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泊尔佛教造像,喜马拉雅艺术最璀璨的星星

尼泊尔的地理环境特殊,南部与印度接壤,北部是堪称世界屋脊的喜马拉雅山脉,在这中间是尼泊尔的经济与文化中心——加德满都河谷。尼泊尔保留着丰富的佛教和印度教造像,雕塑作品材质多样,有青铜、红铜、木质、泥质等。尼泊尔和西藏相邻,巍峨的喜马拉雅山脉之中,有许多河谷和山口,是尼藏之间交流的天然通道。尼泊尔人很早就熟练掌握了铜像铸造技术,其工艺举世闻名。加之尼泊尔的佛教传统未曾中断,在印度佛教衰微之后,尼泊尔成为西藏艺术向外借鉴的最主要源头。

尼泊尔的历史,大概可以分为几个阶段:从4世纪至9世纪,为理查维王朝(Licchavi)统治时期;9世纪至1200年前后,被称为过渡期;1200年前后至1482年,早期马拉王朝(Malla);1482至1768年,晚期马拉王朝;1769至2008年,由沙阿王朝(Shah)统治;从2008年起,尼泊尔改为联邦民主共和国。其中,与藏传佛教美术关系密切的时期,是从理查维王朝到马拉王朝。

大鹏金翅鸟塑像李查维族国王在公元465年刻下碑铭,通常被认为是加德满都谷地历史开端的标志。保存至今的5世纪中期到8世纪的碑文,提到一些理查维时期的佛教状况。理查维一族崇拜湿婆神,同时并不反对佛教,也有一些王室成员建立了佛教寺院。随着理查维王朝的结束,尼泊尔历史进入相对动荡的时代,混乱和内战一直持续到1200年左右马拉王朝建立。在这一过渡时期,密教逐渐盛行,多面多臂的菩萨像时有出现。印度的笈多和帕拉艺术此时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尼泊尔,但尼泊尔人对于人物的平衡和衣饰的处理有着独到之处,创造出轻盈优雅的人物形象。

7 世纪 铜鎏金释迦牟尼佛 尼泊尔 高60厘米 布达拉宫藏尼泊尔的铜像制作历史悠久,最晚从7世纪开始,尼泊尔就是重要的铸造中心。尼泊尔的铜造像工艺,大多由生活于加德满都河谷的纽瓦尔人所从事,纽瓦尔人普遍信奉佛教,也有少数人信奉印度教。他们有自己的语言——纽瓦利语,属于藏缅语系,文字使用印度的天城体。

8/9世纪 铜鎏金马头金刚 尼泊尔 高40.5厘米 拉萨大昭寺藏理查维时期,尼泊尔的艺术家从印度笈多和后笈多的艺术风格中汲取灵感,强调内在的精神力量,圆润的外形和简约的装饰,是尼泊尔早期造像的特色。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提到尼泊尔出产“赤铜”,这在现存的铜造像中也可见一斑。

10/11世纪 铜释迦牟尼佛 尼泊尔 高71厘米 布达拉宫藏

11世纪 铜鎏金释迦牟尼佛 尼泊尔 高50.8厘米 布达拉宫藏

11世纪 铜阿閦佛 尼泊尔 高19.5厘米9-13世纪的尼泊尔过渡期,在时间上虽与帕拉王朝有重合之处,但尼泊尔的造像,人物肢体与动态更加柔软流畅优美,不似帕拉时期激烈刚硬。

11世纪 铜鎏金弥勒菩萨 尼泊尔 高66厘米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

11-12世纪 铜鎏金莲花手菩萨 尼泊尔 高58.4厘米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13世纪开始的马拉王朝,统治着以加德满都河谷为中心的地区,在尼泊尔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从1200-1482年,被称为早期马拉王朝,是马拉王朝统一的时代。从1482-1768年,原本统一的马拉王朝分裂为三公国,也被称为晚期马拉王朝。在早期马拉王朝,纽瓦尔因素在尼泊尔文化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纽瓦利语也占据重要位置。纽瓦尔人多为出色的艺术家和手工业者,尤其以高超的铸铜技术闻名于世。从13世纪到15世纪,纽瓦尔艺术家们发挥着出色的艺术天分,不遗余力的装饰着各处的佛教寺院。在第4位马拉国王加雅比玛马拉(Jayabhīmamalla)当政期间,16岁的尼泊尔艺术家阿尼哥(1245-1306年)率领着约八十人组成的艺术家团队赶赴西藏,在西藏建造了金塔。

