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儿童背后的隐秘
随着全面二胎政策的推行,很多家庭将要或正在面临非常棘手的问题,“怎样让大孩接纳二孩?怎样让两个孩子和平共处?”
家长们自身没有足够的经验和知识来解决这个难题。学校教师或者社会团体也没有为家庭提供更为科学合理的帮助和咨询,因此,“二孩”问题,逐渐演变成了一种新的社会问题。
其实,这类社会问题,并不新鲜。近一百年前,有一位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就对孩子的“争宠问题”做过深入细致的研究。
如果您正是为此问题纠结的父母,不妨耐着性子看一看心理学家怎么说。
阿德勒对儿童的问题,总是充满好奇和兴趣,他说“儿童的心理是一件奇妙的事情,无论接触到哪一方面,哪一个点,它都引人入胜。”在他眼中,一个13岁的问题儿童背后,竟隐藏着这样一个秘密。
“一个13岁的男孩有一个妹妹。在8岁以前,他是家里唯一的孩子,那是他度过的最好时光。他周围的每一个人都愿意满足他的每一个愿望,她的母亲无疑对他宠爱有加。虽然小男孩不断制造麻烦,但他也不是特别坏,所以他母亲就让着他,帮他收拾衣服,辅导他做功课。这男孩相信母亲会帮他解决遇到的任何困难。”
(即便不打算生二胎,也不能让孩子将父母作为可以全部依赖和满足的对象。长此以往,很容易培养出学校里的问题儿童。)
“他的恶劣行为开始于他妹妹诞生的时候,因为从那时起,妹妹成为了家庭注意的焦点。他和父母的关系变得令人难以忍受。他完全自暴自弃,一副懒洋洋的样子,漫不经心,毫不在意—他以此折磨他的母亲。一旦母亲不给他所要的东西,他就扯她的头发;他总不给她一会儿的安静,不是捏她的耳朵,就是拉她的手。小妹妹也很快成为他捉弄的目标。”
(这样做的动机无疑是争夺母亲对他的关注。)
于是,他发现自己陷入一种困境。没人再喜欢他,但他的行为丝毫不改。在学校里,他也开始骚扰别人,以获得老师的注意。每当他骚扰了别人,他就受到老师的惩罚。他得到一份糟糕的报告书,或者学校的投诉信会寄到他父母那里。情况一直就是这样,直到最后,人们建议男孩的父母不要再送他到学校去了,因为这男孩并不适合学校生活。”
(看完这个案例,我心想:“一百年前的孩子与现今中国的孩子,也无多大区别嘛。”虽然,在这一百年里,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超越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可是人类的心理并没有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人们可能会发出这样的疑问:从一个活泼顽皮的正常男孩,发展成为一个不被学校接纳的问题儿童,这是如何发生的?
心理学家阿德勒做了一个生动的比喻:男孩享受了8年绝对的权利以后,突然被废黜了“王位”。直到他失去“王位”的那一刻,他还是他母亲唯一的孩子,而他眼里也只有母亲。然后,他妹妹到来了,他拼命挣扎要夺回他的“王位”,夺取身边人尤其是母亲的所有注意。
(熟悉历史的伙伴们大概都清楚,为了夺得王权,任何朝代任何国家都发生过非常激烈的流血冲突。甚至杀害父兄这样的事情,也不少见。男孩为夺得他的“王权”也很执着。)
孩子对于这种处境全然没有任何的准备,并且在他的挣扎当中没有得到任何人的指引,这样小孩才开始心生怨恨。例如:一个小孩只习惯与别人把注意力全放在他身上,突然间,处境换了个样。小孩要上学了,在学校里,老师对学生一视同仁。当这个小孩要求得到比其他同学更多的关注时,老师就会恼火。对于一个被娇惯了的小孩子来说,这种处境充满着危机。但从一开始,小孩远远不是品质恶劣,无可救药。
只有了解事情的本质,才能更好的对症下药。
可是因为一个妹妹的诞生竟会是他哥哥成为问题儿童的原因—这是一般人都不会理解的,但这种情况经常发生,两件事情的关系,究其实,只是男孩看待妹妹诞生的态度出现了谬误。如果,他将妹妹看成是他“王位”的有力争夺者,那么他必定不会对妹妹有好的看法。
父母如何做,才能让孩子接纳弟弟、妹妹呢?
在家里,我们不能让小孩完全地依赖一个人,而把其他人排除在外。比如,期待一个被宠惯了的小孩在学校马上就能集中精神在学业上,也是不可能的。这种小孩不能够专心。他们更愿意留在家里—事实上他不会有“学校”意识。
其次,我们必须给予孩子时间去学习、适应。不能因为他们排除二孩就惩罚他们,因为这样做只能加剧他对弟弟、妹妹的不愉快情绪。
第三,重视孩子独立能力的培养。鼓励他力所能及的完成一些小事,累积成功,塑造自信。
第四,创造条件,鼓励孩子培养社会情感。如结交新朋友等,转移孩子对家庭的过分关注。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