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茶”能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其实根在宋朝
文丨《那些年》晓婷
茶,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是它;君子四雅事,“焚香、点茶、挂画、插花”也是它!它可以尽染市井烟火,也可以遗世独立绝尘。
茶能够被全民喜爱,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根在宋朝。
茶艺之精空前绝后
茶兴于唐,盛于宋。所谓盛,需要满足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能够进入寻常百姓家,覆盖面广,普及率高;二是形成一种文化。
茶在唐朝还属于高档消费品,饮用的人局限于王公贵族,产量也有限。到了宋朝,茶叶产量突飞猛进,专家估计北宋年产茶叶应该在5000万斤左右。茶也由此成为国饮。王安石说,“夫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也”。
不过古人喝的茶和今天的茶完全不一样。唐宋时期喝的是团茶,何谓团茶?就是茶叶采摘后,经过洗涤、蒸芽、压片去膏、研末、拍茶、烘焙等一系列复杂的工艺,制成茶饼,这就是团茶。喝的时候取下一小块,再研末成粉,就可以冲茶了。好的团茶价格不菲,欧阳修曾感叹一款龙凤团茶“其品绝精,凡二十饼重一斤,每饼值金二两。然金可得而茶不可得。”
追求生活美学的宋人将冲茶的过程演变成高超的技艺,发展成精致的艺术。
唐朝人喝茶的方法叫煎茶,就是把茶末扔到开水里煮,并根据喜好,加入调味品。
宋朝人喝茶的方法叫点茶,将研磨好的茶末,事先在茶盏中以少量开水调成均匀的茶膏,之后一边注入开水,一边用茶匙或茶筅慢慢搅动。这一步叫“击拂”,它是点茶的关键,非常考验茶技。经过数次击拂,一盏宋式香茶就出炉了,整个冲茶的过程就叫点茶。
宋徽宗就是点茶高手,他在《大观茶论》中描述了点茶的技巧诀窍,七次注水,七次击拂,每一次注水的角度,击拂的力度都不相同。七次之后,茶汤“乳雾汹涌,溢盏而起,周回旋而不动”,颜色“以纯白为上真”,香气应“馨香四达,秋爽洒然”,喝起来“香甘重滑”,这杯茶才叫完美!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因为宋徽宗的推广,这派“盛世清尚”在民间也被大力追捧。相传,苏东坡去杭州任知州。有位南屏谦师擅长点茶,手法高超。他是苏东坡的铁粉,听说偶像来了,亲自为苏东坡表演点茶技法。苏东坡大呼过瘾,当场作诗“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昧手。忽惊午盏兔毫斑,打作春瓮鹅儿酒。”从此,“点茶三昧手”就成了茶艺高超的赞誉。
点茶到了极盛时期,就有了分茶和斗茶。分茶就是炫技,让茶汤的汤花在瞬间变幻出栩栩如生的图案,有点类似于今天咖啡的拉花。宋代有位叫“福全”的和尚便是分茶高手——每一盏中可生成一句诗,四盏连点,可成一首绝句。斗茶就是比赛,看谁的茶艺更高超。
只不过如此纷繁复杂的技艺已经失传。宋时,有日本僧人将点茶技艺带回日本,这就是现在的日本抹茶。
茶器之美冠绝古今
水为茶之母,器为茶之父。宋人“点茶”成为风尚,茶道成为日常,茶器也发展出自己的规制。“器以载道,格物致知”。器物的实用功能背后,总是蕴藏着不同时代的美学意义。
宋徽宗十分喜爱黑釉盏,除了它有利于点茶时“浮乳”的保持和留痕,很重要的一点是黑盏与白色茶汤形成一种黑白对比的禅意,赏心悦目。
