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昆明杨林肥酒,关于猪油封缸的传闻,绿色自古代表生命和健康
杨林肥酒的起源和传闻
杨林肥酒是云南昆明的一款地方名酒,起源于嵩明县杨林镇,距今已经有一百四十多年历史。杨林镇地处滇中古驿道云南东部进出口要冲,自古商旅云集、市井繁华,酿酒业尤为兴盛,本地小曲白酒最为知名,镇上分布着众多烧锅。清光绪六年(1880年),当地酒商陈鼎臣用白泡药材的方法发明出杨林肥酒,当然最先不叫这个名字。云、贵山区一带自古就有泡药酒的习惯,西南山地多雾潮湿,人们认为饮用药酒可以除湿祛病、强身健体,杨林肥酒就是在这种大环境下产生的。
杨林肥酒。
杨林肥酒是用小曲高粱酒为基础酒的,小曲的原料是米粉或米糠,酿出的酒味道清香淡雅,适合泡药酒;大曲原料是大麦、小麦和豌豆,大曲酒味道浓烈醇厚,比如茅台酒就是高温大曲酒,直接喝最好。杨林肥酒最初用的是拐枣、桂圆、党参等六种中药材,当日陈鼎臣为了彰显药酒的保健作用,在颜值上颇费了一番心思。绿色象征着健康和勃勃生机,这个说法古已有之,灯红酒绿每每出现于古人诗句中,如白居易的“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只是到了近代才少了。于是陈鼎臣用豌豆尖、茴香和和竹叶混合在一起,把酒液染成了绿色,算是贴了个独特的标签。
杨林镇老街。
关于杨林肥酒是何时传入昆明并有了这个名字,资料上并没有明确记载。肥酒的肥字本意是富于营养,有益健康,这个名称来源应该比较早了,以致后来还产生了泡酒时投入一块猪肉的说法。我们在四川喝过的很多封缸酒也有类似传闻,比如阆中的保宁压酒,也有封缸时在坛口吊上一块肥肉,让油脂慢慢渗入的传说。实际上,如果这样酒就坏了,油脂是陈酿的大忌。这个传闻可能是因酒中含有肉桂等原料,酒色如汤汁,再加上商家的推波助澜,这就引起了人们的联想。
杨林肥酒几种瓶子。
上世纪三十年代全面抗战爆发后,内陆众多高校师生陆续迁入昆明大后方,成立了西南联大,数千各地师生都齐聚在这座西南边城里,一时间昆明市井繁华、五方杂处。作家汪曾祺后来写了数十篇回忆昆明食肆的文章,如《昆明菜》、《昆明的吃食》、《昆明的果品》等等,七年间几乎打卡了昆明所有饭馆茶楼。后来他在小说《七里茶坊》中,借云南工人老乔的口吻写到杨林肥酒:“蒸酒的时候,上面吊着一大块肥肉,肥油一滴一滴地滴在酒里,这酒是碧绿的”。这是在塑造小说里的人物,不必当真,怹在那些正儿八经谈吃的散文中,没有采用这个说法,不过从这里能知道,至少在民国年间,杨林肥就已经传入昆明并贴上了本地标签。
民国年间的昆明老照片。
昆明串亲戚第一次喝到了杨林肥酒
我第一次喝杨林肥酒是十多年前在昆明的远房大舅家,说是远房其实也不太远,就是我姥爷怹哥哥的大儿子。大舅是老三届,高三毕业后从北京去了云南插队,后来就在昆明落户了,感觉北京去云南插队的很多,像王小波这样的,我在翠湖边遛弯儿时也听到了很多北京口音的老人。那一年我从滇藏线下来路过昆明,顺路去探了个亲,拜访多年未见的大舅。当晚下着雨,一张方桌,几盘下酒菜,喝的就是家藏的杨林肥酒。大舅说,今儿晚上咱们喝土酒。我最先也被颜值吸引了,晶莹透亮,浓浓的化学感,及至碰了一杯喝下去,感觉味有儿点怪,有点像法国的放了肉桂的杜松子酒,当时国内白酒中还没喝过这个味道的。
八十年代昆明街头。
那一晚大舅谈兴很浓,说的大都是些陈年往事,有些我知道,更多的不知道。当年大姥爷成分很高,解放后不受待见,还被人来家闹过一阵。于是大舅抱着冲破家庭束缚的想法来到云南,大舅妈家也是知识分子,也受了冲击,俩人是在插队时认识的,后来在本地结婚落户,婚姻还是很美满的。不过等儿子、闺女都长大以后,大舅也想着他们高中毕业能考回北京去,进而自己晚年也能再回故乡。于是九十年代时,他们把家里房子换到湖南株洲,总之经过一番折腾,最后又举家搬回昆明,从此断了念想儿。
八十年代昆明街头。
不过现在好了,昆明生活也不错,缓慢安逸,单这个四季如春的气候北京就比不了,那边一到春天都是黄土,大舅说着又跟我碰了个杯,我倒是由衷觉得这话实在不错。那晚一直下雨,一顿饭从六点多吃到半夜,就着花生米、松花蛋、折耳根等小菜,喝了两瓶肥酒,颇有些“夜雨剪春韭,一举累十觞”的感觉,中间大舅妈端上了主食——鸡肉煮饵块儿。我们一人吃了一碗,然后靠在沙发上接着聊。大舅在云南呆了五十多年,除了乡音未改,其他很多地方都改了,在怹的话语中,遥远的北京业已定格为一个文化符号,越来越茫远。
绿蚁新醅酒。
那一夜酒喝得很好,菜也不错,虽然说了很多话,但又像什么都没说。虽然只是一款便宜的土酒,却着实品出味儿来了。
——2021 06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