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秀莲:漫话清明节

漫 话 清 明 节

江苏  卢秀莲
  清明节的来由: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带一群随从流亡国外。长期行路加饥饿晕倒,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介子推到隐蔽处,割自己大腿肉,煮汤让重耳喝,说是麻雀肉做的汤。重耳喝了后体力恢复,精神大震。他们一行到了秦国,后在秦国的帮助下,壮大了自己的实力。回到了晋国,平定了判乱当 上了国君,即晋文公。
  重耳当上晋文公以后,把跟随他流忙的,出过力流过汗的人,都封侯拜相,赏赐良田和金银财宝等。唯独把介子推遗忘漏掉了。有人叫介子推去找晋文公,他说:“既然国君忘了我,我又何必去求他呢,做人要有骨气”。他仍在家乡种田,和老母亲打草鞋度日子。此事有人传到晋文公那里,晋文公恍然大悟,很后悔忘记了自己的恩人。于是派部下去请介子推上朝做官,介子推婉言拒绝。赏他金银财宝,良田万顷,他也不要。为了躲避晋文公再次派人来找他,于是他带着老母亲躲进了绵山(今天的山西省介休市)。晋文公亲自带领部下去找,因为山大林密难找,找了几天也没有找到。晋文公求贤不得,又知道他是孝子,在部下的提议下,三面放火烧山,认为这样才能把介子推逼下山。谁知介子推母子守志被焚。人们清理山林时发现,介子推抱着一棵柳树,他母亲抱着一棵松树而死!
  晋文公很难过,很悲伤。后封绵山为“介推田”,敕令介子推忌日“禁火寒食”,后为“寒食节”。第二年寒食节,晋文公素服登绵山,到介子推被焚的那棵柳树下置祭,发现此柳树竟然复活了。睹物思人,念及介子推的大恩大德,一生政清廉明的博大胸怀,封此柳为清明柳,将此日定为“清明节”。每到清明节这一天,晋国人们家家都要在大门上插松树枝和柳树枝,烧纸祭拜介子推母子俩。
  这一节日一直延续到现在。我们国家还特定放假一天,让全国人民都给自己的宗祖及故去的亲人扫墓上坟。
  有关清明节的一些风俗习惯,随着朝代的延伸,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地域的不同,而变化着,内容也增加了许多。但是,那些活动,不是为了纪念介子推了,而是为了祭扫自己家的祖宗和已故的亲人的坟墓而做的。
  在全国各地,城市有公墓,也有私人家建造的豪华坟墓。形式各种各样,价格也不同。在我们家乡,墓地都是镇里、村里统一规划在某一处,集中安放。在按家族一排一排的建坟墓。以前,每到清明节前两天,家家都要到老坟地去给老祖和已故的亲人“圆坟”。
  为什么要提前圆坟呢?我们那里有一说:提前圆的坟是“瓦屋”,清明节当天圆的是“草屋”,清明节后圆的是“差巴屋”(即破旧屋)。所以人们都要提前给老祖宗和已故的亲人提前圆坟。圆坟的程序是:先给最亲近的人圆,再给爷爷奶奶、太爷爷太奶奶圆。以前都是土坟,圆坟时是用铁锨到闲置的地方挖土,再把土放到抬筐里,送到坟旁边,再把土用铁锨放在坟上。其中一个能干的男的,站在坟头上,用扁担把坟上的土拍打得滑溜溜的,下边用铁锨拍得结实实的。再到河沿边挖两块方圆的、有点楞角的泥块,放在坟头上。放“坟头”也是有讲究的,如夫妇两个都去世了,那坟头是放两块,一块是正面朝下,一块是正面朝上。如果夫妇两个只去世一个,那就放一块,正面朝上放。这是所谓的“添土上坟”。圆一座坟也得用好长时间,所以,一般来说,一个家族的人都是联合起来做,这样圆的坟既快又好看。等这个家族所有的坟都圆完了,再在每座坟前烧纸磕头。整个圆坟过程就结束了。
