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江死后,为何无一人为宋江报仇?
宋江死后,为何无一人为宋江报仇?
梁山征方腊,总计阵亡正偏将佐59人。
其中正将14员,秦明、徐宁、董平等。
偏将45员,韩滔、郝思文、扈三娘等。
回师途中,病故10人:林冲、杨志等。
总计,有69人战死或病死于南征期间。
另外武松、鲁智深不愿恩赐,均留在了杭州六和寺。后来武松出家,鲁智深坐化。
燕青看破时局,班师回朝之前,劝卢俊义急流勇退,隐姓埋名以终天年。卢俊义不肯。燕青无奈,只得拜别卢俊义,并留书给宋江,挑着一筐珠宝悄悄离开了队伍。
后来李俊、童威、童猛三人亦也看破时局,也于回师途中离开队伍。
公孙胜没有参与征方腊,在蓟州出家。
安道全、皇甫端、金大坚、萧让、乐和,五人留在京师,没有参与征方腊。
后来安道全做了太医;皇甫端做了御马监大使;金大坚在内府御宝监为官;萧让在蔡京府中受职,担任门馆先生;乐和在驸马王都尉府中混日子。
这五人,没一个是领兵的。
除去以上所有人。最后回到京城,朝觐皇帝且被授予兵权的正偏将佐,只有27人。
其中正将12员:
宋江、卢俊义、吴用、呼廷灼、关胜、花荣
柴进、李应、朱仝、李逵、戴宗、阮小七
偏将15员:
朱武、黄信、孙立、樊瑞、凌振、裴宣
蒋敬、杜兴、宋清、邹润、蔡庆、杨林
穆春、孙新、顾大嫂。
最终,这些人的封赏如下。
15员偏将,除顾大嫂授东源县君外,其余一律授“武奕郎”,诸路都统领。
这里的“武奕郎”,应该是虚构的。对照历史上真实存在的“武义郎”。
在宋徽宗时期,武臣官阶分53阶,第41阶为武义郎。地位比较低。
“县君”也差不多,不是什么很高的位号。
所以梁山打方腊,别看死伤惨重。然而活下来的地煞星,最终封赏的职务都不高。远远谈不上是“手握重兵”。
要说手握重兵,还得看天罡星。
受封的12个天罡星,封赏如下。
宋江,加授武德大夫、楚州安抚使,兼兵马都总管。
卢俊义,授武功大夫、庐州安抚使,兼兵马副总管。
吴用授武胜军承宣使。
关胜授大名府正兵马总管。
呼延豹授御营兵马指挥使。
花荣授应天府兵马都统制。
柴进授横海军沧州都统制。
李应授中山府郓州都统制。
朱仝授保定府都统制。
戴宗授衮州府都统制。
李逵授镇江润州都统制。
阮小七授盖天军都统制。
武德大夫、武功大夫、安抚使、承宣使、兵马都总管、兵马总管、指挥使、都统制。
这些职务和职衔,有些是北宋存在的,有些又不是。比如“都统制”。
北宋时期,朝廷在作战时,会从各将官中选择一人授给「都统制」名号,以统诸将,权任在安抚使之上。地位不低。
但都统制在当时属于临时派遣性质,并不是常设官。通常是打仗之前临时设立,打完仗后随即撤销。所以北宋时期,并不存在“某州都统制”的说法。
都统制成为常设官名,是在南宋。由于当时三衙禁军事实上已经不存在了,宋高宗只得另置御营司,派心腹大臣任都统制,管辖诸将。都统制,这才变成常设官名。
水浒作者施耐庵生活于元末明初年间,他对北宋的官职制度应该不是很了解,所以才出现职衔乱用的问题。
既然是乱用,那我们就不讨论安抚使、兵马都总管这些职务在历史上的职权有多大了。
就根据书中给出的提示——担任镇江润州都统制的李逵,统辖三千军马。
李逵大叫一声:“哥哥,反了罢!”宋江道:“兄弟,军马尽都没了,兄弟们又各分散,如何反得成?”李逵道:“我镇江有三千军马,哥哥这里楚州军马,尽点起来,并这百姓,都尽数起去,并气力招军买马杀将去!只是再上梁山泊倒快活!强似在这奸臣们手下受气!”