阿尼哥雕塑

北京妙应寺白塔

十三世纪 (传)阿尼哥造夹纻漆菩萨像 尺寸58.5 x 43.3 x 29.5 cm 美国史密森尼博物馆收藏之后,阿尼哥又随八思巴奔赴元大都,觐见忽必烈,并接受了忽必烈的邀请,与其他二十多位尼泊尔艺术家一起在元大都建寺造像,培养工匠,在中尼佛教美术交流史上留下了辉煌一页。

13世纪 铜鎏金菩萨立像 尼泊尔 美国诺顿·西蒙美术馆13世纪,随着印度佛教的衰亡,许多印度佛教徒逃亡到尼泊尔,给尼泊尔的佛教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失去了与印度佛教的交流,尼泊尔在佛教发展上变得孤立,随之也形成了独有的尼泊尔特色。与理查维时期佛教造像少有鎏金的状况相反,早期马拉王朝的造像常常鎏金。此外,宝石镶嵌在尼泊尔的红铜造像中几乎不见于9世纪之前的作品,然而在此时却大放异彩,成为金铜造像重要的装饰手法。

13世纪 铜鎏金菩萨立像 尼泊尔 高78厘米早期马拉王朝,带有纪年的作品不多,但风格较为明显。14-15世纪的尼泊尔造像有日趋繁复华丽的倾向。从人物比例来说,头部显得略大,四肢粗壮。全身的饰物,如项圈、腰带、帔帛等装饰所占面积增大。如果说尼泊尔早期造像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充满生命力的形体,这时的造像,首先映入人眼的是纷繁的装饰。但如论如何,尼泊尔的华丽与印度帕拉完全不同,帕拉的华丽充满着犀利和刚硬,体现出蓄势待发的力量感,而尼泊尔造像,从人物到装饰都显得更为柔软,极少使用直线和锐利的转折,人物姿态也更加轻松自如。

14世纪 不空羂索观音像 尼泊尔 高29.5厘米

14世纪 铜鎏金宝冠释迦牟尼尼泊尔 高26.5厘米在马拉王朝统治的加德满都河谷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王国,他们在艺术上同属尼泊尔艺术的范畴,其中相对有影响力的要属卡萨马拉王朝(Khasa Malla,或称迦舍-末罗王朝),它的存在时间基本与早期马拉王朝的统治时期并行。从12-14世纪,卡萨马拉王朝统治着从尼泊尔西部到西藏西部的广大地区,这个王朝的来源并不明确,他们很可能来自印度,使用的语言是印度-雅利安语,其都城位于尼泊尔西部卡尔纳里(Karnālī)地区的色木加(Semjā),13-14世纪是其鼎盛期。卡萨马拉王朝的统治时间并不长,有时也会袭击和掠夺东部的加德满都河谷,也有可能将不少洗劫而来的造像带回自己的都城。卡萨马拉的国王是热心的佛教徒,也积极资助佛教艺术的发展,制作了不少精美的佛教艺术品。

13-14世纪 铜鎏金释迦牟尼像 高105厘米 迦舍-末罗王朝 国内私人收藏15-18世纪的晚期马拉王朝时期,统一王朝分裂为三个小公国,内战不断。三国分立期的晚期马拉王朝,尼泊尔造像延续了早期马拉风格,同时出现多样化倾向。尼泊尔造像艺术持续时间长,影响广泛。尼泊尔艺术来自于印度,但显然他们的表达方式不同。与帕拉造像相比,尼泊尔雕塑总是显示出优雅的线条和简约之风,不喜造作和夸张的表现,即使在后来的马拉时期,人物装饰与背景略显繁缛,但依然贯穿着尼泊尔的艺术特色,人物姿态舒缓、优美,无论以何种材质展现,我们都能看到纽瓦尔人出色的艺术天分。

(0)

相关推荐

  • 佛造像艺术:尼泊尔13-14世纪的马拉王朝早期坐像。

    13/14世纪的马拉王朝早期,佛像出现了以坐姿形式为主的造像形式.艺术特征表现为:造像头大肩宽,面庞丰满,下巴圆润,大耳垂肩,眉眼细长,五官小巧生动,表情含蓄沉静,体态丰满,造型浑圆,比例匀称,肩宽腰 ...

  • 12世纪至13世纪,尼泊尔马拉王朝早期佛教立像

    十三世纪到十八世纪是尼泊尔马拉王朝时期.这一时期又可以分为两段,以1482年为界.1482年之前称马拉王朝早期,这一时期的造像延续了前期风格,又加进了新的元素. 此一时期的佛与菩萨立像皆头大肩宽,面部 ...

