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世界更快乐丨触乐夜话
图/小罗
如果我不想打游戏也不想正经看书观影,我有时候会选择刷同人。同人成为一种重要的亚文化现象已经有40多年,围绕它衍生了各种社会学议题,也引发过很多关于版权的灰色地带、创作自由的边界等有现实意义的争论。不过,总的来说,现在的同人创作愈加蓬勃,除了几家以版权严苛闻名的公司(比如迪士尼),大部分原作方都对同人持宽松或者鼓励的态度——毕竟,优秀的同人作者可是“自来水”,带来的热度几乎不要成本,对厂商来说何乐而不为呢。
只要借用了原作的世界观设定或者人物,同人的定义非常宽泛,囊括小说、绘画、游戏、混剪或自制视频、Cosplay等各种人们能够想象的形式,而且其中不乏非常厉害的作品。
前段时间就传出新闻,《战锤40K》的同人动画作者Syama Pedersen被官方“转正”。因为他制作的同人动画《阿斯塔特》(Astartes)质量惊人,Games Workshop索性把他招进了自己的动画团队。几年前,国内科幻爱好者王壬制作的《三体:黑暗森林》同人短片《水滴》,因为视觉效果精良、叙事方式震撼,被刘慈欣大加夸赞,B站视频底下还被打上了“同人逼死官方”的标签——当然这就是另一个话题了。
《水滴》的场面是逐渐铺开的,虽然篇幅很短,但在叙事上相当讲究
有高质量的作品自然是好事。不过,对很多休闲的同人作者和读者来说,最重要的还是表达自己对原作故事和角色的喜爱。这有点像是把原作当成一出舞台剧,角色们本质上是纸片人演员。同人作者既可以挖掘原作世界观里没有照顾到的边角故事,也可以让角色们“下班”,回归日常或者登上别的舞台。根据口味不同,有的人可能更喜欢原作向、正剧向,有的人喜欢磕CP,有的人喜欢玩梗……
至于我自己最喜欢什么类型的同人,目前的话,大概首先要可爱,其次要“沙雕”。
有这种偏好的直接原因是原作太悲惨,让我觉得“意难平”。也许我属于那种更容易被悲剧吸引的类型,所以热衷的作品多半都不会有什么快乐结局。在同人这样的平行世界里看到各种卖萌片段往往能治愈我被原作伤害的心灵。比如我已经受够庵野秀明在20多年的时间里反复折磨主角了,而且新剧场版似乎比旧作下手更重。幸好还有善良的同人作者能给观众发点糖。
在《新世纪福音战士》的原作中,这些主角似乎都没有真正享受过童年
而且我很喜欢在原作世界观的缝隙里挖掘出日常感的作品。如果愿意把那些纸面或者屏幕上的角色想象成真正的人,他们在专注于那些伟大的主线任务的同时,总会有偶尔放松或者考虑日常琐事的时候——比如晚饭吃什么之类的。我一直觉得吃饭是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不光是因为需要摄入营养和能量,还因为准备食材的风格、一同用餐的对象、吃相等等,都是对塑造角色非常有用的部分。
《血源诅咒》中各种把脸遮得严实的NPC虽然帅气,吃起饭来就是很费工夫的样子了
“沙雕”类同人可能是最令人放松的一种。这类作品多半和玩梗与“迫害”有关,作者们常常在作品中展开无限脑洞。“指环王”系列电影中莱戈拉斯给矮人吉姆利找垫脚箱子的桥段,就成了早年互联网最热门的鬼畜素材之一。同样比较古早且广泛传播的,还有《黑暗之魂》的恶搞同人视频《黑漆漆的地方》(Im into the Abyss)。作者ThePruld用游戏中的角色改编了一个喜剧片段,某种意义上自己也成了万梗之源——虽然有的老玩家笑着笑着就哭了。
召唤不到索拉尔可把罗德里克急死了
当然,除了这些,我还读到过不少不输某些正式出版物的同人文,也收藏过一堆估计是专业画师闲时摸鱼的神仙同人图。同人的优势在于有原作Buff加成,读者更容易共情,但也正是因为这层Buff,让“安利”和分享的对象比较局限。何况,同人界内部其实壁垒重重,多少会有一些麻烦。
不过,总的来说,同人给我带来了很多快乐。而且,至今仍有很多老作品的爱好者在孜孜不倦地产出,即使处在所谓的“北极冷圈”也乐此不疲,颇有抱团取暖的感觉。从这个意义上讲,同人还有可能延续原作的生命周期,让它们始终是“活着的作品”,而非故纸堆中的收藏,还挺好的。
上篇夜话:过了爱做梦的年纪
实习编辑丨祝思齐
咖啡因驱动型码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