气者言:“因故府大之,不过百年;填西湖之半,可得千年。”武肃笑曰:“焉有千年而其中不出真主者乎?奈何困吾民为!”遂弗改造。钱王修宫殿不图千年基业的故事,与“纵有千年铁门限,终须一个土馒头”诗句的境界直接相通,不过其意义更积极些。

钱王祠首建于北宋熙宁十年(1077),时称“表忠观”,乃时任杭州郡守赵抃所建。大诗人苏东坡守杭郡时曾立《钱氏表忠观碑》于祠侧。元明以来,钱王祠渐废。明嘉靖三十九年,浙江督抚胡宗宪重建钱王祠,塑钱氏三世五王像,春秋致祭,令其十九世孙德洪者守之。郡守陈柯重镌苏轼《表忠观碑记》于祠。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清圣祖康熙御书“保障江山”一额,悬于钱王祠正殿。

洪昇在《红楼梦》中描写铁槛寺的原型,应是清初顺康年间的钱王祠。这个钱王祠不是洪家的家庙,但却是杭州四大家族中钱家的家庙。钱家乃是《红楼梦》书中薛家的原型,故称其祖先为“紫薇舍人”,取义于钱王纳土归顺后成为大宋皇帝的座上宾。此时庙中尚有钱王后裔看守香火,家族中死了人,在这里停灵寄放棺椁是很正常的事情。清中叶以降钱王祠再次荒废,近年来杭州构建文化大产业再次重建。

4.水月庵。《红楼梦》书中的水月庵与铁槛寺有着密切关系。秦可卿大出殡,王熙凤和宝玉去送葬,没有住在铁槛寺,而是住在附近的水月庵。书中交代:“即今秦氏之丧,族中诸人皆权在铁槛寺下榻,独有凤姐嫌不方便,早遣人来和馒头庵的姑子净虚说了,腾出两间房子来作下处。原来这馒头庵就是水月庵,因他庙里做的馒头好,就起了这个浑号,离铁槛寺不远。”于是又发生了秦钟得趣馒头庵的故事。

如果说钱王祠就是铁槛寺的原型,那么,钱王祠附近果真还有个水月庵么?现在没有了,但当年确实曾有过。这个水月庵当年的位置就在艮山门外,西湖柳浪闻莺处,可谓钱王祠之比邻。据清吴庆坻《蕉廊脞录》记载:“艮山门外百步塘,有水月庵,水月老人故居也。老人孙姓,名文,字文石,号水月,会稽诸生,隐于杭,榜所居为梅园。”水月庵在清初的杭州名气很大,源于“水月老人论大虫”的故事。

据《清稗类钞·方伎类一》记载:顺治初,范忠贞公承谟抚浙,奉母命屏驺从往谒水月老人。时浙西多虎,老人辄语之曰:“山上大虫任打,门内大虫休惹。”忠贞公寻奉命督闽,濒行时老人诫之曰:“耳后火发时,须有主意。”门内虫,闽也;耳后火,耿也。三藩之乱,范忠贞果死于闽藩耿精忠。人遂以老人为能前知,争趋之。老人避去不知所终。土人乃改其居为水月庵,肖其像若僧,募僧奉之。

这个水月庵,因位于艮山门外馒头山下,故土人俗呼之为“馒头庵”,《红楼梦》书中所云馒头庵得名是因为庵里馒头做得好,乃是作者为隐去真实时间地点而故弄狡狯,当不得真。馒头山是紧傍杭州西湖柳浪闻莺景区的一座小山包,站在高处看,山低坡缓,形如古代的书案。馒头山旧名吴衙山,因位于凤凰山东麓,南宋时曾为皇宫大内之案山。不过山上古建筑早已倾毁,现在惟可见满山苍翠而已。

