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淅川史话】之八:滔河白亭街原来就是楚国的白羽城
白羽城又称为析邑,而析邑是淅川县名字的雏形。
《淅川直隶厅志》记载:“析县在今白亭、张陂二保,春秋楚许於析地即此,古楚邑地,又名白羽。”白羽城在今淅川县滔河乡白亭村,与古鄀国的都城(淅川县大石桥乡刘家泉一带)隔河相望。
古鄀国是位于秦楚边界的一个子爵方国,具体位置在今滔河乡白亭村、大石桥刘家泉至寺湾一带,《淅川县志》(1990年版)对鄀国的记载是这样的:黄帝长子昌意封于鄀,是为鄀国。昌意子高阳自幼随世父(黄帝次子)少昊教养,后为帝,名颛顼,世父子名昧未立。昧有二子,名允格和壹骀。颛顼封允格于鄀,封壹骀于汾川。因此《路史》曰:鄀为少昊之后,允姓。周时为子爵国。
周景王二十一年,楚平王灭鄀。鄀国的贵族迁往楚国的郢都附近,具体在今湖北省宜昌市,自此,宜昌被称为上鄀,原古鄀国被称为下鄀。楚平王在下鄀建立析县,让令尹王子胜兼任析县主官,白羽改为析。析邑治所在白羽(白亭),白羽改为析,才有了“析”这个地名,王子胜也因此被称为“羽王”。
析县又称为析於之地。据《淅川直隶厅志》记载,於在淅川县盛湾镇马川一带,明清时期,设有於村保。也就是说,楚国的析县包括丹江两岸盛湾镇马川至滔河乡白亭一带。《左传》记载:“周赫王十七年,秦昭王出师武关攻楚取析十五城”。《史记》中,楚怀王把於析地称为是祖宗传下的疆域,可见,於析之地范围较大,甚至包括楚国始都丹阳。
王子胜虽然被称为“羽王”,但实际行使管辖权的是其四子。与白亭隔河相望的大石桥刘家泉后面,有一座山,叫王子山。《淅川直隶厅志》记载:“王子山在城西(指淅川老县城)二十里,与鲇鱼崖对,世传羽王四子领兵捕盗于此”。可见,王子山是因羽王四子而得名。
据《淅川直隶厅志》记载:“岵山在城东(指淅川老县城)二十里……山上有四王庙……”又记载:“四王塚在城东二十里岵山脚下,即羽王四子。”岵山是丹阳故城背后的一座山,四王子死后,埋葬在岵山脚下,一是丹阳是楚国的宗庙所在,有叶落归根之意;二是说明这里是於析之地。岵山建有四王庙,可见羽王四子在於析之地的影响。
白羽城后改为白亭,又称为白亭街,有东西大街和南北大街。古时候有过街门楼两座,有戏楼和广场。街道边有一条有两米宽、两米深的石砌水渠,长年水流不断,街面有很厚的青石板覆盖。自西汉开始,白亭作为析县县城长期存在。《淅川直隶厅志》记载:“史记汉高帝下析郦攻武关,而中乡之名不甚著。汉初置郦县、析县,析故城在今城西(指淅川老县城)二十里白亭保左近,郦县故城在今内乡县城北十里郦城保。”一直到南北朝时候,魏设置淅川县,淅川县治所迁往马蹬。自此,淅川之名正式存在,白亭也完成了作为析县县城的历史使命。
在1953以前,白亭街一直是豫、鄂、陕交界处的交通枢纽和农副产品集散地,与淅川老县城、荆紫关、李官桥、埠口街并称丹江五大集镇。从白亭往西一百多里就是鸡鸣三省荆紫关。由白亭街向西北有一条东西大道通向陕西的商南和西安;一条大道向东,经淅川县老城由内乡通向南阳直达许昌。走水路,可从白亭街对岸的大石桥码头,坐船由丹江入汉江直达武汉。白亭商贾云集,生意兴隆,人们熙熙攘攘的来往于街市上,直日头偏西,小镇上才恢复平静。 随着陆路交通的发展和丹江航运衰退,白亭街慢慢退化为村级集镇。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后,白亭街一部分居民远离故土,迁往他乡。白亭老街也被大部分被拆除,在老街南边建设了一条新街,但没有了昔日的繁华和喧闹。不过,随着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我们坚信在不久的将来,白亭一定会重新焕发出新的生机。(田野原创,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