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的中医论治
咳嗽是常见的内科疾病,为肺部疾患的主要症状。古代医家常说:“咳证虽多,无非肺病。咳者,肺之本病也。”
谈到咳嗽的病因病理,当先从肺说起,肺主气,是五脏的华盖,上连喉咙,开窍于鼻,外合皮毛,司呼吸,乃人体气的出入泛节的主要器官。
外感咳嗽
由于四时气候变化,一旦风寒、风热、燥热等外邪从口鼻或从皮毛侵入,使肺卫受感,造成肺气壅遏不宣,清肃失常,肺气出入呼吸受到影响而发生咳嗽,此乃外感咳嗽。
外感咳嗽一般分为三型:
风寒束肺
咳嗽,痰液稀白,恶寒头痛,咽喉作痒,鼻塞,流涕,无汗出等,舌苔薄白,脉浮或浮数。
中医以疏风散寒,宣肺止咳治之。
方药:
前胡10克、苏叶6克、杏仁10克、黄芩10克、连翘15克、杷叶10克、菊花10克、甘草10克。咳重者可酌情加麻黄5克。
中成药:
通宣理肺丸,每次服一至二丸。一日二次。
风热犯肺
咳嗽,胸闷,重则喘满,咽痛,身热汗出,痰白黏或黄黏稠,口渴思饮,便秘。舌苔薄黄,脉浮数。
中医以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治之。
方药:
麻黄6克、杏仁10克、生石膏30克、桑皮15克、知母10克、浙贝10克、甘草10克、芦茅根各30克、连翘12克、咽痒加山豆根10克,胸闷痰黄加瓜萎15克、黄芩10克。
中成药:
桑菊片,每次服三片,一日二次;桑菊感冒冲剂,每次服一至二袋,冲服,一日二次。
燥热伤阴
干咳无痰,或痰不易咯出,或痰中带血,鼻燥咽干,咳甚则胸痛,便干,尿黄,舌苔薄白或薄黄,质红,脉细而数。
中医以清肺润燥止咳治之
方药:
北沙参15克、麦冬10克、元参10克、桑叶1O克、菊花10克、杏仁10克、丹皮1O克、浙贝10克、杷叶15克、地骨皮10克、甘草10克。咳血者加生地15克、白茅根30克;胸痛加瓜蒌20克、赤芍10克。
中成药:
养阴清肺丸,每次服二丸,一日二次;养阴清肺膏,每次服15克,一日二次;二母宁嗽丸,每次服二丸,一日二次。
内伤咳嗽
外感咳嗽迁延不愈,反复发作或由于他脏有病,如脾虚生湿,聚为痰浊,湿痰上溃于肺,气机出入受到影响;肾气衰弱,肺气升降、气化失常,上逆犯肺;情志不遂,肝气郁滞,久而化火,火炼津温为痰,阻碍肺气肃降,使脏腑功能失调,导致肺气损伤则会发生内伤咳嗽,甚则形成痼疾。
内伤咳嗽一般分为两型:
痰湿犯肺
久咳痰多,痰液稀白,气短无力,胸脘作闷,食欲不振,口不思饮,便溏,舌苔白腻,脉濡滑。
中医以健脾、燥湿、化痰、止咳治之。
方药:
党参10克、白术10克、茯苓15克、甘草10克、半夏10克、陈皮10克、苏子10克、葶苈子12克、大枣6克。胸闷、腹胀加厚朴6克,枳壳6克。
中成药:
二陈丸,每次服6克,一日二次;桔红丸,每次服二丸,一日二次。
肝火犯肺
气逆作咳,咳时引胁作痛,面红喉干,心烦,舌苔薄黄少津,脉弦数。
中医以平肝泻火,清肺止咳治之。
方药:
桑白皮10克、地骨皮10克、青黛(布包)8克、海浮石10克、栀子10克、黄芩10克、杏仁10克、瓜蒌15克、诃子肉6克、苦桔梗10克、浙贝母10克、甘草1O克。咽干口渴重者加麦冬10克,胁痛者加川楝子10克、青皮6克。
中成药:
清气化痰丸,每次服6克,一日二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