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讲述90年代末下岗工人困境的电影,值得你跟父母一起观看!
我总是感觉一部好电影就像一瓶好酒,越是经得起岁月的埋藏越是有味道,所谓经典大抵如此。
六年前电影《钢的琴》上映后叫好不叫座,纵使口碑再好,终究在高度娱乐化的影视市场上失败了。
而今天再看这部电影,心中被感染的怀旧情愫有增无减,仿佛岁月在用时间消磨那年票房上的失利,如同周星驰的《大话西游》,或许它们所承载的意义人们只能后知后觉。
《钢的琴》是大时代背景下小人物命运的真实写照,它还原上世纪90年代末东北老工业基地,下岗工人的生活困境。
90年代国企改革浪潮下,曾经风光无限的工人阶级一夜之间成了社会的“弃儿”,无助、落寞、迷失笼罩着这群人,多年之后我们发现他们的子孙后代也跟着备受影响。
而如今近20年过去了,那时的下岗工人多数已到了晚年,他们的孩子早就走上工作岗位了,为人父母者也不再少数。假如他们有机会在一起看着电影回首那段岁月,何尝不是一次难能可贵的精神之旅!
《钢的琴》讲述主人公陈桂林(王千源饰)为了与前妻小菊(张申英饰)争夺女儿元元的抚养权,从借钢琴、画钢琴,到偷钢琴再到造钢琴的坎坷故事。
下岗工人另谋新路,如同孩子断奶,充满隐忍与无奈。今天的辞职或者跳槽,随意而且充满嘲讽,二者相比正如手写的书信与键盘敲出的邮件。
陈桂林与女友淑娴(秦海璐饰)下岗后拉了一群人组建一支乐队,终日奔波在婚丧嫁娶、店铺开业的营生之中,其他同事有的成了杀猪匠、剃头匠、配钥匙开锁人,还有的开了舞厅或者工地承包商。
总之,为了生活这群人干什么的都有,但是都勉强维持生计。而我想说的是他们活的很真诚,因为为了下一代他们别无选择。
当然这其中有一部分选择了沉沦,当年这部电影上映后,很多观众反馈他们认识很多下岗工人,由于受不了时代变迁所带了的困扰而走上了不归路。
影片中陈桂林为了给女儿元元一个好的未来,先是在学校贿赂老师,以获得半夜偷练钢琴的机会,后来被学校发现。无奈的陈桂林尽然用纸板画了琴键让女儿在家里练习,可想而知这是画梅止渴式自欺欺人。
后来元元亲生母亲小菊回来要争夺抚养权,而元元声称谁能够给她买钢琴就跟谁过。纵使现在的小菊嫁给了一个卖假药的富商,但是自从元元出生后小菊基本没有尽到作为一个母亲的责任,看在眼里的陈桂林是更本不可能让女儿跟她走的。
迫于无奈他四处借钱希望为女儿买一架钢琴,但是那个时候人人的处在困境期,买一架钢琴谈何容易?
人在困境中很容易做出糊涂事,这群人曾经是一起工作的同事,阶级感情很深,既然没钱买那就向其他办法吧!
他们选择去偷,最后自然是被警察抓住,好在是未构成犯罪事实,结果不坏。
在这里影片用了浪漫化的处理方式,让主人公在漫天的雪花下弹奏钢琴,试图削减剧情冲突所带来的人物挫败感,给以人道主义关怀,可谓是神来之笔。
后来法院寄来的起诉书,令陈桂林深深感受到自己的无能,偶然情况下他看到一本关于钢琴的书籍,于是他别无选择的情况下选择手工造一架钢琴。
这是全片的最精彩的部分,期间有夹杂着女友与好友的不检点行为、工厂两个大烟囱被爆破等事件,仿佛预示着一个时代的终结,合力将剧情推向高潮。
当一架钢结构的钢琴随着吊车缓缓下移,稳稳的摆放在女儿远远地面前时,我们知道它不仅仅是父爱的结晶,还是一代工人精神集中承载体。
不得不说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此情此景父爱被无限放大,感人至深。尤其是对经历过那个时代变迁的人们,很多看过电影的人都是感同身受,以至于未语泪先流。
至于工人精神,片中设计师汪工说:没有敢想敢干敢拼的精神,不是我们工人干的事。大哥大季哥也说:干活就要有干活的样。
言简意赅,把那代人的精神风貌尽显出来,那一代人看到这样的话语怎能不感动?
电影《钢的琴》从紧凑的剧情来看不失为一部优秀的影片,但是纵使它承载了浓浓的父爱和深厚年代的精神,却终究是一曲充满怀旧的对逝去时代的祭奠之歌。
也许是因为导演最终没有给人物一个清晰地命运指向,所以看这部电影的人,如果不是当年下岗潮所波及的那群人,那么时代不同所产生的隔膜感,是很难让人产生共鸣的,这也是电影最终票房不佳的内在原因。
记得去年年初电视剧《平凡的世界》上映后,各大媒体大肆宣传之后,终于趋于寂寥。抛开电视剧质量,其原因无外乎真正能体会到剧中人物困境的人是少数。尤其对当前影视剧的大批受众是90后00后,其结果可想而知。
但是,我们不能否认《钢的琴》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的,影片从头到尾画面极具浪漫色彩,废弃的工厂、高耸的烟囱、交错的铁路轨道,和一群迷失的人们,在充满苏联风味的音乐伴奏下仿佛历史的一纸残片,纵然在风中摇曳,最后终归会落在新中国历史中重要的一页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