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理论常识详解:意在笔先

2018-06-1417:53

何为“笔意”?

要明白什么是“意在笔先”,首先要明白什么是“笔意”!

“笔意”在一定程度上就属于专业范畴了,自然有些抽象,解释起来容易,理解起来就麻烦了一些。

每欲书字,喻如下管,稳思审之,方可用笔。笔者心也,墨者手也,书者意也,依此行之,自然妙矣。宋.陈思《秦汉魏四朝用笔法》

我们对笔意的了解,大多从别人的言论中开始的,某曰“此人作品有二王笔意,有孟津笔意,有元章笔意,深得坡仙笔意”云云。

那“笔意”,究竟是什么呢?

陈思言到“笔者心也,墨者手也,书者意也”,从中我们可以得知一二。

笔由心生,应以“心使笔”,说的就是对笔的控制达到了随心所欲的境界,没有“信笔”的弊病。

而“信笔”就是我们常说的“下意识”“习惯”等不好的用笔习惯,统称为“信笔”。

大多人练字,都是按照习惯来的,没有在写字之前进行“刻意安排”,这就是“信笔”的一种表现。

练字是有顺数的,先要做到“刻意”才能求“无意”。

刻意就是不信笔,要在下笔之前就想好每一笔的形状,结构,以及大小,呼应等等。这在我们练字的过程中,算是“背帖”的过程。

每写一个字,要有出处,先回忆自己练习的过程,在下笔写出,才能达到“不信笔”。

去了“信笔”的恶习,才可谈用笔,笔意。

笔和意,都是通过心态表达出来的。

如果连习惯都控制不好,那无论怎么表达,都只是一种状态,只有控制住用笔的人,才能时二王,时颜柳,这个是不矛盾的,此为“笔者心也”。

至于“墨者手也”这是技巧层面,通过轻重,调锋等技法来实现,是手上功夫。当然,最高层次还是“出于自然”,依旧是建立在手上功夫成熟之上的。

而“书者意也”,则是说到了点子上,何为“书者意也”?难道书法是自己想怎么来就怎么来吗?

非也。

书者意也指的就是“通篇的意境,格调”。“书”指的就是整篇作品也就是说,整篇的作品是通过一种意境来表现的。

这也就说明了,有些人单字写的不错,但是有人觉得“此字无神”,这是有原因的。

再有就是,当今很多传世名品,都有“意”上的表达,比如《兰亭》欢畅,《祭侄稿》悲愤,《寒食帖》凄凉,《韭花帖》惬意。

能在字中,表达出人的情感,心态,才是“意”。

所谓的笔意,就是说在写字,用笔时表达出自己的心态,匠心,情绪。

所谓的追求“二王笔意”指的就是追求,二王字的“风流倜傥”的风格,在起笔行笔收笔中非常干脆,流利,无拖沓之笔。

追求米芾笔意,就是寻那种风樯阵马,“刷”的感觉。

追求王铎笔意,就是求那种“跌宕起伏连绵不断”的用笔。

这就是笔意。

  • 对笔意的误解①:有谁的笔意,字就要像谁!

  • 这是错误的,有米芾风樯阵马的运笔,未必就要取米芾的字形,可只取运笔节奏和感觉。

  • 误解②:一篇作品只可有一家笔意!

  • 一幅作品,如有人能看出多家风格,是非常正常的,意是可以相容的。

笔意就是你想为整篇作品营造出什么样的感觉,为单个字营造出什么样的感觉。

如想让单字有风流之感,多应露锋入笔,笔势迅捷,如让字有雄浑之感,就应藏锋入笔,笔行缓慢而有力。

这个过程就是意在笔先。
意在笔先指的就是“思考”。

写字之前先要思考,做到心中有字的“成象”,谓之还未画竹便已“胸有成竹”。

对一字感觉之把握,对一篇字之把握,都是写字之前都要思考的。

有些人可能会说,如果古人都这么写字,没写一篇字都要思考半天,还不得累死?

事实就是这样,古人写字是成手,意在笔先不用思考,当时什么心态,写出来的作品就是什么心态的感觉。

所以王羲之写兰亭是文稿,颜真卿写祭侄稿是书稿,苏轼写寒食帖是诗稿。

我们想做到意在笔先,就是要学习古人用笔与心情的关系,不学会,如何能控制?

这和“信笔”是异曲同工的,不做到临帖多,乃至背过来的阶段,如何能做到“控制”?

相信大家一定看到过一种人这样写字,在写字之前,手拿着笔一直在空中“晃悠”,然后突然下笔入纸。

这其实就是已经完成了“意在笔先”的过程,他已经想好了作品要什么感觉,所以就开始发出动作,叫“笔势”。

笔势与笔意的关系很大,以后有机会在谈。就说这个在空中晃悠的动作,是“雄鹰捉兔”,现在空中盘旋,然后突然一下就下笔,这是一种笔势。

完成整个字以后,这种“刷字”或者风樯阵马的感觉,就是“意”。这就是所谓的“意”在笔先。先思考到,然后才能施行,最后才能完成。为什么之前要引用宋朝陈思那段话呢?

如果不用那段话其实也可以解释的清,甚至用不了二百字就可以解释。

用那段话,只是想说明,用笔和意。

都是要通过“心”来控制的。

一定是建立在大量临习古碑帖的基础上才有的,熟悉了各家风格,想要用的时候,就用出来。

熟知了各种用笔,知道何样的用笔才能表现出那样的意境,随时可用出来。

这才是关键。

意在笔先,其实并不是初学者该思考的额问题,初学者应该先搞清“笔”,再搞清“意”。

最后才能谈一家之笔意,乃至多家笔意,直至达到“意在笔先”。

以上是个人的一些经验,如果对大家有帮助,点下关注就是对我最大的支持,谢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