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庾生:站在舞台上最帅的姿势
余叔岩《镇潭州》
我从实践当中领悟到这样一个道理:传统京剧舞台动作最根本的基础,是起霸中拉正反云手时的姿势、角度和脚下的部位。而“脚下”又是一切的根本,拉正反云手时脚下的部位变化,就是一切步法变化的基础。
我们先说拉正云手。所谓“正云手”,指的是演员从上一场门出来,本身在舞台右部,全身总的方向是背右面左,拉开云手,就叫做“正云手”。为了说明问题方便,我把与正云手的方向、姿势相适应的“场子”,叫做“正场子”。我认为正云手的基本要求(不是全部要求)是:
一、两膀拉开要圆,要平;
二、眼、面、胸的三个角度是:
1.面部正对观众,但略偏左以照顾全场观众
2.全身总的方向似乎是背右面左,但实际胸部的方向,反而是略向右偏;
3.眼睛注视的方向,似乎是向前方平视,但实际是以凝聚的眼神,略向左斜上方瞟视。这样,胸、面、眼就形成右、正、左三个不同方向的角度。
三、脚步左脚在前,右脚在后,站成丁字步。
马连良《借东风》
再说反云手。所谓反云手,指的是演员本身的位置在舞台左部,以背左、面右为基本方向,拉开云手时的基本姿势。其基本要求是:
一、两膀要圆,要平;
二、眼、面、胸三个角度是:
1.面部正对观众,但略偏右;
2.胸部方向,略向左偏;
3.眼睛略向右斜上方瞟视。
三、脚步:右脚在前,左脚在后,站成丁字步。与反云手的方向、姿势相适应的“场子”,我把它叫做“反场子”。
以上是扎靠和穿箭衣,拉开正反云手后,静止时的姿势和角度。如前所说,在舞台上“反正场子”的动作、步法,都是从这个最基本的姿势中发展、变化出来的。
前面说过,脚下是一切的根本。不论穿什么服装,站在舞台的哪个部位,只要是。正场子。(即基本方向是背右面左),脚下就必须站“正”丁字步。如果是“反”场子,就必须站“反”丁字步。脚步站不对,全身看着都非常别扭。自然,所谓“丁字步”是最基本的步法,随着角色、行当的不同,站时的姿势,高矮架,软硬劲儿,距离尺寸等,都有所不同。例如有一些穿抱衣、夸衣(亦作快衣)的角色,主要是武丑,如刘利华(《三岔口》)、胡理(《刺巴杰》)、杨香武(《九龙杯》)、蒋平(《花蝴蝶》)等,拉开云手后,往往是站“矮势”,所以丁字步时,就要将后腿微矬,前足虚点,这样,身体自然就矮下一块,形成矮势。由此再加发展,《问樵闹府》的范仲禹,《乌龙院》的宋江(唱四平调“请我到梁山去为王”时,用扇柄虚指前方,站法就是“矮势”),虽然都是书生,都穿褶子,但由于剧情需要,也都有“矮势”的站法。不过应该注意,这里所说的“矮势”,和“骑马蹲裆”势完全不一样。
梅兰芳《抗金兵》
谈到三个角度,也是一样。一般地说,凡是扎靠或穿箭衣的角色,出场、亮相或拉开云手时,应该使眼、面、胸形成三个角度,才不显得呆板,才能突出人物的神采。其实根据我的体会,在戏曲舞台上,任何一种角色,都可以根据这三个角度的道理来灵活运用。可以这样说,凡是端端正正,眼、面、胸的方向都以同一个角度面对观众时,肯定会显得呆板。只有表现“傻相”时,才采取这样端端正正的角度。即使过去,穿蟒,坐正座,扮演“帝王将相”一类的角色,也不宜于眼、面、胸三者完全正面向着观众。这是在戏曲舞台上静止姿态的一条最基本的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