5.玉皇庙。《红楼梦》第二十三回中,描写凤姐将“玉皇庙”并达摩庵两处的小沙弥、小道士,打发到家庙铁槛寺去,要贾芹一并管理。看来这个玉皇庙与铁槛寺有某种关系。杭州有玉皇山,唐代名为玉柱峰,五代改名阿育王山。相传五代吴越国王钱鏐曾迎明州(今宁波)阿育王寺佛骨舍利置放此山,故名。宋代后,又名玉龙山、龙山、天真山等,逐步演化成为道教主流全真派的圣地。

明代在此创建“玉皇宫”,供奉玉皇大帝,改山名为玉皇山。清雍正初年,又将“玉皇宫”改称“福星观”。这个“玉皇宫”,应该就是《红楼梦》书中玉皇庙的创作原型。玉皇山又名龙山,与凤凰山首尾相连,有“龙飞凤舞”之美称。玉皇宫与前述之钱王祠、水月庵均位于柳浪闻莺岸上,属西湖南麓山系,三者相距不远。玉皇山有六十四景之称,除玉皇宫外,另有白玉蟾井、紫来洞、慈云洞等著名景点。

6.水仙庵。《红楼梦》书中描写金钏投井后,宝玉内心不安,想找个地方祭奠一下这个屈死的丫头,于是便偷偷率小厮茗烟出城,演出了一场“水仙庵祭金钏”的哀婉故事。宝玉去水仙庵,是从“北门”出城的,一气跑了“七八里路”才到。水仙庵中所供洛神之像,虽是泥塑,却真有“翩若惊鸿,婉若游龙”之态。《红楼梦》中这个“水仙庵”,其原型应为西湖孤山历史上那个赫赫有名的“水仙祠”。

历史上孤山水仙祠的位置在今天的西湖平湖秋月所在地,现在的平湖秋月景区则是乾隆时代重新设计和修建的。平湖秋月景区在旧杭州城的西北一隅,从城中去这里并不用出北门(武林门)再走七八里路,《红楼梦》书中为什么要这样交代宝玉行踪呢?因为清军下江南后,在西湖沿岸建立了庞大的“满城”驻军,隔断了城中与西湖的通道,当时只有出北门武林门,再绕行七八里路方可抵达孤山水仙祠。

杭州水仙祠又称水仙王庙或水仙庵,建庙的历史十分悠久。宋代吴自牧的《梦粱录》就有“水仙之庙,在西湖第三桥”的记载。宋代释绍嵩有《秋日湖上憩水仙祠》一首:“万木已西风,千山景象通。岸拖秋草绿,日抹半山红。穴蚁苔痕静,诗人眼界空。水仙来往处,脉脉兴何穷。”元代张光弼《西湖十律》,也有“苏小楼前看洗马,水仙祠下坐闻莺”的诗句,足证水仙祠的位置就在西湖孤山。

明代冯梦龙在《孤山女妖》文中说:“路遇姚江秀才吕生,倾盖相契,遂同寓西湖孤山寺傍一古馆中。前即张氏梅花屿及水仙祠,有短垣隔之,宋人诗:'一盏寒泉荐秋菊’处也。”晚明张岱《西湖梦寻》载:古水仙祠祠堂正中彩塑仕女坐像,相貌清丽,身材窈窕,玉指纤纤,卷轴在握,温文尔雅。水仙祠旁为林和靖祠,祠中楹联甚多,如“祠傍水仙王,北宋尚留高士躅;树成香雪海,西湖重见古时春”。

杭州水仙祠供奉之水仙神灵究竟是谁,历史上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供奉的是曹植《洛神赋》中的洛神,也就是宓妃。还有一种说法,杭州水仙祠供奉的是“西湖水仙”,明田汝诚撰《西湖志馀》曾采用此说法。《红楼梦》书中采用的乃是前一种说法,故宝玉到水仙庵去奠祭金钏,看到“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洛神像而出神流泪,并对茗烟说“殊不知古来并没有个洛神,那原是曹子建的谎话。”

