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怎样,才算见过世面?
带你解读职场,与我一起成长
知乎上边看到很多类似的问题这样问:
“你觉得什么样的女生一看就没见过世面?”
“男生有哪些没见过世面的行为?”
“你觉得见过世面的人都有哪些共同特点?”
诸如此类的提问数不胜数,我不知道见过世面的人是怎么样的,但是我想他们至少有一个共同特点:“自己见过的世面越多,越不会去定义别人是否见过世面。”
因为他们深知,每个人都是独立不可代替的个体。
下边的评论,更是各出奇招,左右开弓。
“见过世面的女孩子不会为了一个几千块的包高兴不已。”
“见过世面的女孩子都不会主动倒贴男方,这样很掉价。”
“见过世面的男生都不会轻易建立家庭过早进入牢笼。”
“见过世面的男生绝对不会送女孩子廉价的礼物。”
更有甚者为了表现出自己见过世面,努力的往这些方面靠近,女生明明自己月工资三千出头,却瞧不上几千块的轻奢品牌;男生明明兜比脸干净,还要过节送礼物装阔。
其实没有人知道“见过世面”的真正含义是什么,也没人可以有权利定义你是否见过世面。
是早餐必须吃面包喝牛奶,显得自己“西方化”吗?
是觉得养生豆浆不好喝奶茶更养胃吗?
是每年报名几次旅游团,然后夸夸其谈自己都去过哪些地方吗?
每个人都有一段独立的人生,有可能相似但绝对不可能相同,所以我们对于“见过世面”这个标签,也不应该仅仅局限在大家熟悉的层面上。
一个东西之所以会流行起来,是因为一个人做了得到了显著的成效,接着就会流行;
一个东西不再流行,也是因为众多人效仿,结果很多人发现并不适合自己,所以所谓的流行遭到抵制最后被摒弃。
同理可得,提出“世面”这个词汇的人,给出世面的解释,也是根据他们本身来的,这对于他们来说确实适合又妥帖,但是却不一定适合其他的人。
网络发达的当下,我们每个人都在遭受不同程度上的心灵洗礼,特别是长大后的我们,小时候的我们什么事情都可以分享,什么事情都愿意去尝试,不懂就问不会就学。
长大后的我们反而畏手畏脚,生怕很多东西被别人看出破绽,让别人觉得我们“没见过世面”,甚至很多东西不敢再轻易尝试。
老友聚会都觉得喝啤酒吃路边摊掉价了、为了不显得掉价,开始学着别人吃又贵又少的西餐、本来热衷于做个淘宝达人,后来却因为别人说这都是没见过世面的行为,开始买实体店昂贵又不大合适的衣服……
别人眼里的掉价,让你自己也觉得自己掉价吗,你在吃路边摊喝酒撸串的时候,难道不是真正的快乐吗?
或者你认为努力包装自己,假装适应这些东西,就是别人眼里见过世面的人了吗?
我就是一个普通人,终其一生可能都实现不了很多东西,既不能实现所谓的经济自由,也不能全世界环游,但是我会试着在自己的生活里,找到最甜的那颗糖。
我觉得几千块钱的包就是昂贵了,我为什么不能为此惊讶一下呢;
我觉得过早的步入婚姻也没有什么不好,前提是你遇到了对的人,这一条可以参考一下周俊伟;
男孩子谈恋爱,也并不是只能一直付出的,对等的爱情不要因为你没遇到就否认着说没有。
在自己的世界里好好活着,周围的一切有条不紊的继续着,就是最好的“见过世面”的表现。
我并不觉得几块钱的蜜雪冰城掉价、自己挣多少钱消费就应该在什么段位、相比一只几百块的口红,我可能更乐意买一件过冬的衣裳。
我们所拥有的能力,应该是在自我的中心轴上建立属于自己的阅历,而不是想方设法的窥视别人的世界,勉强穿上并不适合自己的鞋子。
我所认为的“见世面”有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见自己,有了自己的想法,虽然大多处于年轻气盛天马星空,但是敢闯敢拍从来不缺背水一战的勇气。
第二个阶段:见世界,可能只有很少的人真的走过世界,实地去探索去经历过,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很多渠道了解,见得多看得多都是阅历的累积。
第三个阶段:依然是见自己,这个阶段的我们开始慢慢学会了正视自己,想的不再是自己想做什么,而是自己能做什么,见过世界之后再见自己和第一次见自己就已经是完全不同的感觉了。
见过世面,可能是让我们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深,但是最重要的绝对是知道我们自己处在哪个位置。
见世面是为了看过更多的东西,更好的定位自己,而不是说看到别人做了什么自己就立马去跟风去行使。
世面世面,最直接的解释就是世界的每一面,而最好的“世面”,就是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那一面。
文 | 毒哥&连理枝
在这里,毒哥和你聊聊职场那些事,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