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第一桶金”得而复失的启示

“第一桶金”得而复失的启示

袁福成||江苏

一九八四年春,国家的改革开放刚刚起步,大学毕业后分配进中学任教的我,也刚刚转正不久,所在学校悄然兴起一股“经商”的浪潮。重点中学的老师们“经商”能干什么呢?自编、自印、自售初三、高三迎考复习试卷。这场覆盖初三、高三文化课考试九门学科的“经商潮”,既无人事先向学校申报,也没有人统一组织,甚至不知道由那个学科教研组率先发起,就在校领导的眼皮底下,神不知鬼不觉地悄悄兴起。

我所在的政治组,共有八人,四名老党员,四名新教师。先是听到几位年长的老师在私下里议论,说其它学科教研组正在出售自编、自印的初三、高三文化课复习迎考试卷,做得好的,出售总量已经破万。他们在谈论此事时似乎还有些神秘,刻意地避开我们。可能怕年轻人“嘴上没毛,办事不牢”而走漏了风声。私下里,几位老教师通过各自好友分头到其它教研组去打探。结果发现,已经行动的教研组还不在少数,做得最早的,销售额已超过两万。在一次晚间教研活动时,四位老党员、老教师拍板,别人能干我们也能干,反正带头的也不是我们,只做不说,对外绝对保密。颇有点安徽小岗村决定分田到户的做派,虽没立下“生死契约”,也没按什么“红色手印”,但也有冒险一搏的悲壮味道。

改革开放初期,一些政策的制定还在探讨中,尚未定论。在一所省级重点中学,一群有国家干部身份、有事业单位编制、拿国家固定工资、牢牢端着铁饭碗的人民教师,背着组织,私下里靠出售试卷去挣“外快”私分,在当年的时代背景下,一旦捅出去,说不定真会成为惊天动地的大事。弄不好,虽丢不了性命,但极有可能丢掉“饭碗”。尽管心存恐惧,但看到别人干得热火朝天又于心不甘,就在左顾右盼之中,怯生生地迈出了试水“经商”的第一步。

地球人都知道,业务娴熟的老师,出一份试卷约需一到两天时间。交印刷厂排版、印刷万份试卷,两个工作日即可完成。包装、邮寄的时间还用不了两天。从时间和人力成本的付出上看,只要有客户和订单,万份订量的试卷,教研组的八名老师齐心协力,从制作到出售,用一周左右的时间便可搞定。

老教师到其它教研组打探后得知,制作和销售试卷的赢利也十分可观。每份八开正反两面都印有试题的试卷,出售价两毛,排版、印刷、邮寄总费用约占四分之一,每份试卷的毛利约为一毛五分。我们计划制作的初三、高三试卷分别为每套六份,定价一元两毛。每套试卷可获毛利九毛,除去生产、销售过程中的其它成本,每套试卷的净利润至少在六毛以上。投入与产出比大致为1:1。制作、销售条件完全具备且获利颇丰,又何乐而不为?形成共识后立即拉马抬枪,说干就干。

于是,在教研组内进行了简单分工,除了南京师范学院政教系刚毕业的林老师正在准备考研没有参与分工外,其余七人中,两位执教初三、高三的老师领衔酝酿出卷,两位老师负责拟定征订单并向本省及全国各大中城市学校投递。那时,学校大都以“xx市第一、第二、第三……中学”冠名,投递时,即便学校名称不够准确,但信到当地也都能试投到位。还有三位老师分别负责和印刷厂沟通联系、征订单回执登记、收款和打包邮寄等事宜。

刚开始也心怀忐忑,对能否得到足够的订单心中没底。1977年恢复全国高考,全社会的应往届中学生和家长开始关注高考,同时也带动了全社会对中考的高度重视。全社会重视中考和高考的结果,催生出对初三、高三文化课迎考复习资料的海量需求和巨大商机。我们所在的学校,是江苏省老十所重点中学之一,素有“江苏金花、江苏金刚”的美誉。建国后,江苏的高考质量在全国一直名列前茅,而“十大金刚”学校又是江苏的翘楚,由这样的学校提供的迎考复习资料,其质量、水平、信誉毋庸置疑。征订单盲目投出后不到两周,回执及汇款单就如雪片般地飞了回来。高峰时期,一天回收的征订单、汇款单有百份之多。有了首批近万套的订单,全组的老师如同吃了定心丸。一方面,迅速抓紧命题制卷,坚持把命题、制作质量放在首位。既注重知识的基础性、系统性,更注重知识运用的灵活性和综合性。在试卷的印刷环节,从排版、校对、用纸到印制层层把关,一丝不苟。另一方面,在提高售后服务水平上下功夫。给每所学校免费提供一份刋印的标准答案,在订数之外,还免费赠送5—10套备用试卷。在两周时间内,将近万套试卷制作完毕并邮寄分发到全国各地。