这个水仙祠,直到清代中叶尚存,这时的水仙祠又有了花神祠的称呼,并成为当时多情文人祭祀情人常去的地方。大文人龚自珍曾说祠中水仙女神“艺是针神貌洛神”,并在《己亥杂诗》里赋“水仙祠”诗三首,追悼曾与自己倾心相爱而不幸早逝的表妹。由龚自珍以杭州水仙祠为意境给表妹写悼亡诗,联想到《红楼梦》中宝玉特特跑到水仙祠祭奠屈死的金钏,足见旧时文人在水仙祠中呼吸相通的心理。

7.栊翠庵。栊翠庵是《红楼梦》书中大观园内的一处宗教建筑,是妙玉带发修行的处所。由于妙玉不僧不道、亦僧亦道的特点,所以我们在书中很难判断栊翠庵究竟是一处尼姑庵还是道姑庵。《红楼梦》书中对于栊翠庵的描写,初见于第十七回贾政携宝玉游园时,曾提及“或山下得幽尼佛寺,或林中藏女道丹房”。大观园中并没有两处宗教建筑,所以这段描写恰恰反映出栊翠庵的不僧不道特点。

栊翠庵是专门为元妃省亲做法事而修建的宗教建筑,元宵夜元妃省亲游园时,“怱见山环佛寺,忙另盥手进去焚香拜佛,并题一匾云'苦海慈航’”。姐妹们住进大观园后,黛玉曾在这里品茶梅花雪,宝玉曾到这里乞讨红梅花,显然栊翠庵的特点是多梅花。书中写黛玉与湘云中秋夜在凹晶馆联句时,妙玉身影突然出现,并续写“三五中秋夕”诗,显然栊翠庵与凹晶馆很近,就位于凹晶馆所在地的水池旁。

《红楼梦》书中大观园的创作原型,乃是明末清初杭州西溪的一组贵族园林建筑,主要是依据高士奇为接待康熙南巡所建的“西溪山庄”景物描写的。西溪山庄的前身是“蕉园”和“洪园”之一部分,洪昇的十二个姐妹曾在这里两结蕉园诗社,这些都与《红楼梦》书中借元妃省亲写康熙南巡及姐妹们在此结海棠社、桃花社的故事高度吻合。那么,在高士奇的西溪山庄中,是否有栊翠庵的创作原型呢?

雍正初李卫傅玉露所著《西湖志》,详细记载了西溪山庄的地理位置和园林建筑格局:在“花宇”、“古香楼”、“啸月楼”、“来凤轩”、“曳霞轩”、“放鹇亭”等与大观园景致相对应的建筑外,还确有一处宗教建筑,“面清池,三四亩,两岸梅益蒙密,有屋,曰保丹斋”。这个“保丹斋”应该就是贾政游园所见“林中女道丹房”,其“面清池”,“梅蒙密”之特点,与前述栊翠庵临池多梅的特点也完全一致。

乾嘉文人陈文述在《西泠闺咏》中曾云:“何处蕉园遗旧址?绿天庵外不胜寒”。这个绿天庵原名涵青精舍,乃是蕉园诗社祭酒柴静仪夫家沈氏家族的产业,与柴静仪之父柴云倩家的产业蕉园毗邻。当年是否随同蕉园一并出售给高士奇,被围在西溪山庄中,似不难推想。有学者认为“绿天庵”可能就是栊翠庵的原型,与前述“保丹斋”并不矛盾,或为大观园内幽尼佛寺”,或为“女道丹房”,都说得通。

8.智通寺。《红楼梦》第二回写“贾雨村闲居无聊,每当风日晴和,饭后便出来闲步。这日,偶至郭外,意欲赏鉴那村野风光。忽信步至一山环水旋,茂林深竹之处,隐隐的有座庙宇,门巷倾颓,墙垣朽败,门前有额,题着'智通寺’三字。”这个智通寺有三个特点,一是位于“郭外”但离城不远,可信步抵达;二是“山环水旋,茂林深竹”,景致优美;三是“门巷倾颓,墙垣朽败”,早已破旧不堪。

