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村落(第一批)浙江省衢州市江山市大陈乡大陈村

大陈村位于江山市,距市区10公里。是徽州汪氏搬迁至此的聚居地。明代永乐年间(1403—1424),汪氏始祖七十四世孙普贤公者,晚年自常山游须江大陈,爱其山环水潆,林木葱郁,遂迁居焉。建筑多为徽式较徽州简陋。衢州美食之旅,第一站来到大陈村,适逢纷飞瑞雪,大陈村银装素裹,古意更浓。

祠堂


古巷


落雪的天井。大陈村保留了许多古民居。这里的民居和徽州的相比,建筑材料简单了一些,格局是一致的。路过一家民居,从小巷看天井,落满白雪的院子很是美丽、静逸。主人讲,这个院子有160年了,年轻人都去城市了,现在只有几个老人住在这里。于是愈发的安静了。

马头墙。马头墙是徽派建筑的标志之一,昂首朝天的态势,反映出古徽州人走出徽州大山的勇气,“徽商遍天下”、“无徽不成镇”是当年徽州商人影响力的真实写照。只是在资本主义进入中国后徽商逐渐衰落了,就像这些已经残旧的马头墙,巍峨只是旧日的光影,现在的修补都不认真了。

天井。大陈村一户古民居的天井。天井,给大陈人的日子增加了许多滋味。天井由高屋围成,自然加速屋内空气向外对流如天然的空调,被视为徽派养生秘诀。家眷居于高墙天井内,有很好的安全感,带来了家庭的安稳,后院的安妥。不过徽派建筑多是小天井,这个三开间应该算是大的了。

老人。雪下得很大,同行的朋友在选景,他们要把瑞雪中的大陈村记录到镜头里。老婆婆煮饭的间隙过来,在一边安静的看着忙碌。老人说,孩子们在杭州、衢州、江山都买了房子,过去住上几天就想回到自家的祖屋,条件没有楼房舒适,但是就是觉得住在这里自在。说完,老人拿起扫帚,扫雪去了。

暖炉。雪后下起了雨,长时间待在阴冷的空气里让我这个北方人很不适应。农家的阿婆把这个手炉递给我,慈祥的说着我听不懂的江山话。从她的笑容里我知道她在说什么,我年轻,怎么能用阿婆的手炉呢?推了几下,阿婆执意要我拿着,于是,炭火的温暖从手心直达内心,一直温暖着我。

水罐。雪开始化了,顺着天井的檐廊滴滴答答落下来。地面上有几个这样的水罐接着天水。相机的质量还不错,能把水线拍出来。只是不知道为什么要接这些水?节俭所致还是另有他用?没好意思问,只是觉得这几只水罐在这里很有韵味,随手就拍下来了。


风干肉。这是我在大陈村一家农户的天井里拍到的。我叫它腊肉或是咸肉,同行的《衢州日报》的美女记者何颖告诉我,他们这里把这种肉叫做风干肉。杀年猪的时候会腌上一些,然后挂在自家的屋檐下让风慢慢的吹干。用这种肉煮新鲜冬笋,味道好极了。我吃过的,味道极美。

萃文中学。1872年大陈汪氏族长汪膏倡议、创建、兴办萃文义塾,以“集族中子弟教育之”。共捐资大洋三千元,置得田产370亩、仓庄1座,计每年所入作为萃文会经费(类似今教育基金)。按学校级别给本族子弟津贴。对享受助学津贴、学成有收入者,按其收入高低,每月捐助一定数目资金给萃文会。

雪巷


断壁

老屋生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