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疆域,到底有多大?

始建于公元前221年的秦朝,虽然存在的时间并不算太长,但是在中国历史上地位却是举足轻重的,可以算是里程碑式的朝代。

秦朝之所以能在历史上成为灯塔一样的存在,除了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王朝、统一了文字度量衡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其疆域十分辽阔。

秦朝的疆域有多大呢?

根据《史记 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的时候,秦朝疆域:“地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

又载,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作琅琊台,立石刻,上书:“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

然后有人根据这个记载,按照目前的行政区划,得出如下秦朝疆域图:

那么,上面这张疆域图,到底靠谱不靠谱呢?

当然不靠谱。

为什么不靠谱呢?因为少了一道程序:地名考证。

清朝魏源《圣武记》卷十二载:“ 圣祖 勒铭 狼胥之山 ,其山必距 昭莫多 不远,则是以汗山 或 肯特岭 为 狼居胥山 。准其地望,皆与古书相合。”

瞅见没?古人考证地名,可不是随手一挥乱点鸳鸯谱,而是要将地望和地名进行比对,一致了,才能确定古地名所在。

啥叫地望?就是这地方看上去的样子,即地形、地图、地形图。

那么我们如果要知道秦朝的真实疆域,就必须将其四至的古地名和地形图进行比对,一致了,方能确定古地名所在。

——————————————

一、东至海暨朝鲜

本号前面文章指出,秦地位于今天的河南省信阳市鸡公山一带(详见《崤函之固,雍州之地:秦朝龙脉今何在?》)。那么我们考证秦朝四至,当以此地为中心向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寻找。

东至海暨朝鲜,字面意思:东边到海以及朝鲜。

很多人将这里的“海”理解为今天的大海,是忽略了古今语言的差异。

“海”字的内涵,究竟是什么呢?

我们来看古文字“海”,这个海字,左边的水字旁代表分类属于水,右边的“每”代表象形。

那右边这个“每”,其象形什么东西呢?

答案是:梅子。

有人该说了,这个古文字“每”,和你上面这个梅子的图片,没有相似之处啊。

没错,“每”字象形的,并非新鲜的梅子,而是加工后的梅子,叫做“话梅”。

“每”,实际上是“梅”的本体字,所象形的是话梅上的皱褶纹路。

那么带“每”的字,其形状大都和话梅的外形有关,比如“晦”,指话梅状的斑点;“悔”,指心里上有斑点样的阴影;“海”,指话梅状的水体,即今天的湖泊。

直到今天,在中国西部的很多地方的方言,还将湖泊称之为“海子”。

随着世事变迁,到了今天,随着普通话的推广,“湖泊”流行开来,而“海”逐渐成为专指,指大海、大洋。

那么古人所讲“东至海暨朝鲜”,这里的海一定不是今天的大海。

那么这个“海”指的是湖吗?也不是。因为湖泊那么多,以哪一个湖为界限呢?

真相是:“东至海暨朝鲜”,这里的”海”不是大海,也非湖泊,而是一个地名。

卫星地图上,安徽省滁州市南谯区、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安徽省滁州市全椒县之间的地形,看上去颇像一个“海”字,故名。

朝鲜,则是位于南京市横山和浦泗立交桥之间,其东边的地形颇像一个人在五体投地的朝拜,是谓“朝”;其西边的地形颇像一条松江鲈鱼,是谓“鲜”(详见《马氏道德经正义: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合在一起,即为朝鲜。

这是松江鲈鱼,头部纹路颇像一个“羊”,分类属于鱼,是谓“鲜”。

从位置归属上看,“海”包括了朝鲜西边的一部分,东边的一部分没有包括进去,所以说“东至海暨朝鲜”。

有人该问了:既然朝鲜在“海”的东边,那为什么不直接说“东至朝鲜”呢?

这是因为,这个朝鲜在长江北岸,是谓北朝鲜;在长江的南岸,还有一个朝鲜,是谓“南朝鲜”。(详见《国民党与江浙资本(下):南京的秘密》)

如果直接说“东至朝鲜”,就容易让人误解,以为是南朝鲜。所以,为了避免南北朝鲜同名的混淆,就说加了个防伪标记,是谓“东至海暨朝鲜”。

二、东有东海

既然“海”是一个地名,那么“东海”,也是一个地名。

东,古代本意指一种长形粽子,类似今天的糖果。吃东西,在古代最初的额意思就是指吃粽子。

有一种鸟,其眼睛下方凹陷的纹路颇像一个小长粽子,即“东”,因此这种鸟叫做鸫,典型代表是乌鸫。

在“海”的东北方向,汊河镇和永宁街道之间,其地形轮廓颇像一只头上有个小粽子的鸟,是谓“鸫”。

古人语言习惯没有标准化的概念,形近、音近、义近的字常常拿来通用,是谓“通假”。因此,“东有东海”,实际上应该是“东有鸫海”。

三、西至临洮、羌中

临,本意指古代的一种侦察工具——云梯。(详细见《古代攻城利器!星象易经之“临”卦精解》)。

洮,在有的地方通“桃”。《集韵》等载:“洮,音桃,义同。”