这个“智通寺”的创作原型,当为杭州秦亭山之“智胜寺”。据《西溪梵隐志》载:“智胜寺在秦亭山麓,寺左有白兔泉,瓷石方坎,一泓清冽,内泛白星,汲者朝暮不绝。智胜寺右,祀福德明王之神,额曰'秦亭古社’。”秦亭山乃西湖北山正脉,确在杭州“郭外”不远处。“秦亭斜月独徘徊,小艇初从河渚来;处处舟依芦港宿,家家门对竹溪开。”(姜图南《过秦亭山》),正所谓“山环水旋,茂林深竹”。

秦亭山横亘于杭州西湖西溪两大景区之间,乃西溪之镇山。山上有巨樟,有社庙,有亭子,“其观景之胜,非他山所及”。秦亭山一峰独峙,登山赏景,居高临下,西湖、西溪、西泠之杭州三西名山胜水,一览无余,尽收眼底,蔚为大观。《红楼梦》之“大观园”,便是以秦亭山下明末清初西溪之贵族园林为原型创作的;书中“太虚幻境”的创作,也与这座颇负盛名的秦亭山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秦亭山”之名,乃因北宋著名词人秦观曾在山顶筑亭赏景而取。秦观字太虚,所谓“太虚幻境”,即暗寓秦太虚登秦亭山所睹之幻境。康熙二十八年,洪昇因《长生殿》案被“斥革下狱”无材补天,出狱后“拂衣卧归秦亭下,耻傍风尘学抱关”。此时秦亭山麓的“智胜寺”早已残破不堪,洪昇在秦亭山下感慨《红楼梦》书中所述“智通寺”那副联语:“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就是必然之事了。

洪昇回归故乡后,在秦亭山下以亲身经历和蕉园姐妹事迹创作《红楼梦》。秦太虚有【海棠春】词:“流莺窗外啼声巧,睡未足,把人惊觉。翠被晓寒轻,宝篆沉烟袅。宿酲未醒宫娥报,道别院笙歌会早。试问海棠花,昨夜开多少?”被洪昇全文引用于《长生殿》中,形容杨贵妃“海棠春睡”之神态。《红楼梦》刻意描写宝玉在“海棠春睡图”及秦太虚联语“嫩寒锁梦因春冷,芳气袭人是酒香”之处梦入太虚幻境,即暗寓太虚幻境出自秦太虚,曾被作者用于《长生殿》。

9.葫芦庙。《红楼梦》第一回交代:姑苏阊门者外十里街仁清巷居住的甄士隐,家隔壁乃是一座葫芦庙,葫芦庙中寄居着卖字为生的穷儒贾雨村。贾雨村在甄士隐资助下科举高中,做官后恩将仇报滥判葫芦案。葫芦案“炸供”火逸烧毁了一条街,连累甄家被烧成了一片白地,导致甄士隐家破人亡,最后跟随疯僧跛道出家。这个葫芦庙只是象征性隐写,切勿试图去苏州考证葫芦庙的原型,那只会无果而终。

《红楼梦》甄士隐小荣枯的故事乃是浓缩的小《红楼梦》。甄仕隐的故事就是洪昇人生际遇的高度概括。甄士隐居住地“姑苏阊门外”,代指洪昇故园杭州武林门外。阊门和武林门都是北门,都是运河上的水门,都是“红尘中一二流富贵之地”,代指甚恰。“十里街仁清巷”是杭州西溪洪昇故园的特指:“十里街”出自康熙帝咏西溪诗“十里清溪曲”,“仁清巷”出自时人颂洪氏家族之“五仁五清歌”。

书中说,葫芦庙是一座古庙,“因地方窄狭,人皆呼作葫芦庙”,这是作者故弄狡狯,切不可当真。“庙”字可指寺庙,亦可指朝廷庙堂;“葫芦”可指那种藤本植物的果实,亦可解释为其谐音“胡虏”。那么葫芦庙似乎就是对清廷庙堂的隐写。葫芦庙中贾雨村的生活原型乃是高士奇(高江村),与洪昇乃同籍监生,后来飞黄腾达,高居庙堂之上。洪氏家族“家难”时,并未施以援手,故曰“滥判葫芦案”。

