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曼妮:作家,一个特殊的贫困群体
今天还能忍住寂寞、认认真真静写作的穷作家,难道不值得我们从制度的层面、从税收的层面来加以保护、鼓励和支持吗?
我在国外写一个专栏,只写国内的风景介绍,各大景点的文化底蕴,一个月可以收入一千美金。而一个热爱文学的女领导,成为一个自治区文联刊物的签约作家,三年一共发了一个中篇,另一个中篇压了一年,那位主编打电话说:“我们都觉得您的小说不错,故事性强,我们力求推荐您的作品获个大奖。”领导很高兴,给人家发了个红包,接着那位主编又打来电话:“我要去北京,你全程安排一下。”全程!真能张开那个嘴,不怕闪了牙。领导忧伤地挂了电话,评奖与发表,立即化为泡影。
每年都要评出作家富豪榜,其中有多少水分大家心知肚明,确实真正能挣钱的作家寥寥无几,几乎全是炒作出来的。一个作家拿了国际大奖,可奖金全部拱手让给评委,自己获了一个空名头,好在国内混日子。作家的贫穷,一是说明中国传统文学在中国的销路不好;二是说明中国的稿费标准较低;三是说明中国的阅读空心化严重,存在低水平阅读的趋势与倾向。再与中国的艺人相比,拍摄一部电视剧就能收入一亿元左右,一季综艺节目就能收入二三千万,作家吭哧吭哧写一年甚至几年也不一定能收入一千万。至于那些底层的写作者,一年的写作收入也不一定能有公务员的工资高,作家哪能迈进富豪的门槛?
中国人的习惯,倚老卖老,所以很多人认为年轻人写不出好东西,年轻人浮躁,道奉的是姜还是老的辣的原理。至于作家很穷这个问题,也可以说是一个传统问题了,古时候就有了穷酸文人的这一说法,文人在大多数人的眼里可以说就是穷酸的代表,身上没几个钱,还每天拽文拽文的。是从古至今,真正的文人都是骨子硬的要死脾气犟得耍死,宁愿守着自己做文章的规矩,宁愿守着自己写作的信念不肯改变,这点也可以说是受了孟子的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属,威武不能屈的观点影响。
写长篇的就迎合读者口味,怎么样把长篇维持下去?拉拉关系、搞搞绯闻、炒作,或者是想办法花钱弄个奖,实在不行,写不下去,投靠网络。我碰到过网络作家在手机上写长篇。2007年7月21日,《哈利·波特》系列图书的最后一本《哈利·波特与死圣》英文版全球首发,受到全世界“哈迷”的狂热追捧,创下每分钟卖掉5万册的纪录。按照34.99美元的定价、10%的版税计算,作者罗琳这一天的收入就达2449万美元,折合人民币约1.85亿元,换言之,罗琳一天赚的钱,中国的首富作家要写至少160多年才能赶上。难怪路金波感叹,中国作家在各个行业中是最穷的,“我们体育、商业、艺术等行业,精英人物和国外的同行收入是差不太多的,但就是作家不行。”
中国的富豪作家尚不是国际作家,就像郑渊洁,他是中国孩子眼里的“童话大王”,但他还远没有成为世界儿童眼里的“童话大王”。他的作品还是比较的中国化,缺乏了一些世界元素。而那些世界作家富豪就无不都是世界作家。J.K罗琳写了一本书,中国出版社立刻引进,而且还加班加点翻译,生怕错过商机。中国读者对于全球作家富豪榜很多作家无不是如数家珍。如果说,赢得一场战争需天时地利人和,那么一部作品的畅销除了其本身内容之外,同样需要诸多因素,除出版社的运作能力、出版理念和市场营销、作家的为人应世之外,细节也是影响图书销量的重要原因,比如请名人联袂推荐、封面题字、版式豪华、内文插图、以及外界评论等等。眼下之意,每个作家都应该像曹雪芹那样,“举家食粥酒常赊”。“但他好歹还能赊到酒,今天我去超市,谁肯把酒赊给穷人。
轻轻走过,悄悄看过,无意瞥一眼惊鸿的颜色,随着巷口的老猫湮没在无声中,爱这巷,爱这楼阁,爱这轻缓的脚步,落在石板上的踢踏,喜欢看你的身影随我远去,目光牵着你的笑,飞洒的柳絮勾勒你的轮廓,在茫茫烟波中,你留下残红染了梅花,在渺渺云雾中。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