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侃京剧】京剧为啥不景气?

“优戏”育我成“戏痴”

北京,这个古老的城市,给我们留下的文化遗产太多了。别的不讲,只谈京剧。它虽不是北京土生土长的剧种,但它发源于北京,流传国内外,是雅俗共赏的一种艺术形式。它以超群的艺术魅力和强大的生命力,成为具有广泛影响的全国性剧种,是我国三百多个剧种的老大哥,是中国在世界舞台的代表剧种,被国际戏剧界推崇为“最难得的一种写意派艺术”。京剧,不知迷醉了几代人,不知倾倒了多少国内外观众,当然更包括我这名“戏痴”。

李少春演唱《野猪林》选段一路上无情棍实难再忍

交易担保 凤巢视频 李少春演唱《野猪林》选段一路上无情棍实难再忍 小程序

回忆童年时代,老北京的大街小巷到处可以听到有人唱着“一马离了西凉界……”,哼着“杨延辉坐宫院……”的唱腔。戏园子里不少人眯着眼睛轻手拍板,尽情地享受着京剧艺术的魅力,简直到了如醉如痴的境界。

半个多世纪前,刚刚四岁的我,就由戏迷的父亲带领着我和我的哥哥,经常出入前门外的“华乐”、“广和”、“三庆”、“庆乐”、“广德”和“中和”等戏园子。儿时的我,就被舞台上那五花八门的脸谱,脍炙人口的唱腔所吸引,尤其是华丽的服饰,炽热的武打所迷住。简直看的我眼花缭乱,目瞪口呆,那真是过瘾极了。

待上学后,尤其是中学时,有了点儿文学,知道了点儿历史,就更加迷上了它。每天的早点钱,坐电车钱,几乎全省下来,用来买票看戏,当然坐“兑儿爷摊子”的时候最多。赶上刮风下雨天儿,大家都赶紧往家跑,可我们哥俩却往戏园子奔,简直跟中了魔似的。

参加工作后,有了经济条件,就更来劲儿了,每天看报纸,首先寻找有什么戏可看,赶上两、三个剧场同时“撞车”时,只好挑选一处了。看戏的最高纪录高达一星期九场,这其中包括早场、日场甚至剧团彩排,有时一个月竟无一天休息,一年之中看一百三十多场,真可谓到了“废寝忘食”“风雨无阻”的地步。饭可以不吃,戏不能不看,认为看戏是一种享受,是最开心的事。

随着岁月的增长,逐渐的由看热闹到看出点门道,由听戏发展到票戏。年轻时亦曾粉墨登场,既俊扮过也丑扮过。同时,也回过脸,既穿过薄底儿也登过厚靴,既穿过褶也扎过靠,还能将就打个“幺、二、三”、“漫头”、“过合”,甚至“走边”、“起霸”,摔个“抢背”什么的。当然,那纯属过过戏瘾而巳。

由听戏到票戏还觉得不过瘾,于是发展到攒戏单,买剧本,集戏书,集唱片,收剧照,拍照片,几十年如日,日积月累,资料多了,就按类别、行当归类剪贴、装订、分册、立档。形成了日常必不可少的“工作”,其工作量是可想而知的。但它却是“雷打不动的”。

若问为什么“京剧”能有这么大的吸引力?那是因为它确实有令人陶醉的艺术魅力。它集中国戏曲表演之大成,熔唱、念、做、打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它像一株美丽而古老的大树,它具有民族色彩的古色古香的风度,它是民族文化的瑰宝,是“国粹”,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做为中华儿女我当然要热爱它。

“戏痴”焉能不“忧戏”

正当京剧向前发展的黄金年代,一场史无前例的“WG”席卷全国。使这株根深叶茂,浓郁苍翠的奇花异葩,受到了严重摧残,很多老艺术家被迫害致死,带走和损失了好多珍贵的财富,致使“京剧”元气大伤。不仅毁了一代名家,而且耽误了一代演员,同时也耽误了一代观众。

