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红波 | 读张天敏《七律·春早 》
读张天敏《七律·春早 》
文|曹红波
张天敏系我市年过六旬的全国作家协会会员。一首《七律·春早》是她春节南方之行前的即兴之作。
《春早》是这样写的:“冰雪别时六九还,杨柳划线桃画点。间露初蓓间调,半似近晤半向远。故园暖词已成行,老宅燕影未近檐。细雨听蕉声如故,犹凭昔窗诉当年。”一首七律再现初春的“时”,刻划候时的“物”,表露那时的“心”,追忆已去的“景”,“倾听”心迹的“声”,还原昔日的“情”。读来让人倍感作者的意境之美,确有令人回味,余音绕梁之感,故特记之。
统览全篇,立意明了,即春早;层次明晰,即天、时、人;态度明朗,即指向清。作者以独特的视角,发补司空见惯又独视一例的“缺”,如以凿击石,稍见火光闪烁而后止;叙人之常述又扫其尘埃,尽弃陈见而出新。这是一种典雅的叙述方式,她既带有一种思想情绪上的渲泄,又带有口语表达的倾诉,更带有身在远方,翘首回望故土不舍的依依情怀,使人读物而怀故,遇境如见人,人虽身去远,品味知人还。她不仅给我们带来视觉上的享受,而且还给我们带来精神上的慰藉及对家乡邓州的恋卷。
起句:“冰雪别时六九还,杨柳划线桃画点。”作者将笔端触及今年的大雪别时,我们在节令上有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之说,即六九的杨柳似青非青,正是作家笔下似有还无的神似之间。杨树、柳树线条稍微清晰,桃树的蓓蕾也在期间,点点相辅。14个字的写景,叙时、状物反映了作者的闲情逸致,反映了作者在上述三者结合上追求的是一种神韵,而神韵归根结底是为了追求一解。半是现实主义,半是理想主义,而半现实半理想不正是我们生活之中的为理想而奋斗,为现实而实干的真实写照吗?一种既现实而理想的似是而解,为下句做了有效的铺垫。
承句:“间露初蓓间欲调,半似近晤半向远。”作者在细微末节上观察的是多么的入微,在露蓓的间隙近情得想要调谢,一半是近说,一半是奋力拔节、旺长致远。这给读者留下了足够多的想像空间,是啊:“几多胜景在情揽,旧迹无痕亦绝缘,时下风光这边靓,一枝难说在青栏。”承句,很恰如其分的起到了启承转合的作用,有脉络的痕迹,是既现实又理想的,这看似在写境,其实在抒情,更是在叙人,这个承句它承得有份量,有韵味,更有余味。
起句和承句,从字面意思来看是实写,既写了时,又写了境,还在状物的基础上述了情。春早、早春、可谓百态百韵百音扬,而作者则是百福百姿百事畅啊!两句的实写,为下两句打了较为坚实基础。
垫句:作为铺垫的第三句:“故园暖词已成行,老宅燕影未近檐”。该垫句是作者在“虚”写,而此时是看虚不虚,作者告诉我们在自己去南方时家里的温暖语词皆已成行,且可排成行,而老宅的春燕还未能知返。此垫句的表虚则“实”,明则看虚,其质在看实。这就是作者的过人之举,这就是全国作协会员的过人之处,这才是作者发常人未发之例,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既在意料之中,还出意料之外的作用寻常之说。
结句:“细雨听蕉声如故,犹凭昔窗诉当年”。此句作者在虚写耳畔故乡的小雨在夏季即炎热的雨滴声未去远,暗指人去远而心仍近的心理,正面对芭蕉声声如旧,依窗栏,犹如诉说当年,当年的什么呢?奋斗?获得?辉煌?样样俱全!细微、未节、在外!时时挂心。
垫句和结句,从实质内容来看是明虚则实,虚中有实,实在虚中,虚与实结合,实与虚相衔,虚与实相融,虚实更分清,偶有表心事,谁能侧耳听?
思经年往事,忆当今胜揽,壮怀激越,有词添佳话;承盛世和风,欣有人赞赏,阔步昂扬,以此遇良音;生活可谓有述不尽的雅兴,表不完的壮物,写不尽的故事,取之不竭的素材。正因为由此,才有说不完的由缘,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和千般回味,“正值春早览实时,天敏句里寻细枝。拙作至刻由此发,未控握笔书来迟。早春清风醒耳目,字句语境堪惊奇。依凭静观润如玉,斟酌所考谁深思。”特此文,谨记之。
图|网络
--End--
作者简介:曹红波,河南邓州人,《桑榆之光》执行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