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避并不可耻,只要不放弃,它就是解决问题的权宜之计
逃兵是一个可耻的角色,相应的逃避也被认为是一种软弱和退缩。
那么为什么有些人会逃避呢?逃避究竟有没有像我们以为的那么可耻呢?
前些天我参加了一个儿童朗诵分享会。在老师的引导和启发下,很多孩子的表演欲都被激发出来,他们拼命举手,争取最后一个机会。而老师却把她的关注留给了一个在角落里有些羞涩的小女孩。可这个小姑娘在被点名起立后,并没有像其它孩子那样兴奋,反而是涨红了脸,僵直地立在原地。最终老师微笑着说:看来你还没有准备好,那就好好练习,期待下一次你会有更好地表现。
活动结束后,女孩的妈妈满脸忧虑地来咨询老师:这个孩子总是那样,什么事都往后躲,一点都不像我,老师您说怎么办呢?
老师的回答,让我印象深刻。她说:孩子的这种表现,要么是没有自信,要么是怕犯错,家长需要先找到原因,再去鼓励孩子,引导她练习,慢慢就好了。
逃避并不可耻
这位老师显然是从事儿童教育多年,一下子就说出了问题的本质。
很多人在面对他人,甚至是自己的逃避行为时,都会一脸嫌弃。殊不知,逃避其实正是人类得以生存下来的一个法宝。试想在原始森林里,当我们的的人类祖先孤身一人、赤手空拳遇到像老虎,狗熊这样的强大敌人时,迎接挑战和设法逃跑,哪个保命的成功率更大呢?
那还用说吗,当然是跑了!
如果这时候明明知道和猛兽对打就是死路一条,还往上冲的话,那绝不是勇敢,而是鲁莽和愚蠢。此时,逃跑不会让人耻笑,迎战才会。
我知道,有人一定会说:可是公开场合发个言,并不会丢了命呀!
你可知道:在这个世界上,人与人是千差万别的,感受也各不相同。
对于一个外向,或者善于表达的人来说,公开发言就像喝水一样稀松平常,可对于一个内向,或者有沟通障碍的人来说,你让他公开发言真的比让他去死还难受~。这并不是我在夸张,有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统计,在人们最恐惧的事情当中,排在第二位的才是死亡,那第一的呢?竟然就是当众讲话。
所以,逃避其实是源于恐惧,它出自人类的本能,并不可耻。
中国有句老话说:好汉不吃眼前亏——当你预判到在眼下的情形里,自己并没有胜算,或者势必要丢脸时,选择往后退一步才是人生的智慧。
逃避不等于放弃
我们了解了逃避的原因,知道了它的合理性,但并代表要提倡逃避。相反,我们需要在选择逃避之后,找到背后隐藏的恐惧,并设法消除它。
还拿前面分享会的小姑娘来说。如果她妈妈回去后,只是一再地责怪她不够勇敢,骂她怂,那么小姑娘除了陷入更深的自我否定,并不会有什么收获和成长。但如果她的妈妈能够找到小姑娘喜欢的诗歌或者文章,陪着她一起练习朗读,并且鼓励她先在家庭中,然后再在班级里去尝试朗读,孩子就会在这个过程中得到锻炼。从小的团体,到大的熟悉的团体,再到陌生的团队,难度的逐步大加会让小姑娘渐渐培养出能够从容当众讲话的能力。
所以在此,我愿意把这个观点分享给所有总是习惯逃避,却又会在逃避之后陷入自责,希望有所改变的朋友——
当你选择了逃避后,先别忙着否定自己,而要告诉自己:逃避并不可耻的,它是有原因的;然后请好好想想,自己究竟怕的是什么,怎样才能摆脱这种恐惧?你可以自己想办法,也可以求助于家人、朋友、老师,如果情形严重的,也可以请心理学专家介入。
总之,逃避是由恐惧引起的,找到恐惧的对象就可以更快更好地解决问题。
因此,逃避虽然不可耻,但它绝不是我们偷懒、懈怠的借口。逃避不是放弃,而是人们为了给自己争取更多的时间,最终解决问题的一个权宜之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