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80年,吴国丞相张悌

公元280年,晋国灭吴,天下分裂了近百年终于又恢复了统一。孙吴的覆灭顺应天意民心,然而仍然少不了甘愿为之陪葬者。在最后时刻为孙吴献出生命的并不是孙家子弟,也不是江左世家,而是孙吴最后的丞相——军师将军张悌。
在极其注重家世的孙吴朝堂,张悌是个另类。他并没有显赫的背景,和孙吴的张昭和张纮毫无关系,而且他也不是江东人,而是来自襄阳。这样一个外乡人竟能在世族林立的江东站稳脚跟,简直是个奇迹。最后,也是这位创造了奇迹的人为孙吴殉葬了。
张悌能获得如此高位,少不了东吴末主孙皓的提携。孙皓的故事本身也很励志,他是吴景帝孙休的侄子,没什么权势,本来也不会继承皇位。可孙休病逝时亲子尚幼,恰好又赶上魏国灭蜀,局势动荡,众大臣便放弃了孙休一脉,转而拥立了二十三岁的孙皓。
孙皓继位初期形同傀儡,因为他在建业毫无根基,不得不依赖那些世家大族出身的大臣。孙皓坚韧刚毅,颇有孙权之风。针对江东士族,他拉拢一批,打压一批,拥立孙皓的重臣濮阳兴、张布和朱太后先后被处死。通过分化瓦解,不到一年就压制住了那些“从龙功臣”,成为江东真正的主人。为了彻底摆脱士族的影响,孙皓大力提拔那些没什么背景的人,张悌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当上丞相的。
张悌能上位,靠的不只是政治斗争的需要,他是有真才实学的。孙休在位时,张悌已经官至屯骑校尉。孙皓上台后,升任军师将军,进入东吴的决策核心圈。他对孙皓的赏识自然是感激涕零,日后对孙皓和东吴的回报也是无与伦比的。
张悌看事很准,当时司马昭伐蜀,时人都觉得魏人这次仍然会无功而返,张悌却认为蜀国必灭,后来果不其然。有这样眼光的人,预测孙吴这条破败旧船的命运,应该也不难。可张悌没有跳船,甘愿为之殉葬。
张悌是在公元279年八月当上丞相的,此时距离西晋发动南征还有四个月,留给他的时间并不多。
279年末,西晋发动二十多万军队,分东中西三个方向向孙吴的长江沿线发起了全面进攻。晋军西路顺流而下,攻击西线重镇荆州;中线攻武昌,掐断吴国东西方向的联系;东线则直击吴都建业。
孙吴对西晋的全面进攻毫无准备,孙皓甚至还分兵去交趾平叛。各个防线很快都被突破,不到两个月,西晋的中西两线都已取得大捷,很快就要合兵建业。孙吴上下完全没了章法,孙皓决定再做拼死一搏。
孙皓命人主动渡江前突,意图在晋军汇合前先击退东线的晋军,然后凭水军优势对抗西方的敌军。张悌亲自领军三万,渡江北上执行突击任务。
张悌身为丞相,却要亲自上阵,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吴国亡国在即,兵民惶恐,张悌就怕其他人镇不住军队,前脚渡江,后脚就投降了。
张悌的主动前突,着实打了晋军一个措手不及。东线晋军先锋张乔部七千人迎头碰上了张悌,慌乱之余躲回了营寨,并向张悌递了降书。张悌刚渡江就赢了一仗,顿时信心大增,趁着士气大振之际,继续北上寻找晋军主力决战。
有人建议张悌先吃掉张乔部,张乔甚至都没走出营寨,明眼人都知道张乔是假降。可张悌不愿耽搁,只要战胜了晋军主力,张乔的假降也就成了真降,若是失败了,现在吃掉这股晋军也没有意义。
张悌很快遭遇了晋军主力,事实证明,逼降张乔只是吴军的回光返照。张乔和晋军主力对吴军来了个前后夹击,一番大战之下,吴军大败亏输,全军溃散。乱军之中,张悌的部将想拉他快逃。张悌却不为所动,他说吴国必然要亡了,即使现在逃了日后也是投降的命运。何不现在就以死殉国,也不至于丢掉气节,张悌随后力战而亡。
张悌所部败亡后,孙皓还不服输,又组织了两万士兵迎敌。可惜再没人有张悌的气节,这两万人还没出城就跑光了。吴国上下都已经放弃了抵抗,孙皓无奈,只能投降。
后人都说孙皓荒淫无道,着实有失公允,至少在用人方面还是很有水平的。他看不惯的士族投降的时候一个比一个快,他提拔的张悌舍身为国,能逃也不逃。
有张悌在,就不能说东吴上下都是软骨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