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所疾虚其表——《论语》悟读【389】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论语》第十五篇第二十章:
【原文】
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译文】
孔子说:“君子所遗恨的是至死之时,自己的所作所为和自己所得之名不相称。”
【悟读】
虚有其表,徒有虚名。
上言批评的是某些人的表里不一,徒有虚名,秀而不实,有名无实。
生而为人,求名求利,无可非议,所谓“人过留名,雁过留声”。中国的文人历来极其在乎自己的名声,尤其希望能流芳百世,光宗耀祖。于是,世人为了名利,上演了种种人生百态。
对于本章之悟读,有许多的误区。包括很多名家如杨伯峻老师在《论语译注》上的解释为,“到死而名声不被人家称述,君子引以为恨”,这也代表了大多数人的理解。
本章的一个误读是“疾没世而名不称”的“称”,读四声,“相称”之意。整句话的意思,应该是君子最怕的是死的时候,自己的所作所为和自己获得的名声不相称。
准确理解本章须知,儒学并非不重名,并非不喜欢“令广誉施于身”,反对的只是声闻过情,沽名钓誉,欺世盗名。
夫子曾言,“芝兰生于深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之德不为困穷而改节”(《孔子.家语》)。此言可以看出,夫子是不会过多在意他人之看法,也不会太在意身前身后名。“君子”“仁”等处世之则,更多的是夫子对自己的人生要求。
纵观民国时期的人物,被称为君子次数最多的,恐怕非胡适莫属。陈丹青称赞他:“完全是学者相,完全是君子相”;唐德刚称赞他:“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当时还有一个著名的流行金句——“我的朋友胡适之”,可看出他的谦谦君子之风。由此看来,君子好名,还得名副其实。
君子之为人也,当胸怀坦荡,去伪存真,名符其实,不欺天地。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