当前不仅仅是京剧不景气,凡是严肃的戏曲、音乐都是如此。固然客观上受到了“歌星走红”、“电视普及”等多种外界因素的冲击。但也有很多主观上的原因:

一曰:主演倒挂。过去主演是班主、是团长,艺高者说了算,利于演戏和出戏,但现在即使是主演、艺术名家,再有强烈的演出愿望,无职无权也只得听侯“令下”,实为“倒挂”现象。

二曰:胡吹乱捧。有真能耐的唱不上正戏,能耐一般的却能唱主演,为抬高自已,于是剧场内拉人乱鼓掌胡叫好,剧场外托人求情赐稿题词,“座谈会”上发“红包”,无非是好话多说,“摘毛”不要。胡吹乱捧的文章应运而生。明明观众甩闲语,楞说反映如何好;明明观众少的可怜,却胡说什么爆满;明明技术一般,却说“青出于蓝胜于蓝”,什么其父再现,什么胜似乃师,什么第一、王子皇后,活这个,活那个。前辈艺术家若就这水平,那京剧就流传不到今天了。就不可能出现 梅兰芳 、杨小楼、余叔岩了。今天这个家那个家的桂冠简直太不值钱了,甚至某些人在名片上,竟自己为自己加冕桂冠。但是台上认艺不认人,一动真格的就原形毕露了。

欧阳中石演唱的《甘露寺》(司鼓:白登云,操琴:沈玉才

交易担保 凤巢视频 欧阳中石演唱的《甘露寺》(司鼓:白登云,操琴:沈玉才 小程序

三曰:劣质产品。有些人总是自我感觉良好,不知自己究竟是“吃几碗干饭的”。本来演旁边的还不出色呢,楞要唱中间的,结果是“荒腔岔调又走板,笑场忘词常出现,大带脱落翎子折,丢盔卸甲把头掭。刀枪乱飞险伤人,箭射自己脚下边。靠旗飘带系一起,箭衣挽袖实难堪。功夫不到活受罪,莫怪观众不来观。”看戏本来是种享受,可您看现在:长头发、大鬓角,胡子拉碴,甚至穿便鞋、戴手表、戴耳机上台,实在令人生厌,就连一边个一边三的笑料也重返舞台。演出质量的低劣,竟连老外都蒙不了啦,本来青年人就不爱看,偶然一观,噢!这就是“国粹”呀!这位就是艺术家呀?!对不起,拜拜了您哪!看来消费者协会也该考虑过问一下了!

四曰:剧目贫乏。查阅近年演出的剧目,真是屈指可数,简直都快成“样品戏”了,京剧剧目有一千几百出,号称“唐三千、宋八百,演不完的秦、唐、汉”,过去的演员,不会一、二百出戏,就难以应付。一个剧团两、三月不翻场,不足为奇,演来演去都是这几出,就连过去极平常的开场戏也无人演出了,更不要说行将失传的戏了。不去千方百计挖掘,抢救继承传统,却不惜耗资几十万排那没有艺术魅力的戏,结果是演员不合意,观众不买账,那怎么能立得住?结果是河漂子一冒儿,打个冷儿,真是劳民伤财,这样的教训还少吗?

 五曰:胡改乱丢。“戏不离情,情不离技,技不离戏”。这是非常关键的。决不能为了卖弄技巧,不顾剧情和人物,胡加乱套。比如,曾出现过堂堂的巾帼元帅,居然从高山上翻入水中的奇怪场面,甚至妖怪也披挂上阵、靠旗出手了,难道这些技巧就不能用在别的戏上吗?每出戏有每出戏的特点和特色,就跟宴席上的佳肴一样,每道菜有每道菜的味道,决不能全一个味儿,看一出都是看百出了。戏应是越看越精越合理,决不能因自己这出戏不实授或根本不会,都美其名曰“整理”,这儿不会“去掉”,那点来不了“砍去”,避重就轻,把挺好的一出戏,改的面目皆非,那可真是“改一出毁一出”,“改一出丢一出”了。若照此改下去,前辈艺术家辛辛苦苦留下的宝贵财富不就完了吗?

