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从哪里来?(7)

五,污染来源之空气篇(续2)

5、南北差距与季节差距

在偌大的中国,地域差异和季节差异作为空气质量的一个基本概念,本来是可资利用的资本。

地域差异在中国弄出来的实打实的笑话,就是北方食用菌生产者的粗心大意恶习。中国北方相对于南方,大气环境湿度偏低,灰尘偏多(包括雾霾),但空气微生物含量还是偏低的,所以总体说,在抗击污染这方面,北方显然有南方不具备的优势。然而,大家其实注意到,南方生产者的有效率普遍高于北方,北方做得好的当然有,那是相对少数,优势加细致所然,而南方这只能说是劣势加细致,即便细致,南方却很难缔造零污染神话,

但无论南北方,在食用菌生产者眼里的季节只有四个,不是春夏秋冬,而是干热、湿热、干冷、湿冷四个类型,气候异常会导致这四个类型的发生时间紊乱,比如今年11月,雨水甚多,本来应该干冷变成了湿冷,操作就同样必须按湿冷来干,这种错位带来的问题出现不少,我在网上就得到不少今年污染偏高的消息。就空气质量讲是干冷好于干热好于湿冷好于湿热这样一个梯度,当然所谓热,以不超过32℃为极限,对大多数菇种来说,如果温度再高了,就会成为伤害,但那与直接导致污染无关。

在西南地区特别是贵州,有些地方的高湿度是很长期的,其前段生产的难度就相当大,如果没有非常扎实的技术人员和足够的条件,是不容易搞好食用菌生产的。今年以来贵州的扶贫项目雷声很大,有些人蠢蠢欲动,我想他们恐怕还得悠着点,注意季节,注意条件,否则,空气的威力就很可怕。

如果纯粹考量空气质量而选择生产季节,必然就会影响到契合市场的程度,所以如何通过生产管理抵消空气劣势,是南方的最大关键。因为空气优势而大大咧咧,结果培养过程小环境出问题,则是北方规模化生产的常见病。

所以,大自然赋予的空气质量只是一个前提,创造小环境和利用空气质量时间差,才是前段生产的要务,比如南方夏季生产香菇木耳菌棒,如果没有接种室(帐),就得干脆选择开放操作,而开放操作,午夜以后由于自然沉降的净化作用,效果就好得多。

不同的季节,由于温度光照湿度范畴的差异,杂菌成分也不一样,所以发生污染的杂菌类别也会不一样,倒是室内生产,搞不好就一年四季的污染类型都差不多,因为这时候空气里的杂菌来源于室内的死角,与外部季节差异变化就没什么关系了。这种情况,问题出在建设方面,排查与解决不容易。

6、打孔

打孔接种的方法,是最易出现空气源污染的模式,所以,必要特别提一下。

首先是打孔的操作必须平稳,不要导致孔口的爆裂,这方面虽然不会普遍但也有人做的很差,打孔模式生产基本上不能使用丙烯袋,就是因为丙烯袋更容易爆裂和出现毛孔,现在的中国香菇生产模式,与高密度聚乙烯袋的特性是分不开的。甚至可以说,没有高密度聚乙烯袋就不会有今天中国的香菇生产模式。爆裂的问题就在于很难使用菌种封口,这个大家应该可以理解。

自然下一个问题就是从打孔到接种之间的时间差,虽然因为打孔导致空气的吸入,带入杂菌,但接种过程又要挤出空气,所以只要在这个区间不发生沉降,实际落在培养料上的杂菌并不多。所以这几个动作之间的协调快速与空气质量的重要性都是很关键的,所以如果使用FFU下的开放操作,相对来说又会好很多。

最后的问题是接种,打孔法的接种要旨有两点:一是要满孔而且密实,因为这样少数进去的杂菌与菌种紧密接触,杂菌虽然生长快速,但菌种够强大,在杂菌尚未萌发及壮大之前,没有杂菌的发展空间,当然这也证明开放接种要求的菌种萌发速度是很关键的,萌发速度越快,杂菌机会就越少。二是要用菌种封住孔口,这个不能节约,贴胶布时代菌种多了怕胶带掉落或封不住口,现在大家都不用胶布,核心就是要靠菌种封口,当然衍生下来的问题是,套袋不能擦掉封口的菌种。而这一切,目的都是排除空气源杂菌的影响到最小。

7、自然空气质量评价

在选择栽培场地的时候,空气质量是一个必须考量的要素,所以季节和大范围无可逃避,但小环境是可以选择的。

周边较大范围植被好,无日常性人类活动的,通风好的所在,空气质量最好。

非污染源性质的工业及种植农业区域、大面积水域附近,次之。

生活区附近,又次之。

养殖区及生物工业区、废弃物处理区等附近,不可用于食用菌生产。

山区好于丘陵,丘陵好于平川。人类活动越频繁,空气质量越差。迎风面好于背风面,当然这不包括风力大的地方,因为风力太大时,不利于湿度的合理保持,所以那种地方倒要考虑背风。

(待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