书中描写元宵节“葫芦庙中炸供”,那些和尚不小心,“致使油锅火逸”,“于是接二连三,牵五挂四,将一条街烧得如火焰山一般,”隔壁的甄士隐家因此变成了一片茫茫白地。这是隐写康熙十二年(1673)春,由于朝廷“撤藩”引发“三藩之乱”,战火“如火焰山一般”蔓延半个国家。洪昇家族便是受“三藩之乱”的牵连,家庭被官府查抄,父母被发配充军,百年望族因此落了一片茫茫白地的。

书中刻意交代葫芦庙在甄士隐家“隔壁”,脂批又指出这种描写“极细极险”,为什么呢?原来,洪氏家族祖先洪皓,出使金国被扣冷山威武不屈,持节归宋后被宋高宗(高庙)封为魏国忠宣公,敕建国公府于葛岭之阳。南宋末期,洪家势败,宋度宗将这座敕建“魏国公”府,赏赐给了另一个“魏国公”贾似道,宋理宗还将洪皓府东邻皇家集芳园,赏给贾似道建家庙。贾似道的家庙,不正在甄家隔壁吗?

贾似道姓贾,号称“富贵闲人”,后人称其为“孽根祸胎”,他的父亲叫贾涉,姐姐是贾贵妃,《红楼梦》中贾府之姓贾,宝玉之“富贵闲人”诨号,其长姊为贾贵妃,其伯父为贾赦,其创意均与贾似道府不无关系。历史上的贾似道不仅是个大奸臣,还以善收藏书画著称。他的藏品上都钤盖有“悦生”葫芦印和“密致”葫芦印。洪昇将宋代洪府“隔壁”之贾似道家庙称为“葫芦庙”,来源有自,奇妙无比!

10.贾氏宗祠。《红楼梦》中浓墨重彩描写了除夕夜贾府祭宗祠的场面,并细致刻画了贾氏宗祠的形貌。宗祠本祭祖之所,并非寺庙,但古今人们往往将宗祠称为家庙,按寺庙庵观研究亦无不可。红学界都认为《红楼梦》作者是曹雪芹,曹雪芹家族除夕祭过宗祠么?似乎不曾。满族人(包括整个旗人)逢年过节只不过“烧包袱”祭奠祖先罢了,根本就没有修建宗祠的习惯,当然不可能有除夕祭宗祠之举。

《红楼梦》书中这个赫赫扬扬的“百年望族”贾氏家族的创作原型,乃是宋明两代赫赫扬扬的江南世族洪氏家族,号称“七百年庙堂江湖”。书中对“除夕祭宗祠”场面的描写,特别是宗祠门上气魄显赫的那幅对联:“肝脑涂地,兆姓赖保育之恩;功名贯天,百代仰蒸尝之盛”。另一联是;“勋业有光昭日月,功名无间及儿孙”,上面是“星辉辅弼”九龙匾。这些都是对洪氏家族祖先辉煌功业的特定描写。

杭州西溪五常乡洪家埭旧有洪氏宗祠,祠堂正门上所悬楹联曰:“宋朝父子公侯三宰相,明纪祖孙太保五尚书”。我们把这幅宗祠楹联同《红楼梦》书中贾府宗祠楹联对照看,就会发现,“肝脑涂地,兆姓赖保育之恩;功名贯天,百代仰蒸尝之盛”,实际上就是对“宋朝父子公侯三宰相,明纪祖孙太保五尚书”的诠释,两幅宗祠联说的都是一个意思,指的是同一个祖宗的辉煌功业!