  现在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的坟墓也改革了。因为墓地不断地扩大,周围也没有闲置的地方挖土,所以都把土坟改造成水泥坟、成品坟、盖成楼房式样的坟,所有的坟前都立碑了。这样每年清明节就不用那么费力气的去圆坟了,只要带点水泥和水桶到坟地,看到哪座坟上有裂缝,就和点水泥泥泥就行了。那些瓦屋楼房式样的坟,更简单了。都是先用笤帚扫一扫,再用水刷一刷,就好了,然后再烧纸磕头。这就是典型的“扫墓”。
  “圆坟”“扫墓”这些活动,现在人们越来越重视了,这样每个家族都搞得很团结,很友好,很和睦。特别在坟地上坟的时候,一个家族的老少爷们,都看着碑文说:“这座坟是谁谁的老爹奶奶、这座坟是谁谁的老太太、老老太太”。那些小字辈们都知道了,和谁是一个老爹,和谁是一个老太太。距离就拉近了,就亲热多了。
  扫完墓后,一个家族的人,都会到一起去吃饭,有的在指定的家里吃,当然有几个女人一起做饭。有的是,谁有钱或者有点身份和地位的人,请大家到饭店里喝酒、吃饭。搞得亲亲热热的,开开心心的,感情也加深了许多。
  现在的中国人,不再是在自己的家乡生活了,全国各地到处都有流动的人们。做父母的也天南地北的给子女带孩子,只有节假日才能回老家一趟。自从国家规定清明节放假,在外地的人们,都要提前回老家,给祖宗和已故的亲人,添土上坟、扫墓磕头。烧纸种类也多了,有火纸、冥币、纸元宝等。表达对祖宗和已故亲人敬重和怀念之情!
  另外,通过清明节回乡祭祖,也和亲朋好友在一起相聚。互相介绍自己的家庭情况,加深了相互之间感情!
  关于清明节插松插柳,在农村还在继续着,还是在纪念介子推母子俩。关于寒食节,没有人再吃寒食了,早已经取消了。以前有的风俗说:结了婚的媳妇,在寒食节前必须回到婆家。因为有顺口溜:“寒食,不回家死男人”。这样就“逼”着媳妇们回婆家。因为,在封建社会,有很多媳妇受公公婆婆气,受丈夫的气,她们会躲到娘家不想回婆家。用这一封建礼教来约束妇女们!建国以后妇女翻身解放了,也没有什么风俗习惯约束了,在家里能顶半边天了!
  关于清明节那天,吃什么饭的风俗也改变了。以前我们家乡的习惯:清明节这天,不吃米饭,说“吃米饭会荒地”;“吃饼子,儿女带顶子(指当官)”;“吃煎饼,骡马栓在当天子(即院子)”。现在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好了,大家好不容易聚到一起,那山珍海味是少不了的。我们的家乡在大海边,都说“清明前后打杂鱼”,就是说,在清明这个季节前后,大海里各种鱼虾都有,饭桌上的海味是很丰富的。能吃到铜蟹、对虾、虾婆,那桌菜的规格是最高的了!但是,我们海边的人,还是要吃上一顿的,过过馋瘾的!
  关于清明节的活动,除了给自己的祖宗和已故的亲人圆坟扫墓外,还有机关单位、学校组织职工、学生到烈士陵园去扫墓,继承先烈们的遗志,面怀他们的丰功伟绩!另外,还有踏青、旅游、放风筝等。
  以上,关于清明节的来由,及其一些风俗习惯,聊了这么多。总之,清明节这一节日,源远流长,已经和春节、端午节、中秋节被列入国家无形的文化遗产名录。人们永远不会忘记“清明节”这一传统节日!
责编:丁松   排版:夏显亮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卢秀莲,女,网名映日荷花。中共党员,中学高级职称,语文教师。本人兴趣广泛,爱读书,爱文学,爱写作。作品在华文原创、孔雀文化、文化佳园、微博等公众号上发表。幸得高科技帮忙,使我实现了年轻时候的愿望。

(0)

相关推荐

  • ]刘彦强乡情乡愁系列其他传统节日(二)清明节

    清明节 "南山北山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化作白蝴蝶,混血染成红杜鹃."清明这一天人们上坟祭奠祖是绵延数千年的风景线. 清明,24节气之一.每年4月5日左右太阳到了" ...

