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学谦||我的母校我的老师
图中第二排左五为我的老师王天明先生
多少年来,经常听到这个学校那个学校被撤并,都觉得那是人力不可更改的,要顺其自然,心中也无大的波澜。可是当听到我的母校蒲城师范被撤并并改为蒲城县第三高中的时候,我心里一下难过到了极点。那里承载了我太多的过去和回忆,太多的努力和坚守。过往突然没有了载体,到处乱穿,自己的心也彻底凉了。
我不敢再回母校去了。老师不敢回忆了,同学不敢联系了,故事没有了,都坍塌在这一方悲哀的土地上了。那种感觉就像是追求好久的女人突然嫁给别人了。无奈!不知道好好的一所学校被改造成什么样子?
我不敢想,历史的进程总是这么无情的。我敢肯定在这几十年,甚至还有此以后的7、8年里,蒲城师范毕业的大部分学生还在努力奋斗,挑着渭南教育的大梁。这是最普通又最普遍的群体,而在最基层最末的群体里又是最优秀的群体。所以,没有上过高中,没有上过大学的我,虽偶尔有遗憾,但时时刻刻却以是蒲城师范的一员而沾沾自喜。而现在,培育我们的这所学校突然没有了!学校被改造成什么样子我已经没有勇气去设想。俗话说,物是人非,而现在物人皆非,真是不敢想了。
难道这些东西都要在记忆里,而且记忆又淹没在生活里,就这样走向毁灭吗?
想着这些的时候,我就想到了我的班主任王天明老师,我称他为恩师,他的博学、善良、正直、清高、愤世嫉俗一直影响着我、感染着我。我还为他写了首诗,这是2001年4月9日我在蒲城师范写的,当时我们正面临毕业前的大型考试。在师范的历史上这样的考试是很少有的,就像面临高考。在这种氛围中,我们还面临着分别,面临着就业压力。而让我欣喜的是,有这么一位好老师一直鼓励着我们,教导着我们。而让我们闪光的或许就是在我们心中不能淡了的感恩情怀!
那首诗的名字叫《致王天明老师》,里边有几个句子我还记忆犹深:
风把我吹到你的眼前/雨还在下/你助我在雨中走出泥泞/在风中摇出梦想。
你是我父辈的组成/是我生命的凯哥/是我建构理想/掌控生活的开始
我不能痛苦/因为你的爱/我不能失望/因为你的期望/我要流进汗水/走上理想的峰巅
这首诗藏在我送给老师的留言册上,藏在我的书柜里的笔记本里。十三年来我一直不敢触碰。这像是用温柔的语言垒起的誓言。如果说那是我的江东的话,那么我如此不堪,无颜见江东父老啊。而现在,承载我的江东的实体都毁了,我情何以堪,颜向何处?!
我像一位孤独的行者,在一条长而无尽的缓坡上行驶,看不到前途,又没有大风大浪。而在这行的过程中,因为我常常怀着王天明老师传递给我的善良和坚守,边行边思考,边行边总结,所以也终于写成了一本书《你是我今生最美的相遇》,但是这本书却对师范的生活只字未提,对王天明老师一个谢字没有。560页厚的散文集摆在我的面前的时候,我突然心慌意乱,不知所措。难道我真的要把过去用一把钝了的刀痛苦的割掉。我开始这样不停地反思的时候,13年后的一个早上,我郑重的向别人打听王老师的电话。我不敢打通电话,还是托别人问出地址,战战兢兢地给他寄了一本书。
这本书其实是一个讯息,我只想让老师知道我一直没有闲着,至于是否可以得到他的肯定我是没有把握的。时隔13年后,老师的声音有些冷漠:“书我收到了。”我还来不及回答,他竟就挂了。
日子很平淡的往前推进,这一个冷漠的对话似乎更加无情的扼杀了这段感情。我想不通的,老师虽常常在大风大浪中,但也不至于对一个对他很崇敬的一个学生这样冷漠吧。在我的想法都彻底有些冷淡的时候,老师终于给我发来短信,老师那颗谆谆育人心还不停映照我的心灵,我抄录一部分,作为永远的记忆:
“小米手机丢了,这是新手机,你存上,几天来抽空赏读你的散文,文笔流畅,感情真挚而细腻,犹如心灵鸡汤,洗涤心灵。”
“老师为你感到骄傲,你的文学天赋,真善美的心灵,令老师钦佩,你如今幸福的生活,称心的工作,令老师羡慕,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我认为文后应该写上时间,文章应该精选,要重质量,不该赶数量。以后写文章要跳出个人生活圈感情圈,要有大胸怀、大视野,要有民族情怀、国家意识。”
“118页写母亲的文章用才女不妥,一篇文章里有我要感动谁谁,应是感恩或感谢。”
“封面题字很漂亮很儒雅。”
这些话让我心里有万千感慨要说,久久不能平静,那种喜悦、激动竟无法言表,以至于我有好几个夜里都失眠了。要说,最让我喜悦的还是,我似乎一下子从哪个求学的少年变成大人了,可以很平等的和王老师探讨、交流、对话了。甚至于可以无所顾忌的在他的微信动态后边留言评论。
老师在网上分享了自己的一份书法作品《滕王阁序》,我看了一眼忍不住说了句:“给我写一副吧!”我要求他的字必是恭恭敬敬、正儿八经的,这样留言也算放肆到了极点。可是没过几天,老师打来电话:“我给你的字写好了,写了3个半小时,你什么时候过来取?”