  • 十五世纪后的尼泊尔马拉王朝佛教造像艺术

    十三世纪到十八世纪是尼泊尔马拉王朝时期.马拉王朝开始于阿里德瓦·马拉,他的在位时间是1200年到1206年.1382年到1395年在位的国王贾亚斯提提·马拉开始在尼泊尔强制推行印度种姓制,连作为佛教徒 ...

  • 尼泊尔丨你不知道的国家冷知识

    尼泊尔(Nepal),是南亚的内陆国,在喜马拉雅山南麓,北邻中国,其余三面与印度接壤. 1.尼泊尔是全球最穷的国家之一,工业不发达,国内80%的人口基本以农业为主.预算支出四分之一来自外国捐赠和贷款. ...

  • 朵云春拍 | 纽瓦尔商贸守护神: 加德满都河谷马拉晚期的燃灯佛

    生欢喜心--佛教艺术品专场 预展:7月5日 - 7月6日 拍卖:7月7日  13:00  五楼  B厅 地点:上海明天广场JW万豪酒店          五楼宴会厅          上海市南京西路3 ...

  • 在路上-尼泊尔(六)

    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这些国都常给人的印象都是女人的地位很低,低到不是人的地位,但是在走过印度和尼泊尔时看到一个现象使人不解的,在印度参政的女性不少,在瓦拉纳西大学看到女大学生也不少,在孟买 ...

  • 一色 | 馆藏元明钱塘风铜释迦牟尼成道像

    钱塘风格之极致 因"一色"坐落于杭州,每每总愿以"东南名郡"自称,更着意于在这隽永的钱塘郡,赴一场杭州人文之约. 钱塘,即杭州.钱塘江,古称浙,全名" ...

  • 中国佛教造像的艺术传承和特色

    公元1世纪,佛教传入中国后,佛教造像艺术不断吸收.融汇中国古代精华,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文化内涵.鲜明时代风格与不同地区特色的中国佛造像艺术体系. 佛教造像的起源,根据佛经记载,大约可以追溯到佛在世时, ...

  • 佛教造像艺术:受笈多艺术影响的尼泊尔李察维王朝佛造像

    印度笈多王朝被誉为印度艺术的黄金时代.笈多佛教造像艺术有早期和晚期(野鹿苑风格)的风格变化.尤其是服饰,特点鲜明,令人印象深刻: 4-6世纪的笈多早期造像服饰特点:佛身着通肩大衣,腰部由粗壮变为苗条, ...

  • 尼泊尔10-11世纪过度时期佛教造像艺术

    在李察维王朝与马拉王朝之间的10-11世纪,是尼泊尔造像艺术的过度时期,此时的造像美感与工艺水平差异很大,非常难看出统一的特征,许多造像很像李察维艺术的特征,又有很多借鉴了处于鼎盛时期帕拉艺术的优秀技 ...

  • 喜马拉雅佛教造像艺术

    伴随着佛教在喜马拉雅地区的传播,佛造像艺术也逐步传播到该地区,加入了当地审美,融合成为喜马拉雅各地文化的组成部分,形成了特征明显的时代,地域风格,其中特征区别较大的,主要有西北印度大克什米尔地区,尼泊 ...

  • 星龛奕奕翠微边 | 北魏的佛像长这样!原来佛教造像艺术也有过“幼稚”的时期

    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北朝佛教艺术倾向于汉化与南朝风格,褒衣博带与秀骨清像是核心特征.东西魏与北周.北齐时期,鲜卑旧贵族掌权,外来风影响更加强烈.隋代结束了南北朝长期分裂的政治格局,拉开了佛教造像艺术全新 ...

  • 顶级中国佛教造像艺术

    石造像碑 北魏正光三年(公元522年),高224cm,宽113cm背屏中部高浮雕一佛二胁侍菩萨.主尊佛像圆形头光,外披双领下垂式袈裟,内着僧祇支,施无畏与愿印,结跏趺坐,袈裟下摆呈三角形悬挂座前.二胁 ...

  • 笈多晩期佛教造像艺术

    笈多帝国是印度人创建的一个大帝国. 其分为两个历史时期:前期为四世纪初到六世纪初:后期为六世纪初至八世纪初.   笈多帝国(梵语为gupta)是印度人创建的一个统一大帝国.存在时期为四世纪初到六世纪初 ...

  • 六世纪后东南亚佛教造像艺术

    佛造像艺术伴随着佛教的对外传播,也从一种外来艺术逐步加入当地审美,融合成为了周边各地文化的组成部分,形成了艺术特征明显的时代,地域风格.六世纪后东南亚的斯里兰卡,柬埔寨的吴哥窟,泰国,老挝,缅甸等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