进行推测,李逵、朱仝、柴进、李应、花荣等人,大概相当于现在军分区司令级别。
呼延灼级别相当,但他供职于禁军。
大名府因为是北宋陪都,故而关胜级别要高一些,应该相当于现在的正军级或副军级。
宋江和卢俊义就是妥妥的正军级了。
综上,幸存下来的天罡星,都具有一定造反的实力。可以算是“手握重兵”。
但是别忘了。卢俊义吃了被蔡京下了水银的御赐饭菜,失足落水,死于宋江之前。
宋江遭蔡京、童贯、高俅陷害,被毒死。临死前,为保名声,拉上了李逵垫背。
花荣、吴用明白宋江毒死李逵的意思,两人也都想“留得个清名于世”,无意造反。最后大哭一场,双双悬于树上,一起自缢而死。
戴宗早早看破红尘,主动弃官而去。
阮小七被人打小报告,也弃官而去。
柴进听说戴宗弃官,又听说阮小七遭人打小报告,觉得没意思,弃官而去。
李应听说柴进隐居了,也弃官隐居。
所以实际上,宋江死后,真正还掌握兵马的前梁山好汉,只有三个人——大名府正兵马总管关胜、御营兵马指挥使呼延灼、保定府都统制朱仝。
问题来了。如果你是这三人,且你也知道宋江是被奸臣毒死的。你会起兵造反为“公明哥哥”报仇吗?
我不知道你是怎么想的,反正我是不会。
呼延灼当初被俘虏时,死活不上山。直到宋江对他承诺——我一定会带你诏安,他才勉强答应上山。
盖为官吏污滥,威逼得紧,误犯大罪,因此权借水泊里随时避难,只待赦罪招安。倘蒙将军不弃山寨微贱,宋情愿让位与将军;等朝廷见用,受了招安,那时尽忠报国,未为晚矣。
从这就可以看出,呼延灼的人生准则,就是生为大宋人,死为大宋鬼。
像文官那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做不到。但在边庭上一枪一刀,博个封妻荫子,为祖宗争口气,他还是能做到的。
关胜也是名门出身,而且提拔他的恩公,还是蔡京。他的情况自然与呼延灼类似。
朱仝非名门之后,但当年在沧州府,混得也是风生水起,颇受知府信任。然而吴用为了逼他上山,竟然让李逵一板斧,活活劈死了知府的儿子(平时由朱仝负责照顾,朱仝与小衙内关系极好),搞得朱仝是一世名声尽毁,里外不是人。最后是无处可去了,才被迫上的梁山。
以前听评书的时候,听到过一句话:宁学桃园三结义,不学瓦岗一炉香。
瓦岗寨和刘关张比起来,就是塑料兄弟情。
然而,就以书中关胜、呼延灼、朱仝的境遇来看,梁山之于他们,还不如塑料兄弟情的瓦岗寨呢。
瓦岗寨,好歹还有点兄弟情。
而梁山则全是“血腥兄弟情”。
好好的,吃着火锅,唱着歌,突然梁山就杀来了。杀了自己的亲戚朋友,断了自己的大好前程。然后自己还不得不忍气吞声,跟杀了自己亲戚朋友,断了自己大好前程的仇人在一起称兄道弟。
算了算了,不提了,蝼蚁尚且贪生,梁山势力大,惹不起。等着诏安翻身吧。
终于有一天,诏安了,打完方腊,朝廷还赏赐官爵了。而这时候宋江死了。听说还是被蔡京毒死的。
这种情况下。换做任何人托生在关胜、呼延灼、朱仝的身上,不说放鞭炮庆祝,起码也是松了一口气——再也不会有人逼自己做不想做的事了。
报仇?怎么可能。自己与宋江的关系真的好到了那一步?
个人觉得。在梁山上,真正愿意为宋江而自我牺牲,而且不惧与朝廷翻脸的人,其实只有两位。
一是李逵,二是武松。
李逵被宋江毒死。
武松原本对宋江佩服得是五体投地。但自从诏安后,武松对宋江就已经是心如死灰,看破红尘。
听说“公明哥哥”死了?死了就死了吧。
估计这才是武松的心理写照。
自从断臂出家后,武松就早已不是那个打打杀杀之人。
正是因为有这份境界,所以武松才会成为梁山(凡人)中的最长寿者——八十而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