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氏文化】终于与“江姐”合了影 (文/张垣)
终于与“江姐”合了影
文/张垣
红岩上,红梅开,
千里冰霜脚下踩。
三九严寒何所惧,
一片丹心向阳开。
红梅花儿开,
朵朵放光彩。
昂首怒放花万朵,
香飘云天外。
唤醒百花齐开放,
高歌欢庆新春来。
每当我聆听到《红梅赞》歌声,眼前就出现了身穿天蓝旗袍,外罩红绒线衣,脖围白围巾的端庄的江姐形象来,不由得肃然起敬,多想与这位舞台英雄形象合影留念啊!
"江姐“,这个响亮的名字,我在上世纪50年代读初中时就知晓了。在喜庆建党百年的日子里,我终于与这位唱响舞台的演员合影留念,这是多么开心的事啊!
最早知晓"江姐",是在革命回忆录《在烈火中永生》。此书由重庆中美合作所幸存者罗广斌和杨益言于1957年推出,此书忠于史实,写当年血与火的斗争,江姐用的是江竹筠真名,狱中难友们都亲切地唤她为江姐。我记住了她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掷地有声的名言:竹签子是竹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铸就的。在那尊重英雄的年代,我把江姐的这句名言铭刻在心。
1961年,罗广斌和杨益言根据《在烈火中永生》的史实,改写成长篇小说《红岩》,江姐名字改为江雪琴,把狱中斗争的史实浓墨重彩化,格外悲壮。1964年阎肃根据《红岩》情节,改编为歌剧《江姐》,由空政文工团首演,唱红神州,几乎所有的地方代剧种闻风而动,移植了此剧,江姐事迹不胫而走,走红南疆北国。作为崇敬英雄的我,珍藏了这3册书,从中汲取丰富的精神营养。在我成长的道路上,江姐的"一片丹心向阳开"的红梅品格,似指路明灯一样,照耀我前进。
想当年,海门山歌剧团雷厉风行,由俞适导演,盛永康和汤炳书作曲,副团长贺戌寅领衔的《江姐》,紧锣密鼓地搬上舞台,不仅唱响县城,而且轰动乡镇,有一次在临江公社灵甸镇演出时,太阳刚刚落山,乡亲们扶老携幼,扛着板凳赶到剧团的移动舞台前,人山人海,实在挤不下,有人爬到树上,有人站在屋上。开场不久,有的观众居然挤到戏台上,再三劝阻也无济于事。突然"喀啦"一声,舞台板被踩断,顿时观众起哄了。领导一看苗头不对,再演下去必出事故,就当机立断停演,向观众喊话,保留票根,明天在临江小学演出。虽然给剧团带来了惊险,但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红色经典戏《江姐》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
后来我得知《江姐》在天补草棚剧场演出的消息后,立刻赶去看戏,岂知票早已售罄,只得买张站票观看。贺副团长扮演的江姐,气质高雅,唱腔优美,做功到位,当她高歌一曲《红梅赞》把戏推向高潮时,观众们情不自禁喝彩叫好,我也受到了深刻的教育。有趣的是,在我1985年创办了补天戏曲社后,俞适导演当了补天社艺术顾问,亲赠当年他导的《江姐》说明书,让补天戏迷开了眼界。2008年海门山歌剧团50华诞时,我受邀出席,带着这张说明书,见到了当年扮演江姐、双枪老太婆、孙明霞、杨二嫂等老演员,让他们在所扮演角色的名字旁签名,含金量顿时猛增,我视若珍宝收藏着。
1965年2月20,在二甲中学求学读髙三的我,有幸在大光明剧场观看了南通县越剧团的《江姐》,一改才子佳人戏的卿卿我我的格调,注入了激情。扮演江姐的陈桂芬以刚柔相济的风格,演活了舍生忘死甘酒热血为人民的江姐。当天我在日记上写下决心:我一定要继承江姐的遗志,踏着先烈足迹走,不管狂风暴雨,不怕惊涛骇浪,一定要把革命的旗帜插到共产主义!
上世纪80年代,海门山歌剧团第三次推出《江姐》,学校决定包场观看此戏,作为班主任兼语文教师的我,事先让板报员摘抄了江姐的几个唱段到黑板报上,让大家了解剧情。看戏以后我结合作文要求学生联系思想实际写观后感,莘莘学子很自然地联系到江姐的"到明天"唱段:“到明天全国解放红日高照,请代我把孩子来照料。告诉他胜利得来不容易,别把这战斗的岁月轻忘掉。告诉他当好革命的接班人,莫辜负人民的期望党的教导。”从而写出了有血有肉有感情的感想。这年国庆前夕,我还组织班上的文艺骨干,排演了歌剧《江姐》的绣红旗片断,献演于国庆文艺演唱会上,把爱国主义落实到行动。
在庆祝建党百年华诞的日子里,我两次观看广云越剧团红色经典专场,又一次聆听江姐充满正能量的《看长江》《到明天》《绣红旗》《红梅赞》等名曲,领略到先烈江姐"一颗红心忠于党"风采,并实现了与江姐合影留念的愿望。瞧,广云越剧团的倪雅芳和顾申芹两位江姐,让我站在中间,在这个红色岁月“颂歌献给党”的专题演唱会舞台上合影留念,应该是非常有意义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