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江安竹文化
为宜宾喝彩之一:江安竹文化
陈天洪||四川
开篇语:各位文友、老师、朋友大家好!我为家乡宜宾喝彩,这是这段时间以来一直在专注学习的一点小成果,主要是意在宣传自己的家乡风土人情与文化底蕴,让更多的人发现宜宾的美。这其中有很多资料,是查阅图片馆文史和地方志相关的图文资料所记载的。我只是一个资料整理员,融入了自己的一点心得体会,主要是想以自己的“笔耕”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希望各位老师能够多多指教!
宜宾的竹,随着“一带一路”的新发展机遇,和“”茶马古道”“丝绸之路”的传播渊源流长。竹海的发源地,在文豪诗人的赞美中拥有着独特的文化底蕴。蜀南竹海、江安竹海文化更是同五粮液一样走向世界。
江安县地处川南,长江穿境而过,具有悠久的大河文明;气候温暖湿润,适宜竹类生长,县境内有竹类13属40多种,是著名的竹乡。很久以来,江安人就用竹材建造房屋,制作生活用具,以竹子为原料的手工业,一向是江安城的主要产业。
江安县城位于淯江和长江的汇合处,产于万岭箐及仁和乡的楠竹等竹材,采伐后扎成竹排沿淯江流放江安,加工成竹器,又通过长江运销各地。当地出土的明朝正德年间雕刻的竹公神像,证明当时竹类加工业已行盛行。到清朝同治年间,竹筷作坊已形成竹筷雕刻工艺。光绪十四年,湖南人沈秉坤任江安知县,带来竹簧(翻簧)工艺,当时县人许昆山、蒋云成学习成功,遂放弃木工手艺专业制作竹簧工艺品。这是江安竹工艺作为专业技艺,从竹业中独立的肇始。据记载,当时制作鸦片烟盘、纸媒筒、首饰盒、朝珠盒、书画屏风等投放市场,获利颇丰。竹簧工艺品的行销,刺激了竹工艺的繁荣、创新。1915年,艺人王绍卿创作竹编挂屏、围屏;1917年艺人邹云森将木雕工艺运用到竹材上,创作空雕(浮雕)笔筒、帽筒;1919年艺人周少卿首创竹簧堆雕(多层浮雕),到清末民初,竹筷雕刻工艺已臻至成熟。艺人用圆雕手法在筷头上雕刻寿星、麻姑献寿、财神、仕女、狮子、金瓜等,造型生动,手法娴熟,声誉鹊起。竹业作坊成功烙印竹筷,上印“西湖三月景,南海一枝春”等字样,售价比一般竹筷高且供不应求。
至此以江安竹簧、江安竹筷为代表的江安竹工业讲究构思,注重神韵,造型雅致。圆雕、透雕、高浮雕、浮雕、细刻、皮雕、竹黄堆雕,以及镶嵌等各种技法具备,而且水平精湛;加上凹竹、人面竹、龟甲竹和其它珍稀竹材,以及竹根、乌木的运用,江安竹工业以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独特的地方特色,丰富的表现力而自成体系,成为巴蜀文化的一个符号。
当历史回放到20世纪30年代,我国著名翻译家、文学家罗念生在散文《芙蓉城》里写道:成都每年举办花朝会,集中展示全省的花卉宝器,有“何首乌、灵芝草、江安的竹器”,精巧玲珑,峨眉山的“眉尖”;可见当时江安竹工艺的影响。《江安县志》载,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重庆“陪都各界慰劳盟军委员会”,派员专程到江安采购竹工艺品,作礼物馈赠盟军将士,以致所有作坊的产品“被购买一空”。这也是当时全国各界对江安竹工艺所蕴含的文化信息、文化品位的赏识。
江安竹工艺宁静、和谐、雅致的品格,丰富的表现力和它师法自然,以及对寓高雅于普通、雅俗共赏的探寻,对竹工艺及其他工艺的存在和发展,都具有深刻的意义和价值。
江安竹工艺即取材于当地,技艺细腻精巧,体现当地人的气质,具有鲜明的川南、江安地域特色。江安竹编讲究用料,追求新奇雅致;竹刻力求突破程式化的粗陋,追求精细传神,全国特有的凹竹雕刻和采用当地长江江底的乌木制作笔筒、笔帽等作品的底座、口沿,以及雕刻竹筷等工艺,使得江安竹工艺在材质、风格上也具有独特的个性。
江安竹工业至清末明初自成体系以来,即以其精致雅致的神韵,影响西南这一文化空间。雕刻竹筷,一向被江安人作为体面土产,馈赠外地亲友。因为雕刻艺术,使竹筷提升了品位。每年进入腊月置办年货时,买一桌八双筷子过新年已成为习俗。
竹材坚挺,做工考究的江安竹筷,被寄寓了除旧布新的心愿。竹材是江南的特产,它不像其它工艺品材料贵重,但本身却代表传统文化符号;即高雅脱俗,经过艺人之手成为工艺品,被赋予雅俗共赏的品格。
中国文化中注重修身养性的优秀传统,当外来文化袭来时,人们新鲜或者不适之后,也在进行反思,如何将非物质文化与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保留?传承中华文化发扬光大,这是我们这一代人一直在努力和不懈奋斗的使命!
插图/网络
作者简介
陈天洪,海军军士长退役,四川宜宾人。
长|按|二|维|码|关|注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 王 鹏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监制:陈俊泽
编审:孟芹玲 何爱红
主编:孔秋莉 梁会娟 孙 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