除了宋徽宗,当时的文人雅士都是黑釉盏的拥趸。苏轼《水调歌头·问大冶长老乞桃花茶》诗中有:“老龙团,真凤髓,点将来。兔毫盏里,霎时滋味舌头回”。陆游《入梅》诗中有“墨试小螺看斗砚,茶分细乳玩毫杯”。兔毫盏就是黑釉盏中的精品。
黄庭坚《满庭芳·茶》中写道:“纤纤捧,研膏溅乳,金缕鹧鸪斑”。黑釉盏上的“鹧鸪斑”是釉料中的二氧化铁遇不同温度所呈现银灰、灰褐、黄褐色釉斑,或密集或疏朗,状如鹧鸪羽毛状,非常漂亮。此外,油滴盏、矅变天目等也是黑釉盏中的名品。当时福建的建窑盛产黑釉盏,后人常常笼统的将黑釉盏统称为建盏。
黑釉盏盛于南宋及元初,停烧或废烧于元末以后。到了明朝,朱元璋取消贡茶,“唯采芽以进”,点茶技艺失传,黑釉盏当然也就不复存在。自宋而起的讲究吃喝玩乐的风气,终于被这位崇尚艰苦朴素的皇帝给止住了。
点茶“捧红”的不仅有黑釉盏,还有另外一个关键角色——汤瓶,这对亲密搭档完美演绎了点茶艺术。为玩转点茶,宋人对汤瓶作了特别设计:流口变得曲长,壶嘴的出水口圆而小,使注水点茶,收放自如,并且水流呈抛物线,极具线条美。
在收藏家的眼里,宋瓷是藏品,清瓷是商品。其实宋瓷的收藏,从明清时已成为潮流,据传乾隆皇帝就为其收藏的每一件宋瓷都题了诗。
不过因为点茶无需茶壶,所以宋朝并不生产茶壶,只烧造茶碗。因此您要是捡漏遇到宋朝茶壶就要注意了。
茶事之盛绵延两宋
“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春茶。”宋朝的茶事之盛至今难以企及。
当时宫廷会举办茶宴。蔡京《延福宫曲宴记》一文记载:
宣和二年十月癸巳,如宰执亲王学士曲宴于延福宫,命近侍取茶具,亲手注汤击拂。……饮毕,皆顿首谢。
在这次茶宴中,宋徽宗亲自演示点茶技艺,并分赐诸臣。大臣们受宠若惊,喝完茶之后,纷纷叩首谢恩。因为茶宴非常普及,宋政府在给地方官员所发的俸禄中,曾特别给那些还没有发放公使钱的地方官们派发“茶宴钱”,钱的数目视官品之高下而定。
宫廷之外,很多文人士大夫还会定期举行茶会,邀三五好友,择一清雅场所,品茗唱和。像苏轼、曾巩等就是茶会的常客,宋朝诗人也因此留下了大量关于茶会品茗的诗作。
入世是茶,出世也是茶。宋朝很多寺庙也会定期举办茶汤会,“径山茶宴”在当时极富盛名。茶与禅的结合,将茶文化推向了更高的境界。宋代著名禅师圆悟克勤悟出禅茶一味之道,曾手书“茶禅一味”四字,将其馈赠参学的日本弟子。日本茶道因此也有“茶禅一味”的说法。
寻常百姓之家,也形成了以茶待客的习俗。“客至则设茶,欲去则设汤”。
当然,精明的宋朝人是绝不会放过茶这个商机的。如果走上宋朝的城市街头,你会发现满大街都是茶坊、茶肆。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在汴京的闹市区和居民集中区,茶坊鳞次栉比,茶馆从早上开到夜市结束才打烊。《梦梁录》甚至列出了一大串茶坊的网红店。
针对茶客不同的消费需求,茶坊也有不同档次:有走低价路线的大众茶肆;有适合文艺青年聚会创作的个性茶肆;有“插四时花,挂名人画”的精品茶肆;有“能讲汉书”或歌手驻唱的娱乐性茶肆。即便不进茶馆,走在街头,哪怕是深夜,也有“提茶瓶人”卖散装的大碗茶。
《清明上河图》中的茶肆
《清明上河图》中的“大碗茶”
茶原本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一叶嫩绿,宋人却赋予它极致的美感和文化内涵。你似乎很难再找出如此矛盾却又如此和谐的事物。它在市井妇人的用度计算中,在文人墨客的谈笑唱和中,它在奔波生计的提茶瓶人中,它在参禅悟道的修行人中。茶艺为它繁复之极,茶器为它含蓄之极。
这杯茶,可解渴,可寄情!这杯茶,可叹炎凉,可暖人心!
走,吃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