“明纪子孙太保五尚书”,系指洪昇的六世祖洪钟,曾因军功卓著被朝廷封为太子太保刑部尚书,并上追封两代,下荫封两代,遂形成三世太保、五代尚书的显赫家族。“宋代父子公侯三宰相”,指的是南宋洪皓建炎三年持节使金十五载,持节归宋后被宋高宗称“肝脑涂地”、“忠贯日月”,封“魏国忠宣公”。洪皓的三个儿子洪适、洪遵、洪迈史称“三洪学士”,学问独步南宋,且均做过宰相级高官。

“肝脑涂地”一词,典出苏武“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乃是以苏武比喻洪皓;杭州洪氏家族的族谱上,首页写着御赐的“建炎忠贯日月,江南正当好人。父子兄弟三公,宰相东西两府”。与《红楼梦》书中对贾氏家族东西两府的描写如出一辙。洪皓三子史称文惠公、文信公、文安公,联想到宝玉父辈名字中“敬、赦、政”三“文”字,亦应是作者有意隐现显赫家世。

洪氏家族的宗祠,原来建在洪皓敕建国公府的原址葛岭,史称洪忠宣公祠堂。南宋末期,其地被权相贾似道侵占,改为“半闲堂”;贾似道败亡后,又成为宋理宗毛淑妃的坟园,此后一直荒废。直到明朝嘉靖年间,胡宗宪奉命督浙,才主持恢复了洪忠宣公祠堂,并在杭州钦贤乡(即洪家埭一带)“题请钦折祭田三百五十亩,供洪姓子孙岁时祭祀、'永奉蒸尝’”。贾府宗祠联“百代仰蒸尝之盛”意即出此。

洪忠宣公祠堂恢复后,明代著名文人董其昌为其正门题写一副名联:“身窜冷山,万死持回苏武节;神依葛岭,数椽邻近鄂王坟”;雍正年间被杭守李卫改为“身窜冷山,万死竟回苏武节;魂依葛岭,千秋长傍鄂王坟”。我们把这副宗祠联,再同《红楼梦》贾氏宗祠联比较一下,便可清楚地看出都是拿苏武的典故歌颂洪皓,说的都应是一个宗祠。《红楼梦》如此写贾氏宗祠,只能是洪皓的后裔洪昇所为。

综合以上对《红楼梦》书中十座寺庙庵观的考证分析,您会发现,其取义都指向“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杭州,都指向“无材补天、幻形入世”的洪昇,都指向《长生殿》等洪昇的文学作品。自古以来中国人最讲究慎宗追远,除了洪昇,任谁都不会在书中跑到洪忠宣公祠堂除夕祭祖,也不会将自己的身世写成宝石流霞处的“赤霞宫神瑛侍者”,更不会将爱人的出身写成“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绛珠草”!

《红楼梦》是晚明文化气脉的产物,是小说化的水磨腔和故事化的梅村体,是《长生殿》的孪生姊妹花。《红楼梦》书中大观园和太虚幻境,创意出自秦亭山下西湖西溪的园林景致;书中神瑛侍者和通灵宝玉,创意出自葛岭、宝石山、孤山之娲皇遗弃补天石;书中大观园诗社姐妹故事,创意出自洪昇姐妹蕉园诗社十二钗。这些无可辩驳的文学证据证实,洪昇的《红楼梦》著作权确凿可信,无可取代!

2015.10于长春

附:

聂桥、徐日友先生再补充一座《红楼梦》中的寺庙庵观——牟尼院

还有一座牟尼院。根据聂桥老师解释是杭州的天竺寺,我认为没有第二个解释。《红楼梦》书中交代:妙玉因听见长安都中有观音遗迹并贝叶遗文,去岁随了师父上来,现在西门外牟尼院住着。中国其它地方没有真实的牟尼院,牟尼院只在杭州有出处。释迦牟尼是天竺人,牟尼家院在天竺;释迦牟尼就是如来佛,如来佛的家就是寺,所以牟尼院就是天竺寺。天竺寺不仅名称可解,还有观音遗迹和贝叶遗文的故事可证。杭州城西上天竺寺古有观音像和《大藏经》,天竺寺曾名看经院,可见《大藏经》地位与《贝叶经》可比。张岱的《西湖梦寻·上天竺》记载:“建炎四年,兀术入临安,高宗航海。兀术至天竺,见观音像喜之,乃载后车,与《大藏经》 并徙而北。”从此上天竺寺仅剩下观音遗迹和贝叶(大藏经)遗文。作者为不暴露地域方向,在书中刻意将上天竺寺化名牟尼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