初战告捷,大家有了经验更有了底气。粗略估算,前前后后大约用了三周时间,就获得净利润六千余元。在当年,我们转正后的月工资才53元,年工资总收入636元。这笔收入相当于一个人近十年的工资总和。钱来得如此轻松、容易,也进一步激发了人的内在积极性,大家一致同意继续稳步扩大战果,将市场分步向地级市、县城学校和大企业职工子弟学校拓展,最后再向农村集镇学校进军。因为接下来的工作更加简单易行、便于操作。印刷厂帮助保存了试卷的制版,只要有订数,印刷厂加印十分方便。包装、邮寄,人人都已成了熟练工。此后不到一个月时间,我们又收到了八万多套的订单,累计征订数近十万套,总收入近六万元,人均获利近九千元,距当年人人羡慕的“万元户”仅一步之遥。

就在制售试卷正在高歌猛进之际,学校领导得知语、数、外、政、史、地、理、化、生教研组的所有老师都参与了制售试卷工作后大为震惊。在当年的背景下,学校领导不可能有超越时代的胸怀和胆识去支持老师们,但要去处理老师们似乎又找不到有说服力的由头,虽然制售了大量试卷,但各年级、各学科的本职工作并未受到明显影响,最后只能要求各教研组把营销收入悉数交公,用于支持学校发展,并让政治组率先做好带头工作。

眼看煮熟的鸭子不翼而飞,已经到手的巨款被悉数充公,老师们心里很不是滋味。好在老师们有甘守清贫的良好传统,从没有人找学校领导去理论,也没有任何教研组拒绝上缴,学校一声令下,轰轰烈烈的“经商潮”便戛然而止,我的人生“第一桶金”也因此得而复失。

时隔数年,这一短暂自发的“经商潮”虽无疾而终,但却留下诸多有益的启示。

首先,世界上没有天生的商界奇才,一介书生的老师们,只要把握市场脉搏,看准市场需求,提供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和优质的售后服务,照样也能把“生意”做得风生水起,照样也能赚得盆滿钵满。因此,任何人都不要妄自菲薄。只不过市场商机稍纵即逝,机会只垂青于早有准备之人。谁能抓住机遇,谁就能获得成功。

其次,对早年发家致富之人也不必盲目崇拜或赞颂。尤其在资本积累阶段,很难做到让每一分钱都来得干干净净。有勤劳致富的积累,也有许多投机取巧的成分。就老师们的经营行为和结果而言,虽然也有辛勤的劳动付出,但未经批准印制试卷,擅自定价出售,并未按章纳税等都属于违规、违法经营,所获利润中绝大部分还属不当得利。在其它行业里,依靠非法经营或钻政策空子和管理漏洞发家致富者也不在少数。有些人正是依靠并不干净的“第一桶金”奠定了日后产业或商业帝国的基础。我们并不主张再去挖“祖坟”、算旧账,但依靠不当得利或非法所得起家致富者应时时反躬自省,应当时刻牢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古训,发家致富后要更多考虑如何去服务人民、反哺社会。

再次,任何人的成功都离不开他所生活的时代。就老师们当年的经营业绩(暂且撇开是否合规合法不谈)而言,如果没有恢复高考制度的刺激和联动,初三、高三的迎考复习资料就不可能有巨大的市场需求,没有市场需求就不可能有巨大的商机,没有巨大的商机,再好的学校、再好的老师也无法施展拳脚。老话说,时势造就英雄。只有努力把握时代脉搏,敏锐地抓住市场商机,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才能真正成为时代的弄潮儿!

插图/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

袁福成,江苏建湖人,公务员,文学爱好者和初学者,退休后撰写的多篇文学作品在报刋、杂志上发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