  • 民间上坟讲究:“前三后四,左五右六”,究竟是啥意思?

    清明在传统文化中是祭祖的重大节日之一,我们每年的最少要祭四次祖宗,在我们这里每年的正月初三.清明.七月十五中元节.十月初一寒衣节都要去先人的坟头祭拜一下. 清明上坟的习俗由来已久,而且上坟的规矩也有很 ...

  • 卢秀莲:漫话雪中送炭与锦上添花

    漫话雪中送炭与锦上添花 卢秀莲 在许多文章里,有人把雪中送炭和锦上添花这两个成语写成对立的意思.认为雪中送炭好,锦上添花就不好了.其实不然,这两个成语的含义都是褒义的.       雪中送炭这一成语的 ...

  • 卢秀莲:大武汉,我来看您

    大武汉,我来看您 江苏  卢秀莲 儿子辞去我们市某个县中专学校教师的职务,前后报考广州市.福州市.南京市.武汉市的公务员及事业编.笔试都是第一名.第二名,但前三个面试都差点,没过.只有武汉市直的一个事 ...

  • 风俗纪事:家乡的二月二(作者 卢秀莲)

    从我记事起,我们家乡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就很重视,就有一些小活动.如做烀饼"压仓"."围仓".吃"龙拿珠"(即面条里面下汤圆). 我先说做烀 ...

  • 家长里短:家乡的年俗(作者 卢秀莲)

    我的家乡是苏北,它的名字是连云港,靠近鲁南的地方.所以过年的风俗习惯基本上是一样. 大年三十那天,女人忙饭菜,男人忙着贴春联.贴好春联后放鞭炮,放完鞭炮后才能开饭.饭后我祖母和我母亲把锅碗瓢盆都洗刷干 ...

  • 家事春秋:忙年(作者 卢秀莲)

    从我记事起,每年到春节前 ,农村人家家户户都在忙年.不像城市人城里人,他们都是吃国家供应的米面,都是吃现成的米面油.因为那个时候没有机器加工粮食,全得靠人们用手工来制作,真的很辛苦! 我们家当时有十多 ...

  • 卢秀莲:​住院手术“历险记”

    住院手术"历险记" 江苏  卢秀莲 我因鼻息肉,于2020年7月21日早上8点,我女儿开车带我到市第一人民医院办理住院手续.办好后到6号楼11楼,耳鼻喉科9号床住下.然后医生给我做 ...

  • 卢秀莲:刘大胆

    刘大胆(民间故事) 江苏  卢秀莲 从前有一刘姓,家里有一男孩名字叫大栓.这个孩子从懂事起,就很能干.经常帮助大人干一些家务活.同龄孩子不能干的,他也能干. 大栓到了十几岁的时候,个子长得又高又壮实, ...

  • 卢秀莲:难忘偷瓜那件事

    难忘偷瓜那件事 江苏 卢秀莲 我儿时的事好多都已忘却了,只有和同伴们偷生产队瓜的事经常在我脑海里出现.这大概是六十年代初的事. 写这件事得先介绍我们村的地理环境:我们村庄很小,当时只有六十户左右的人家 ...

  • 民间故事:俩亲家婆斗智(作者 卢秀莲)

    这个故事,发生时间是五十年代中期,成立人民公社之前.地点是苏北一个沿海县城.虽然是沿海县城,但是靠近山东,也有西部山区. 在西部夹山脚下,有一个村庄,村里有一个姓金的人家,家里有三个孩子.大女儿叫金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