卫星地图上,河南省信阳市、湖北省广水市、湖北省随州市岩子河乡之间的地形轮廓,看上去颇像一辆云梯(黄线),是谓“临”;又像大小不一的桃子(白线),是谓“桃”,即“洮”;合在一起,即为“临洮”。

羌,本意指牧羊人。《说文解字》载:“羌,西戎牧羊人也。”

牧羊工具,有牧羊杖。埃及神像手中拿的,就是牧羊仗:一头U型,一头弧形。

还有牧羊犬

中,其本意指古代一种计时的工具——日晷。

卫星地图上,湖北省广水县西北方向的地形轮廓,从北往南依次像一头羊(红线)、一根牧羊杖(白线)、一个人头(紫线)、一只牧羊犬(蓝线),组在一起,是谓牧羊人,即“羌”。

而湖北枣阳、京山、随州、宜城之间的地形轮廓,颇像一个日晷,即“中”。

合在一起,是谓“羌中”。

四、西涉流沙

流沙,很多人理解为流动的沙子,或流动的沙漠,实在是不合逻辑。如果按照这种思路,秦朝的疆域不是可以西到今天的撒哈拉大沙漠么?

《山海经》载:“南海之外,赤水之西,流沙之东,有兽,左右有首,名曰沭踢。

”。根据记载,流沙和南海、赤水形成犄角之势。

本号前面文章指出,古代的南海,在今天的九江、岳阳、醴陵、鄂州之间,(详见《你绝对想不到!南海观音和美人鱼竟然是双胞胎......》),而赤水,即是今天长江。

那么流沙,实际上是个地方,在今天的湖北荆州市和湖南常德市之间。

流,通琉,本意指穿线的珠子。《集韵》载:“琉,珠也。”

沙,这里指一种鱼,叫做沙光鱼。沙光鱼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其形体颇像沙字的笔画。

卫星地图上,湖北荆州市公安县、湖南省常德市津市市、湖北省石首市之间的地形轮廓,颇像很多打了眼的珠子,是谓“琉”,即“流”。

常德市安乡县、益阳市南县、华容县之间的地形轮廓,颇像众多的沙光鱼,是谓“沙”。

合在一起,是谓“流沙”。

五、南至北向户

北向户,这个地名很有意思,是秦朝疆域的最南边,但地名里却有一个北字,那些将地名等于某种吉祥、愿望、含义等随口乱取的人该没法牵强附会了吧?

但是,笔者低估了这些人忽悠的能力,这不,人家忽悠说:北向户,古人概念中的极南地区。因当地居民往往向北开门窗以纳日光,故称。

好,就算秦始皇伟光正得厉害,疆域都拓展到南半球了,那这个名称,也应该叫“户向北”吧?还有就是,即使版半球房子都是朝北的,如何确定这个疆域的具体界限在哪里呢?

真相其实很简单,“北向户”是个地名,而其之所以得名,是该地地形使然。

今日中国湖北鄂州、咸宁、江西九江、湖南长沙、岳阳之间的地形轮廓颇像“北向户”三个字,故名。

秦朝的北向户,大致相当于后世的南海观音所在。

六、南至北户

北户,即是“北向户”取首尾二字。

七、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

阴山,在历史上很有名,是因为那一句诗: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但是阴山在哪里呢?

阴,本意指地窖。来看古文字“阴”,左边的双耳旁代表分类属于地形,右边是象形。

右边最上的三角象形地窖的入口,中间的一横象形地平线,最下面的曲线象形地窖通道。

卫星地图上,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朱港乡、临水镇、高塘镇、王截流乡之间的地形轮廓,颇像一个阴字,故名“阴山”。

找到阴山了,那辽东在哪里呢?

辽,繁体字遼,通鹩,一种鸟,叫做鹩哥。

和前面的鸫一样,鹩哥最典型的特征也是眼睛下方的纹路图案,但所不同的是,鹩哥眼下方的图案是黄色的。

那么“辽东”,实际上是“鹩鸫”,是说这个地方的地形像这两种鸟。

卫星地图上,“阴山”的西边,河南省信阳市淮滨县一带的地形颇像一只有鲜明印记的鹩哥,而息县东北方向的地形颇像一只有鲜明印记的鸫鸟,合在一起,是谓“鹩鸫”,即辽东。

上图中,“阴山”、“辽东”解在淮河沿岸,那么“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中的“河”,即是今天的淮河。

八、北过大夏

历史上,带”夏”字的地方和国家有很多,比如有虞夏、华夏、夏桀、夏后、西夏等,这些“夏”虽然名称相同,但并非一个地方,今人包括部分史料将它们混为一谈,就使得历史充满了迷惑。

夏,在古代有一种意思指药材半夏。《月令》载:“仲夏之月,半夏生,日短至。”夏至,夏天,皆从半夏得名。

卫星地图上,安徽省阜阳市颖上县、淮南市寿县之间的地形轮廓颇像一个“大”字,颍上县和六安市霍邱县之间的地形轮廓颇像一株半夏,合在一起,是谓“大夏”。

地图上看,大夏位于阴山的东北方向。

——————————————

我们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公元前219年与公元前221年相比,秦朝疆域的扩张主要在西部,而北、东两个方向稍微拓展,南部方向没有变化。

那么秦朝的实际疆域,大概只有人们想象中的十分之一左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