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学习,为数学教学注入活力
陈华忠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尤其是儿童,这种需要更为迫切。”因而,在教学中,要努力构建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合作学习,满足学生的内需,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一、创设情境,激发自主参与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部分,它使人积极主动、心情舒畅、全神贯注的学习,不以学习为负担,而为一种享受。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等,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握学生思维活动的热点和兴奋点,创设问题情境,唤醒学生“我来学习,我要学习”的欲望。如,在教学“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特征”时,上课伊始,老师说:“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分数与小数之间的转化方法,通过计算还知道有些分数是可以化成有限小数的,而有些则不能。但老师不通过计算就直接判断,信不信呢?请同学们考考老师”。一语激起千层浪,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刁难”老师。学生一报出数,老师就迅速做出回应,并让学生借助计数器加以验证。老师的判断速度之快,正误之准,让学生惊叹不已。“老师,难道您有什么'特异功能’吗”?“老师没有什么'特异功能’,但有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的绝招,你们想学吗”?“想”,于是,学生带着追求知识的渴望进行到新知识的探究之中。
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索新知
皮亚杰认为:儿童学习的最根本途径应该是活动,活动是联系主客观的桥梁,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好动又是儿童的秉性。因而在教学中,要重视直观操作,为学生充分提供“玩”的机会,让学生分一分、摆一摆、量一量、数一数、做一做等,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同食物相结合,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多感官协同活动,在活动中把学生推向主体地位。
如在教学 “长方体的认识”时,一位教师设计以下几个环节:
1、出示课前搜集的各种包装盒,让学生尝试分类,并叙述自己的分类的理由。
2、让学生找出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的一类盒子,观察、触摸、动手量一量,想一想长方体有什么特征。
3、通过学生的发现和教师的引导,总结出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特征。
4、让学生小组合作用学具制作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模型。
……
这节课,教师将操作、观察、分析、归纳与语言表达结合在一起,不仅使学生参与了数学探索的整个过程,对学习激起一种强烈的内在需求,而且还启迪了学生的思维,点燃了学生智慧的火花。
三、合作交流,提高参与效率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主动建构的过程,是学习者与外界的信息发生互动的过程。在互动的过程中,必然要进行信息的传递,因而在课堂教学中,要促进师生、生生、学生与教材、学具等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交流,有效激活学生的自我意识,引导学生尊重别人、欣赏别人,增强合作观念,共同完成学生任务。
例如,教学“梯形的认识”时,学生知道了梯形的概念。正当老师准备下一个教学环节时,胖乎乎的小明举手提问:“老师,能不能把梯形概念中的'只’字去掉,能不能把'四边形’去掉”?此语一出,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
生1:“只”字去掉,变成了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梯形,那么,长方形、正方形也有一组对边平行,但它们不是梯形。
生2:如果“四边形”去掉,就变成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图形叫梯形,而有的图形是五边形、六边形,它们可能也有一组对边平行,难道有一组对边平行的五边形、六边形也是梯形吗?
生3:看来梯形概念中的“只”字和“四边形”不能去掉。
通过讨论,学生能及时查缺补漏,正本清源,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探索的方法,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而且发散了学生的思维,收到了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四、提供时空,引导自主探索
探索是学习和研究数学的生命。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只是简单的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因而,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知道“梨是酸的味道”,就必须给学生搭建自主探索的舞台,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材料,给学生独立探索的时空,给学生合作交流的机会,给学生探索成功的体验。凡是学生自己能够探索得出的,教师决不代替;凡是学生能够独立发现的,教师决不暗示;凡是学生难于理解或不易接受的,教师要点拨引导;凡是学生独立学习有困难的,应以进行小组合作,进行互相帮助学习。让学生在实践探索中,不断发现、创造,从而学会新知,体验成功,提高探索的能力。
如:教学“圆面积计算公式”时,可以这样设计:忆一忆: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计算公式是怎样得到的?想一想:能否把圆转化为以前学过的图形而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议一议:(小组内探究)把圆转化为已学过的哪一种图形?做一做:把圆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再议一议:圆和转化后的平面图形有什么关系?圆面积公式是怎样的?评一评:小组交流各自的“转化”方案,推导方法,师生共同评价其合理性,科学性补充完善各组的思维方法。用一用:用自己推导的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上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真正过了一把“探索成功者的瘾”,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满足了“内需”,增强了自信。
五、鼓励质疑,促进自主发展
“问渠哪有清如水,惟有源头活水来。”“见人之未见,思人之未思,言人之未言,行人之未行。”这就是孕育一切创新的源头活水。即放手让学生想象、推测、猜想、尝试,鼓励学生对每一问题从多角度去思考,大胆思索,标新立异。
如:在一节数学课上,老师设计了这样的一道练习题:有一批苹果,如果每筐装20千克,正好装25筐,现在只有20个筐,要把苹果都装上,每筐必须多装多少千克?此题并非多么难解,学生很快做完。交流:25×20÷20-20 25×(25-20)÷20 教师点头,正准备下一教学环节,学生A忽的站了起来,“老师我还有一种方法,比上面两种简单多了:25-20 。”轰,炸开了锅,“你是在凑数”“你只用了两个条件”学生争论不休。“同学们,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好吗?”“我们认为这样对是对的,因为这道题中,苹果的总重量(20×25)是一定的,用25个筐装,每筐装20千克,如果用20个筐装则每筐装25千克,所以,每筐要多装(25-20)千克。假如学生一提出25-20时,教师就将其一棍子打死,哪能有后来的“面红耳赤”、“精彩对绝”,学生的创新萌芽便被扼杀,全班同学便会失去一次绝好的“大讨论”。正是这“我还有”,让学生们跳出了“牢笼”,促成了星星之火的燎原之势。
总之,课堂要成为学生的乐园,让学生固有的灵性得以迸发,原始的激情得以生长,潜在的才能得以发挥。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探索者、发现者、研究者。这是学生个人生存的需要,更是社会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