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胡名曲《听松》(三)
二胡演奏:韩惠君 扬琴伴奏:唐天明
二胡名曲《听松》辨析
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师范学院音乐系韩惠君副教授
三
另据无锡县志及史实记载并无金兀术打到过无锡的史实,更无金兀术被岳飞追赶躺在无锡惠山脚下听松石上的情景。因此也难怪当时给阿炳录音的杨荫浏先生用了“可能”、“也许”、“大概”的词来描述,揣测说明乐曲中的许多问题。那么阿炳又为何把《听松》往“岳飞抗金”的故事上扯呢!我们可以想象,象阿炳那样在旧社会受尽磨难大半生的艺人,对自己而言没有一点尊严,他对自己完全失去了自信心都完全在情理之中。因此,当身为国家音乐最高学府中央音乐学院的杨荫浏、曹安和两位教授一下来到自己身边,并要为自己录音,阿炳肯定会有不自信的“谦”词,以至失真。此种情况在为他录其它音乐作品时也多有验证。如在录《二泉映月》时,当问及作品出处时阿炳说:“这曲原来是道家的唢呐曲”。当问他曲名时,他又说:“不错,原来好象是另有名称的,好像叫《到春来》吧”;在为他录音琵琶曲《大浪淘沙》时,当问及此曲出处时,阿炳还是把自己的作品说成是“道家的《梵音》合奏曲牌”等等,都说明了阿炳当时的心理状态。当杨荫浏教授询问《听松》的曲作者是谁,阿炳将自己的作品说成是一个小和尚作的也就不足为奇了。
岳飞
其次,《二泉映月》中的“映”字就取材于无锡城中的“映山湖”,“听松石”在无锡惠山脚下。这两者因为在地缘上的缘故,是否又会给阿炳引发一丝联想呢!
听松石
阿炳现留存于世的二胡作品仅有3首,《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人们对《二泉映月》的解读、识别,也是一个由“写景”到“借景抒情”再到“写意”的无标题音乐的认识过程。由于作者阿炳人生的特别经历给后人带来了对其作品认识上产生的疑惑,所以才有必要对阿炳的作品再认识。《听松》全曲结构严谨,音乐素材新颖,乐曲一改中国传统的渐进式发展手法,随着音乐的展开新材料不断出现,乐思层层递进,充满着戏剧色彩。全曲体现了我国民间音乐,散—慢—中—快—散的布局原则,而尾声和引子在情绪上和音乐素材上都有呼应,使作品获得了统一性。特别是开头和结尾一句具有很强的戏剧性,发人深省。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大家对阿炳“世界”认识的不断加深,我们一定还会对其作品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二胡曲《听松》必将还其本色。
阿炳
参考文献:
1、M.杨荫浏《阿炳曲集》万叶书店铺1952年出版、音乐出版社会风尚56年版、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年版、1979年第二版
2、C.《华彦钧》(1893—1950)纪念专集香港龙音制作有限公司
3、《中国文化概论》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11月第一版
4、《中国哲学简史》北京新世纪出版社2005年1月第一版
(作者韩惠君,无锡市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师范学院音乐系副教授)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