就这样,我要直面我的母校了。
周六的早上,我和朋友一起去学校。从白水到蒲城仅25公里,朋友开车虽是出了名的快,但是我总觉得太慢,好像走了很久。可是一进蒲城县城又觉得车太快,学校离我们太近,没走几分钟就到了门口。
到学校门口的那一瞬间我的表情凝滞了,门上陌生的竖着“蒲城县第三高中”的牌子。但是我细细看看原来的门楼,透过门楼里边的花草、雕塑,竟没有丝毫变化,我一下子又回到了那个青春飞扬的日子,立马心中升起了无限的敬畏和感慨。
我让朋友停停车,我估计车是不能随便进入的。但是还没等我把话说完,朋友一下子就把车开了进去。学校一下子就横截面似的展现在了眼前。学校似乎变成了透明的,也比原来小了很多。中间是教学楼,这是我们上课的地方。西边是艺术楼,是我们管乐队训练和上音乐课,弹琴的地方。东边是实验室,是我们上理化生实验课的地方。再往后走,东边是水房、女生宿舍。中间是综合楼,我们在这里曾经上过一节微机课。往西是图书馆、阅览室。再往西,就是男生宿舍。我们的故事就这样因这些载体的毫无变化而历历在目,所有的过去,所有的同学一下子都出现了,他们填补着我的视觉,塞得慢慢的。我不知道要说什么,心里乱七八糟的,激动、感动、震惊、震撼!十三年!整整十三年!这里虽变成了蒲城县的高中,但是所有师范时候的样子,所有绿化,草木,几乎没有改变。我不得不在感谢这所学校现任领导的同时发出无限的敬畏。他们这样的行为不仅延伸了蒲城师范的生命,还增加了现在学校的底蕴和文化。我有理由相信这所学校会成为有特色,有名气的学校的。
车子再往后走,就到了老师居住的地方。老师刚刚回家,在楼底下等着我们。顺着老师家单元楼傍边的小门我们直接进了老师的书房。那是老师创作书法作品的地方,这里有太多的故事。在这里,每每我就能彻底的找到自己,找到宁静的理由、淡泊的理由,找到学习的理由、奋发的理由,甚至我能想象老师在暗黄的灯光下给我修改长诗的景象。
老师的书房没有任何变化,连同单元楼里的书房也没有任何变化,除了有几本新添的书外,布局、大小、书柜都没有变化,而那些我一直觉得神秘,庞大的书房,现在看去竟觉得落后了,小了。而这种落后与小,正让我肃然起敬和害怕,文化本来就是这样,华丽不是文化的色彩,也不是制造文化辉煌的土壤。
我们谈了3个多小时,已经忘记了吃饭,忘记了饥饿。我也没了原本的那些失落和恐惧,母校在,老师在,只要我努力,他们不仅会在,还会卓卓发光!
王天明老师书法作品欣赏:
王老师一生挚爱书法,造诣极深!
欢迎大家欣赏,品评!
作者照片
作者简介:郭学谦,笔名,白水红叶,1981年12月出生,白水县云台镇古槐村人,陕西省作协会员,白水县作协副主席,陕军文学80后写作培训班结业学员。先后在各类主流媒体发表宣传稿件30余篇5万余字,在各类报刊杂志发表文学作品100余篇。2013年11月出版散文集《你是我今生最美的相遇》,2014年8月出版诗集《这莫不是一种错的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