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奇缘:科举考试虽是国家大典,但趣闻轶事却也屡见不鲜
文天祥是南宋时期1256年状元。南宋王朝先是遭受金朝的困扰,此时又面临蒙古铁骑的强大攻势,形势严峻。文天祥就是在这种情势下应试的。宋理宗在审阅试卷时,看到文天祥的名字,认为这三字含义为“天下吉祥”、“天子吉祥”、“天赐之祥”的吉兆,感到这是天赐之福,国家从此便有希望。于是,非常兴奋地赐文天祥为状元,并赐给他一个表字,叫“宋瑞”,即宋朝的瑞兆。
这当然是一个传说。文天祥在他著名的《过零丁洋诗》中自述身世,说得很清楚:“辛苦道逢起一经”。他的辛苦遭际靠的是经书起家。中状元之后,正值国家危难存亡之秋,他许身报国,决心辅佐君王力挽颓势,又在敌军压境的危急关头,受命右丞相,冒着生命危险出使元大都。在被拘和被俘后,大义凛然,慷慨陈词,深深地震撼了元朝统治者。元世祖忽必烈爱其忠心报国和不凡才能,千方百计劝他投降,但他坚贞不屈,终于壮烈殉国,实现了他“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大愿。
无巧不成书。到了清明末年,在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后不久,慈禧太后也搞了一个以状元名字求吉利的故事。但她的出发点却不是宋理宗希望国家吉祥,而是图个人长寿;那中状元的更不似文天祥那样的舍身报国,慷慨赴死的于古英雄。
这事发生在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这一年四月,清廷照例举行每三年一科的会试,会试之后是殿试。殿试前十名试卷照例要呈送皇帝御览并钦定名次。此时慈禧太后当政,呈送光绪皇帝的试卷却要她来定案。
当她打开读卷官们呈上的奏本,第一眼看到的就是“王寿彭”三字,不禁喜上心头。这“王”字,就是自己这位女王;“寿”就是寿命;“彭”就是彭祖,传说他是黄帝时候的人,活了800多岁。“这么说,自己也能活到百岁了。”慈禧太后心想。原来,这年十月初十,是慈禧太后69岁生日。自古道:“人生七十古来稀。”慈禧太后正在为明年到来的七十岁担心,生怕度不过七十岁的难关,这时恰好碰上“王寿彭”这么青祥的名字,看来度过七十岁肯定没有问题了。于是,慈禧太后大笔一挥,定王寿彭为状元。
王寿彭是山东潍县人,他的学识平常,中状元,是他不敢奢望的。读卷官们将他列在榜首,主要是因他名字符合当日形势,可以借此博得慈禧太后欢心。
据王寿彭的同乡王懿荣记载,五月二十四日引见前十名时,王懿荣作为在京任职的同乡,按例陪同他进宫等候朝见。早晨七时,读卷官们进入乾清门;八时,读卷官向皇帝奏报完毕,手捧黄纸从乾清宫出来站在乾清门丹陛上,高呼:“王寿彭!”王寿彭惊喜变色,茫然不知所措,同乡代他答道:“在此”。然后忙帮他整衣,给他佩上忠孝带和荷包,又扶他走上乾清门丹陛。读卷官传齐了前十名,带他们到乾清宫朝见皇帝。
当王寿彭在同乡的陪同下回到山东会馆,报喜人已到。山东为孔夫子故乡,所以会馆正厅供奉着孔夫子牌位这时,大家见到“状元及第”金字大匾高悬厅中,两侧黄纸对联上写着:“一门三级浪,平地一声雷。”会馆里欢声雷动,热闹非凡,大家纷纷为孔孟故乡又出一状元而兴高采烈。第二天早晨七时,光绪皇帝御太和殿,举行传胪典礼。传胪之后,王寿彭春风得意地由午门出宫,到了长安左门,顺天府尹为他披上大红带,佩上大红花,献上喜酒。王寿彭跨上骅骝马,沿街游行,招摇过市。所到之处,观者如云,妇女们有的在楼上凭轩而望,有的在家中隔帘偷觑,争睹这位状元郎的风采。
北洋政府时代,王寿彭任山东省教育厅长。同僚们知道他这段带有喜剧色彩的往事,问他在乾清门猛然听到宣名时的心情,他仍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不由地答道:“又惊又喜。”
科举考试虽是国家大典,但趣闻轶事却也屡见不鲜。
康熙十八年,广东人黄章年满百岁,还参加北京乡试。这位老秀才很幽默,黎明入场时,他让自己的曾孙高擎一盏灯笼在前头带路,灯笼上写着“百岁观场”四个醒目的大字。这位老秀才一生没能中举,有生之年不最后一搏既不甘心,再搏一次又实在不好意思,干脆就说是到考场看热闹既算自谦也算自嘲。
殿试虽是金殿对策,一丝不苟,但道光六年,广东人陆云从10岁参加会试三场不中,皇帝还是特别赏他一个国子监(最高学府)司业的职衔,算是了却了这位老举人平生心愿。
光绪三十年,慈禧太后七十寿诞,清朝特开“恩科”,在礼部会试时,后来任南京国民政府主席的谭延闿为第一名即会元,到殿试后中状元的是直隶(即今河北)人刘春霖。据说这一年,京城及其所管辖的附近地方大旱,天下苍生盼春霖,这刘春霖的名字正合时宜,故被点为状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