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情绪失控,你也抓狂?这招收好

今天,我们来反驳一个父母关于孩子情绪的固有观念啊!这个观念就是——

孩子如果脾气大,

就是性格不好!

我听到过很多家长对孩子说过类似的话:

“你现在年纪这么小,脾气却这么大!长大以后还了得!”

“你一个小孩,怎么这点小事儿也要生气呢?”

很多父母们认为,孩子要从小做个不哭不闹的好宝宝,这样长大以后才会成为一个情绪健康的成年人。那这种想法,科学吗?

不科学!

认知神经科学研究发现,人的大脑首先是从掌控情绪的原始部分“爬虫脑”开始发育的,而抑制情绪、主管理性的“皮质脑”要在孩子3岁才开始发育,直到25岁才发育完善。这说明生理因素决定了3岁前孩子的行为就是情绪化,缺乏理性的

即便是超过3岁,他们的情绪管理能力也只能逐渐地发展起来。这也意味着,一个人童年时的情绪管理能力并不代表他们成年后的情绪管理能力。控制情绪的能力会随着一个人大脑的发育而变得成熟,因为理性思考能力提升而变得完善。

从这个研究结果来看,喜欢哭闹、发脾气,不讲理就是孩子们的天性,是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再正常不过的表现。而期待他们像大人一样讲道理,基本上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为什么“别人家孩子”情绪稳定?

讲到这里啊,有的家长可能会要质疑了——不对啊!我隔壁家孩子脾气就特别好,磕了碰了什么的,撇一下嘴就没事了,我家这位小祖宗遇到一点小事得嚎上老半天。

刚才我们说了,虽然这个阶段孩子是用原始本能来表达情绪,但确实不同的孩子会有不同的表现方式。为什么呢?这就跟孩子的气质类型有关了,每个小朋友天生的气质类型是不一样的,有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

  • 如果你的小孩气质类型是胆汁质,那么他很有可能就通过打人、打自己或者躺在地上撒泼、哭、大喊大叫等激烈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绪;

  • 如果你的孩子是粘液质的,那么他的表达方式可能就温和一些。所以,如果你家孩子情绪表达方式比别的孩子更激烈,请不要责怪他脾气差,因为这只是他的特点而已。

遇到孩子闹脾气时,我们可能要把对孩子“不哭不闹”的期待抛到脑后,不是去阻止他发脾气,而是去搞清楚孩子情绪背后的原因,并且引导小朋友用更合适的方式去表达愤怒情绪。

怎么引导孩子表达情绪?

给大家介绍一个我常用的方法:在家庭中设立大狮子时间(说明一下,这个方法我是向情绪专家董一诺老师学来的)。

什么是大狮子时间呢?

就是在这个时间里面,家庭成员的情绪会不稳定,暴躁,愤怒,像一只发怒的狮子一般,随时有可能爆发。

运用大狮子时间的第一步就是,确保家庭中的成员都了解“大狮子时间”以及每个人在这段时间内,喜欢被如何对待。

比如,我们可以找一个合适的时间,开一次家庭会议,每个人都聊聊自己在什么状况下会比较烦躁或心情不好,以及更喜欢被如何对待,保证彼此都清楚各自的需求。那么我们把这个烦躁或心情不好的时间定义为“大狮子时间”

当然只是通过会议的话,孩子可能还不能够完全理解,因此在平时我会多次提及大狮子时间,并且通过管理自己的情绪来示范给孩子看。

大家可能都有过这种感受,有时你状态好,工作效率就会非常高,但有时候就会不在状态,会推进很慢、非常胶着。

所以,我每次准备在家工作的时候,都会提前跟我的女儿说好:爸爸要工作了,可能会有“大狮子时间”哦。

我记得有一次,我在书房写作,不知道为什么就是怎么写都不满意,这时,我的女儿在我身边不停地抱怨:“爸爸,你看到我的贴贴纸了吗?还有我的小喇叭又去哪儿了?”

我本身就不喜欢她乱放东西,还总是依靠别人帮她找,加上当天那篇写不下去的文章,眼看着我的情绪就要失控,我告诉我的女儿:“宝贝,爸爸现在不想帮你找东西,我要去我的大狮子时间了,好吗?” 我的女儿知道我在大狮子时间喜欢一个人待着不被打扰,因此她立马识趣地走开了。

可能有的孩子在刚实施大狮子时间的时候,还不能够很好的适应,那么我们也不妨发一次脾气,让孩子理解自然的后果,当然事后要跟孩子复盘探讨

在不断示范下,我的女儿也学会了运用大狮子时间,而且她的效果比我还要好得多,当她进入“大狮子时间”的时候,只是大声说一句:“哼,我生气了!”然后,2分钟之内很快就复原了。

这就是大狮子时间的第一步,在心理学中我们叫做“积极暂停”,避免我们在冲动的状态下说出伤人的话语,做出不理智的行为。

但是,那个造成消极情绪的事件还未解决,暂停之后可能又会重新开始体会到同样的消极情绪。

然后,就来到我们“大狮子时间”的第二步。

“大狮子时间”的第二步,就是找到喜欢的方式转化消极情绪。

其实3岁之前的孩子,消极情绪是很容易被转移的,我们可以先帮助孩子平静下来,比如把孩子抱在怀里,用语言详细地描述一下刚才发生了什么事情,孩子产生了怎样的情绪,慢慢等孩子安静下来。

接着就可以提议一起或让孩子自己做他喜欢的事情,比如给孩子读个故事,陪孩子玩乐高等等。

除了在情绪发生时运用大狮子时间呢,我们在平时也要引导孩子学会辨别不同情绪的表现形式和带来的直观后果

比如:通过绘本情节,跟孩子探讨这个小朋友发生了什么事情,他有什么感受?像《我好生气》、《生气汤》、《菲菲生气了》这一类的绘本都是很不错的。

很多家长表示,读绘本没有用,那么您可能需要升级自己的绘本阅读技巧。这里,插播一条重要通知,本月,董一诺老师在托德学院开设了绘本阅读训练营,专门讲解用绘本解决情绪问题。具体可以看本文末尾。

言归正传,除了读绘本,我们还可以跟孩子玩情绪游戏,推荐一个我跟我女儿经常玩的游戏:“情绪对对碰”,我会做好多情绪表情的牌子,比如哭脸、笑脸、生气的脸等等,当我描述某一个场景时,就让女儿选出对应的情绪牌。非常好玩,我们经常能玩一个多小时。

这样当孩子处在情绪当中时,比如很急躁,我们就可以告诉他:“宝贝,爸爸知道你因为穿不上裤子,所以你现在感觉到很不耐烦、很着急,我们昨天读的绘本里的阿立(绘本里的人物)也会这样,没关系,慢慢来”,然后再示范一次,孩子的感受就会好很多。

但要注意一点:不要直接说你现在的感受是愤怒、焦虑还是悲伤,这些词语相对来说比较抽象,而孩子的感受其实是很混杂的,对情绪命名可能会限制孩子。

当把上面的步骤全部做完以后,你可能会发现下一次孩子还是大喊大叫、躺地打滚。这就是我要说的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降低期待,不要指望孩子马上发生改变。大人养成一个习惯至少需要21天,何况是一个大脑发育还未成熟的孩子呢?

爱孩子莫若懂孩子,只有我们看到孩子愤怒背后深深的挫败和无力,才能会对他们更宽容,真正地接纳他们的情绪。

(本文作者:托德老师、小本老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