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蕉:从技法求书,只能成为“馆阁体”

如何欣赏书法的问题,觉得不容易谈。书法不同于其他艺术,它虽然和其他艺术一样来自生活,但是毕竟比较抽象。它不像绘画雕塑,有点类乎音乐而又不同于音乐。唐代书法理论家孙过庭说:“心之所达,不易尽于名言”。以本人的水平,自然就更不必说了。

但如何欣赏书法的问题是存在的。例如有人这样说:“同是这个碑这个帖,亿万人爱好它,年轻时学它,老而不厌。学来学去,翻来翻去,越看越有味,欲罢不能,究竟是什么道理?”又有人说:“看看各种书体,各个流派,各个书家的书法,它所给予人们的印象,有浑厚、雄伟、秀丽、庄严、险劲等等区别,这是什么道理?”也有人说:“人们讲书法用笔有方有圆,可是方笔圆笔,并不出于两支笔,而是一支笔,那么究竟是什么道理?”

试图理解这些问题,并说明这些问题,是很有意义的。

关于书法的“书”字,在古代只是指写字。但人们书写时加入了思想感情,通过形式和内容的结合,渗情入法,法融于情,书法的作用又超出了文字本身的功能。我们看到毛主席亲笔写的“送瘟神二首”,通篇充满感情,体现“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之妙。它使我们能够想见主席落笔时“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微风拂煦,旭日临窗,遥望南天,欣然命笔”的感情。书法的艺术魅力,使作者的精神透过点画结构有限的形象,奔驰到无限广阔的天地中去。

欣赏要实践水平,欣赏对实践又有帮助,也可以说是实践的一部分。在实践中有了认识,把认识提高到理论,理论既是欣赏标准,又是学习标准,此种有机结合,也是辩证关系。

字本是符号,组织起来,成词儿,用词造句,加人了思想感情,形式与内容结合,就不单单是符号。形式与内容不可分割,一定的内容产生一定的形式。如果可以说书法的形式就是点画结构等一些客观材料,而内容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话,那么这些内容的表现,支配着客观的形式的变化。

问题在需要说明内在的思想感情,如何表现为外在的形象?关于这个问题,是否可以作这样理解来说明:书法本身通过书家的笔法、墨韵(浓淡、干湿)、间架、行气、章法,以及运笔的轻重、迟速,和书写者情感的变化,表现的雄伟、秀丽、严正、险劲、流动、勇敢、机智、愉快等等的调子的有机节奏,而正是在这里,给人们以无穷的想象、体会和探索。

书法各人有各人的风格,个性不同,各人各写,把各人自己的性情表达出来。所以欣赏无绝对一致的标准。如颜真卿字胖厚有力,杜少陵诗却说“书贵瘦硬方通神”。如此,就有两种不同的标准。又如钟繇的字,有人说如“云鹄游天,群鸿戏海”;又有人说他如“踏死蛤蟆”。

王羲之的字有人说他“体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也有人说他“有女郎才,无丈夫气”。颜真卿的字,有人说他“挺然奇伟,书至于颜鲁公”;又有人说他“颜书有楷法而无佳处”,简直是“厚皮馒头”。可见各人对书嗜爱不同,欣赏标准也不一样。

  • 举例说,邓石如书法先从篆隶进门,隶书写成了,又通到篆书里去,篆书写成了,通到真书里去。他以隶笔写篆,所以篆势方;以篆书的意思加入隶书,所以隶势圆。又以自己的篆法人印,所以他的篆书、隶书、篆刻都自成一家。

  • 郑板桥书法本来学宋代黄山谷,又采篆隶为“古今杂形”,字里又含画兰竹意致,变化出新意。金冬心书法出入楷隶,自辟蹊径,不受前人束缚,以拙为妍,以重为巧,别有奇趣。墨卿精古隶,能拓而大之,愈大愈壮,行楷渊源于王逸少、颜真卿,兼收博取,自抒新意。粗看似李西涯,而特为劲秀,自开面口。

  • 何子贞学颜真卿,参以《张黑女》、《信行禅师碑》。他学隶功深,参合起来,出自己面目。赵摘叔书法初学何子贞,后来深入六朝,以楷人行,以书人画,书画印三方面都能成家。沈寐史早中年全学包世臣,没有可观,后来变法,打碑人帖,产生新的面目。

  • 吴昌硕楷书初学黄道周,后来行草学王觉斯,篆书从学杨沂孙变为专写《石鼓文》,写出一个面目,与篆刻统一起来,又别开一派。

  • 齐白石早年学金冬心,后来学郑板桥,《三公山碑》等,雄伟苍劲,亦见面目,他篆刻初学皖派、浙派,极精工,后来融化汉凿印,结合他的书法,又自具面目。他们的努力创新,又丰富了祖国的文化遗产。

但是有成就的书家,也往往有他们的缺点习气。例如何子贞晚年的“丁头鼠尾”,及赵之谦失之于巧,吴昌硕有时见黑气,齐白石每见霸气等等。

如此说来,欣赏似乎没有标准。

不,还是有标准的。如果说欣赏没有标准,那末今天我们如何谈欣赏?欣赏可以谈,欣赏有原则。什么原则?欣赏从实践中来。上面说过,欣赏要有实践水平。前人的实践经验总结出了理论,我们可以把它们归纳成几项原则。