总之,要振兴、要改革,必须从本身做起,这样才能使这享誉国内外的古老艺术再焕发青春。

(0)

相关推荐

  • [转载]【转载1】传统的底线(刘福民)

    原文地址:[转载1]传统的底线(刘福民)作者:梦笔山人 在中华书局2008年度的出版排行榜上,有本叫做<戏文内外>的小书,书中所写的,是对上百出京剧音配像剧目的观剧随笔,内容以剧目题材渊源 ...

  • 天蟾记忆丨奚中路:期待天蟾下个百年再创辉煌

    CHAN TIAN 2021 上       京 X  天       蟾 2021,新春,历时近三年的修缮,1000余个日夜的期盼与守候,终于迎来了重逢的时节."天蟾"是无数名伶 ...

  • 京剧为啥不景气:胡乱吹捧、劣质产品、剧目贫乏、胡改乱丢

    文/刘嵩昆 "优戏"育我成"戏痴" 北京,这个古老的城市,给我们留下的文化遗产太多了.别的不讲,只谈京剧.它虽不是北京土生土长的剧种,但它发源于北京,流传国内外 ...

  • 我们如何去认识京剧——京剧是诗

    <早安京剧>系列公众号,全天候陪您赏玩京剧-- 长按二维码,赶快购买吧! 京剧是一个大剧种,在全国300多个地方戏曲剧种中,京剧无论如何也算是个老大哥.所以港台一带称之为国剧.京剧也是第一 ...

  • 【侃京剧】冯志孝:关于学习马派艺术

        马连良先生是一位勇于革新.兼收并蓄而又自辟蹊径的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记得那是一九五三年, 当我第一次看马先生的演出时, 我获得的印象是非常深刻的.那时我在戏校学习, 经常出去看戏, 思想里自然 ...

  • 【侃京剧】谈张学津的“得与失”

    在马谭张裘那一代名伶之后,许多1960年代前已经崭露头角的老生在1976年后已经年过花甲,但更多的正值壮年,经过八十年代京剧的不景气,九十年代有了音配像,这些马谭张裘的学生辈重新焕发了神采.在这一批人 ...

  • 【侃京剧】刘长瑜:我与荀派艺术

    2015年是京剧四大名旦之一荀慧生诞辰115周年,全国各地的纪念活动层出不穷.每到这种时间节点,人们总会借纪念的契机回望.总结.反思.曾请益于荀慧生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刘长瑜对荀派情有独钟,对于荀派艺术, ...

  • 【侃京剧】有感于“现代琴师”

    曾见网上一帖题为<专为张派青衣伴奏>,不免对时下的"琴师"有点感慨. 小时候请琴师吊嗓,如果是吊零碎段子,只要说"我吊一段二黄原板"或"西 ...

  • 【侃京剧】流派新说!

    鹧鸪声声,流派新说,说什么耶?笔者直言了:我们中京坛上的戏迷们,在"流派"的问题上,争争吵吵,气气恼恼,空熬了过多心血,不合算,亏损特甚!人生苦短,我们应该过一日开心一日.尽管&q ...

  • 关栋天、于魁智——南北对话侃京剧

    关栋天.于魁智 在老一辈京剧表演艺术家中,须生行当有"南麒北马"一说,这就是上海的周信芳,北京的马连良.如今,南北梨园的中青年须生演员中也出现了两位优秀人物:上海的关栋天(原名关怀 ...

  • 【侃京剧】新凤霞:程砚秋先生对我的教益

    一九五〇年底,我在北京三庆戏园演出.当时的剧目中现代剧目很多,如<刘巧儿><祥林嫂><艺海深仇><小女婿><兄妹开荒>等戏:也演评剧传统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