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48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原文: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第一部分: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为学日益,学问是靠读书、经验,一点一滴慢慢累积起来的,多一分努力就多一分的收获,所以人为的学问是有为法,是有为之道,要慢慢累积增加起来;为道日损,学道与做学问相反,是要丢掉,一天丢一点,什么都要放下丢掉
总之,求学问是一点点累积起来的,愈加愈多;修道是把所有的知识学问,以及一切心中所有的,慢慢地减少;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一切都空,空到最后连空也把它空掉,空到一无所有,然后无所不有,一切皆知,一切皆有,关键是如何能够把自己损之又损,放弃了又放弃,放到了一无所有之处,到达无所不知无所不有的境界
一般学道的人都是求有,本来道理上知道是空,而在做工夫的方法上,自己都是在加,例如有的人之所以学佛修道,是因为对世间的事情失意了,失败了,就跑来学佛修道,认为学会了,就可以解脱,就可以脱离苦海,就可以解脱生死,这种思想都是功利主义的思想,是为学日益的思想和动机,与为道日损完全背道而驰,是不能成佛得到的
老圣在这里清楚地告诉我们,人生在世能够学问成就,或修道成就,就要有两种能力:提得起是做学问要为学日益;放得下是修道要为道日损,但是对于一般人来说,能够具备这两种能力,两种智慧,两种勇气,太难了,因此一般人多半都在为学未益、为道未损,提不起,放不下的状态中,度过了一生
第二部分: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以无事而取天下是最高的道德,就是做事业也要以之为最高道德标准,这就是最高的政治哲学,也是最高的谋略;中国的历史是讲究无事取天下的,如尧、舜、禹都是如此,禹以后商汤、文、武、周公、孔子,历代的圣王,差不多也都是如此
说到孔圣,虽然他没有取天下,不过他取了另一个天下,就是空的天下,所以被称为素王,素王是没有土地的皇帝,换言之,他是文化王国的帝王,在文化王国中,他号令数千年,甚至可以号令万代;这样取天下,是历史上取天下的标准,也就是以无事来取天下
无事就是只要求自己行为的功德成就,道德的成就,不是以谋略,不是以手段,不是以有为的功业来取天下,所要求的仅是自己内在的圣人之道,虽众望之所归,那是余事,不是本事;本事就是本分的事,就是学道,学习如何完成一个圣人之道
所谓学道,学圣人之道,当然不是我们现在打坐的修道,打坐修道是修道的一种方式而已,而修圣人之道,则是道德行为内外的成就;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以力量功业打下来的天下,是有事取得的天下,所以秦汉以后的中国历史而言,都是有事取天下
因此我们在历史哲学上,可以用两个观点来看,三代以上所谓的公天下,是以道德治天下,不是以战功取天下;秦汉以后必须有功在人间,尤其是战功,所以秦汉以后取天下,就是有事取得了天下,按理说这也是也成功,因为也能拥有天下
但是老圣为什么又说不足以取天下,这就是我们中国历史哲学的特点,正如孟子所提过的以德服人者王,以力服人者霸;到秦汉以后,以战功而统一国家天下的,都不是以德取人,表面上以王道做号召,实际上是以霸道,以战功使人不得不服从,这样取得的天下是不会长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