欣赏既要看部分,又要看整体。

小孩子写的字,一点一画,结构差一点,倘使笔下有力,有天趣,有稚趣;老年有学问的人,不讲写字,而下笔有力,或如金石家篆刻家写起字来,往往有拙趣。

楷书容易僵化,行草容易油滑。容易僵化,所以要求端正而又一飞动;容易油滑,所以要求流走而又沉着。

书法的正与变又是矛盾的统一。

一般讲“雅”和“俗”。我们现在如何概括地来说明书法上的雅和俗?“雅”者,能辩证地学古人,部分整体统一,刚柔配合,醇中有肆,合乎雅正,富有时代精神,能突破前人;“俗”者,没有思想,没有生活,也很难说有技法,“五官端正”,没有精神,东施效颦,装腔作势,不能统一。

欣赏也要实践。如第一次不能够欣赏,慢慢看得多了,可以看出流派,看到运笔笔法,更进一步,在不同中见同,同中见不同。玩迹探情,循由察变,能够从表面看到骨子里去。书法这件东西,原是感性的、具体的,可见的形象,引导欣赏者自己透过表面得出一定的结论。—当然,偏于主观的欣赏,也必然会得出不相同的结论。

(0)

相关推荐

  • 高庆春:学习篆书如何入古与出新?

    一是篆书创作的临习实践要加强.对于历史跨度中出现的各种篆体要有普遍的临习与把握的实践,在此基础上确定主攻方向. 二是对某一种篆书书体要有深入研究和把握,做到形神兼备. 三是要下融会贯通的功夫.仅仅以历 ...

  • 清代书法概述

    书法史称乾隆以前为'帖学期',其后为'碑学期'.学帖之习由来已久,至清,康熙好董其昌书法,而乾隆好赵孟頫,上行下效,帖学之风炽热矣.初有帖学'四大家'(笪重光.姜宸英.汪士 .何焯),后有张照以及'翁 ...

  • 林散之:想写草书?隶书先练10年再说吧!

    有人曾经问林散之先生要如何才能写好草书呢?林散之回答道,想写好草书啊,先写十年隶书吧. 一般来说,楷书.篆书.隶书作为初学时选择的书体都是可以.但是如果细究起来,我个人的建议还是隶书最好,理由主要如下 ...

  • 关于隶书这30问,我竟然一个都答不上来?

    为什么中国书法只有篆隶草行楷五体? 为什么到了"楷书"书体就不再演化了? 为什么隶书而是中国书法的源头?不是篆书吗? 隶书的"隶"到底是什么意思? 隶书是怎么来 ...

  • 电视书法大赛,很不好!很荒唐!很糟糕!

    (题图:当年央视海报) "搞这种比赛,本身就是荒唐的.在电视里搞就更糟糕!" 本节图文来自田蕴章系列书法讲座<每日一题每日一字>第072集:"电视书法大赛&q ...

  • 谁说吸血书只能法师携带?

    在王者荣耀新版本的更新中,最有亮点的更新就是粉色打野刀与红莲斗篷的被动改版,尤其是红莲斗篷,这个沉寂了多个版本的防御装备,终于迎来了加强. 其实论装备的单一灼伤效果来言,在如今的王者峡谷中确实有点拿不 ...

  • 钉头七箭书只能用一次么,陆压道人是不是怕赵公明?

    封神演义中,大家都听过陆压道人的大名,在洪荒流里,还有这么一段歌谣,"先有鸿沟后有天,陆压道君还在前"! 但是在封神中,陆压的第一次出现是在姜子牙对战赵公明的时候,而赵公明这个人是 ...

  • “一代书宗”的馆阁体楷书《大学》精写本

    姜立纲,字廷宪,号东谿,浙江瑞安梅头镇东溪村人,明代书法家.姜立纲从小天资聪颖,勤奋过人,因家学渊源,七岁以 "能书" 出名,代宗时选为奇童,召入北京,命为 "翰林院秀才 ...

  • 一代书宗的馆阁体楷书《大学》精写本。

    姜立纲,字廷宪,号东谿,浙江瑞安梅头镇东溪村人,明代书法家.姜立纲从小天资聪颖,勤奋过人,因家学渊源,七岁以 "能书" 出名,代宗时选为奇童,召入北京,命为 "翰林院秀才 ...

  • 书法欣赏 | “一代书宗”的馆阁体楷书《大学》精写本

    姜立纲,字廷宪,号东谿,浙江瑞安梅头镇东溪村人,明代书法家.姜立纲从小天资聪颖,勤奋过人,因家学渊源,七岁以 "能书" 出名,代宗时选为奇童,召入北京,命为 "翰林院秀才 ...

  • 吐蕃求书(资治通鉴卷二一三之十二)

    开元十九年春正月辛未(二十二日),唐玄宗派鸿胪寺卿崔琳(崔神庆的儿子)出使吐蕃.吐蕃使者向玄宗说金城公主想要<毛诗><春秋>和<礼记>等.正字于休烈上书反对,他说: ...

  • "一代书宗"的馆阁体楷书《 大 学 》精写本【图文】

           姜立纲,字廷宪,号东谿,浙江瑞安梅头镇东溪村人,明代书法家.姜立纲从小天资聪颖,勤奋过人,因家学渊源,七岁以 "能书" 出名,代宗时选为奇童,召入北京,命为 &quo ...

  • 清进士梁同书,日本天皇曾派人求书,朝鲜、琉球等地亦以其书为贵

    梁同书(1723年-1815年),清代书法家.字元颖,号山舟,晚年自署不翁.新吾长翁,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大学士梁诗正之子.梁同书家学渊源.他自幼接触书法,12岁时即能书写擘窠大字.初学颜真卿.柳公 ...

  • 哲夫作品《 求“书”若渴十年整》(纸刊备选)

    点击上方蓝色字体"作家驿站"关注我们!          <作家驿站>欢迎您!        本平台为:        <乌苏里江.绿色风><知青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