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伤寒论》中姜的妙用

肖相如按:姜既是常用的食物,也是常用的药物,爱姜的人很多,看看医圣张仲景怎么用姜?这是2016级东直门医院研究生刘张博方同学对《伤寒论》用姜的归纳总结,可供大家参考。

近代中医大家恽铁樵先生曾言:“凡研究药物,当从《伤寒论》方药入手”。

《伤寒论》全文398条,除去重复与散佚外,计112方,其中,涉及使用姜(含生姜、干姜,下同)的条文达114条,占含方药条文数的53%,含姜方剂64首,占总方剂数的56%。

由此可见仲景颇善用姜,兹将笔者对于仲景妙用姜的几点认识浅析如下,以供同道参考。

一 温肺散寒,燥湿化痰

仲景在小青龙汤证(40条)、真武汤证(84条)、小柴胡汤证(98条)、四逆散证(318条)兼咳喘者皆配伍姜与五味子。

是因姜性温燥辛散,主动,能温肺散寒以荡贮痰之器,温中燥湿以绝生痰之源;五味子性酸涩收敛,主静,能上敛肺气,下纳肾气。

此二者动静结合,散收相济,既能使肺气调达,又可互相制约,防姜辛散太过而耗气,五味子收涩太过而留痰。故无分虚实,如有寒痰水饮,咳逆上气的表现,均可用之。

二 温中通脉,回阳救逆

仲景每用附子回阳救逆,则必与姜相伍,附子祛外寒,而姜温内寒,二者相配正相宜。

其中,干姜附子汤为伤寒“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61条)而立,该方药效迅猛,可谓有单刀直入之势。

再如四逆汤即以二药之中入一味甘草而成,治疗少阳阳衰而见“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387条)。

通脉四逆汤则以四逆汤方倍用干姜、附子而成,通阳之力尤甚,治疗少阴病之阳虚重症而见“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赤色,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317条),疗效甚佳。

三 寒热错杂,辛开苦降

对于寒热错杂之证,诸如寒热互结心下而见胃脘痞满,嘈杂泛酸,不思饮食;或上热下寒所致的食入即吐,腹痛肠鸣,下利不止等症,仲景以姜与黄连配伍。

取黄连之苦寒,泄胸中之热结,除阳陷之郁热;用姜之辛温升散,散脾家之寒凝,去胃肠之阴霾。二药合用,一辛一苦,辛开苦降,一寒一温,寒温并施,达到泄热痞,除寒积,清郁热,理胃肠的功效。

例如黄连汤证(178条)、半夏泻心汤证(154条)、生姜泻心汤证(162条)、甘草泻心汤证(163条)、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证(351条)等均为此法代表。

四 温中固脱,健脾止利

“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306条),下利便脓血,一般以湿热者居多,但前者所述乃久利不愈,脾肾阳衰,下焦不能固摄所致,当用温中固脱之法方为正治。

桃花汤以赤石脂和干姜相伍,既能温中散寒,又可涩肠止泻,可谓标本兼治。

张锡纯云:“石脂原为土质,其性微温,故善温养脾胃,为其具有土质,颇有粘涩之力,故又善治肠下脓血,……用干姜者,因此证其气血因寒而瘀,是以化为脓血,干姜之热既善祛寒,干姜之辛又善开瘀也”,实为妙论。

五 温里祛寒,辛甘化阳

《伤寒论》中,姜还常与甘草同用,取其辛甘化阳之意,最具代表性的是治疗阳虚兼伤阴的甘草干姜汤证(29条)。

方中甘草甘平以制干姜辛热,使二者配伍温里祛寒而不耗伤营阴。除此此外,理中汤证(396条),桂枝人参汤证(163条)都是利用这一配伍,并用人参以增甘草健脾益气之力,白术以助干姜扶阳化湿之功。

六 生干同用,相辅相成

生姜与干姜本是同一药源的两种不同运用,生姜长于解表发汗,降逆止呕,走而不守;干姜辛温大热,性过于生姜,守而不走。

正如王旭高云:“半夏泻心汤治寒热交结之痞,故苦辛平等;生姜泻心汤治水与热结之痞,故重用生姜以散水气”。

理中汤证(386条)后附“吐多者,去术,加生姜三两,……寒者,加干姜,足前成四两半”。吐多,主因胃寒而气逆,故加生姜温胃散寒,下气止呕;寒者,是指脾肾阳虚,里寒为甚,故重用干姜以温里祛寒。

由此,不难看出,阳虚见呕者,生、干姜多同用,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综上所述,《伤寒论》中,无论姜与何药配伍,均牢牢切合“阳不足”之病机。学习仲景对姜的妙用,在千年后的今天,依然具有无可替代的启发意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