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老行业之六十三】纳鞋底

现在好多人对纳鞋底这项手工活儿已是很陌生了,市面上卖的布鞋也大多是橡胶底、皮底的,纯手工制作的布鞋底已经不多见了。但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前,人们大多穿布鞋,纳鞋底这项活计广泛流传于民间,那专门为人家纳鞋底的行当,也或多或少存在。

那个年代,经济不发达,人们生活都不富裕,小孩子穿鞋又费鞋,舍不得经常买鞋穿,不少家庭都要自己动手手工做鞋子穿,也有嫌麻烦不会做的就请纳鞋底的师傅加工。

纳鞋底的工具有针、麻线、锥子、顶针、小钳子等。做鞋底时先要打袼褙,就是把破布糊在一块木板上,一层复盖一层,直至有一毫米厚时才可以,等完全干燥后揭下。再根据你的脚底形状,用大竹箬或硬纸板剪成的模型作为鞋底样,将它按在袼褙上画好并剪裁成型,用白布条缝上沿边儿,这就是鞋底初样。

然后开始纳鞋底,先将旧的布条、床单以及破旧夏衣剪成一片一片的碎布片。接着便是进行填制的过程,在鞋底初样上涂一层浆糊,铺一层裁剪好的布片,隔几层要铺上一成块的布片为加固。布层之间不得有褶皱,这样反复涂与铺直至鞋底厚度达到一定程度后,再在上下两面各铺上一层新布。最后将粘贴好的鞋底用石头和木板压制12个小时,并放置于通风干燥处晾干。

当粘贴好的鞋底干燥后,制作者开始缝制鞋底。她们左手捏着鞋底,右手中指戴个顶针,拿着锥子和穿好了麻线的针头进行缝制,先在鞋底上用锥子钻一个眼,再从钻眼里穿进针,从另一面拔出针和麻线后不住地拉,就听见“唰唰唰”麻线穿过鞋底的声音。每一针过后还必须将麻线在锥把上绕几圈用力勒紧,然后再缝下一针。记得那时,有些老妇人每缝一针后,都会拿针往额头上的头发里扒拉几下。因为这头发上有油脂,可以让针在缝时更润滑,这样缝制鞋底时就省些力。鞋底缝制好后,要将它放置干燥处晾两三天。

缝制鞋底时针法很有讲究,先在边上沿轮廓缝上两圈,中间则一行一行错落开针脚。因为鞋穿着,脚底对鞋的受力不一样,所以前脚掌和脚后跟部位针脚要缝得密些,足弓部位则稀一些也可,但整双鞋底针脚越细密鞋子的寿命越长。

纳鞋底是做布鞋的重要工序,鞋子结实与否首先要看鞋底做得好不好。纳鞋底这活儿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想要做好更难。鞋底儿要想纳得平平整整,服服帖帖,针脚均匀细密,没有多年的功底是做不好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条件好了,名目繁多的旅游鞋、健身鞋纷纷登场,琳琅满目,人们都购买现成的鞋穿且讲究名牌,现在很少有人还想穿传统的家做布鞋了,因此纳鞋底的行当也基本绝迹。

(0)

相关推荐

  • 【第三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母亲留下的布鞋/李兴柏

    前几日收拾旧物品,见到了一双60多年前的布棉鞋,是巧手母亲为爷爷做好,而未上脚的绣有云子卷的黑帮布棉鞋. 母亲留下的这双棉布鞋,鞋底厚度达12厘米,鞋底共有8层袼褙(32层布),总共有1736个针眼, ...

  • 上学记|鞋子的故事

    解晓东有一首歌曲<中国娃>是这样唱的:最爱喝的水呀永远是黄河水,给咱一身太阳色能把那雪融化:最爱吃的菜是那小葱拌豆腐,一青二白清清白白做人不掺假:最爱穿的鞋是妈妈纳的千层底,站得稳走得正踏 ...

  • 母亲做的老布鞋

    整理橱柜,看到了早年间曾经的老布鞋,久违的亲切油然而生.赶紧找一双鞋垫,把脚放进去,好舒服.于是,每天回到家,脱掉高跟鞋,赶紧换上老布鞋.让一天来足底的疲劳,在老布鞋里渐渐得到缓解. 仔细端详老布鞋, ...

  • 鞋的记忆

    鞋的记忆              文/郭文华 工作之前穿的鞋都是妈妈手工做的,妈妈做的鞋是天底下穿着最舒服的鞋. 我们穿坏的衣裤,妈妈洗干净放在箱子里,舍不得扔掉,空闲下来,或者下雨天,将破旧衣服剪 ...

  • 【盘点老行业之六十二】卖旧书

    在过去那个没有网络.也没有手机的慢节奏年代,人们唯一的精神食粮,就是那一本本散发着墨香的书.因此,设摊卖旧书的老行当应运而生,卖旧书是旧时民间的一种营生. 以前在城镇的街头巷尾,旧书摊的身影并不难觅, ...

  • 【盘点老行业之六十一】养蜂人

    养蜂人也称放蜂人,养蜂就是人工饲养蜜蜂而取其产品包括蜂蜜.蜂王浆.蜂胶.花粉.蜂蜡.蜂蛹等产品的事业. 养蜂业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000年的中石器时代,在西班牙的壁画中,就有女子攀藤采蜜的图.在公元前2 ...

  • 【盘点老行业之六十五】旧衣店

    旧衣店,也叫估衣铺.旧衣行,是过去卖旧衣服的店铺或寄售二手衣服的店铺.在旧社会,富裕的人家有穿剩下的或嫌过时了的衣服,都送到专门收售旧衣服的店铺,再由他们转手卖给那些生活困难买不起新衣服的人. 旧衣店 ...

  • 【盘点老行业之六十】黄包车

    黄包车,又称人力车,俗称黄包车,在过去交通不发达时,黄包车给人们的出行带来很大的方便. 上期我们介绍过手拉车夫,跟黄包车夫还是有所不同.手拉车夫是运货,黄包车夫是载人,两者虽然协同,但是相互独立. 原 ...

  • 【盘点老行业之六十六】打更

    打更是古代民间的一种夜间报时制度,由此产生了一种巡夜的职业更夫.打更人,又称更夫,是指每天夜里敲竹梆子或锣的人.打更人提醒人们现在是什么时间,还提醒人们防火.防盗. 古代因娱乐设施比较少,人们过着日出 ...

  • 【盘点老行业之六十七】锻磨匠

    锻磨匠又称凿磨匠,是从石匠中分出来的一类专业匠人.过去将粮食磨成粉,都是用石磨来磨的,石磨用久了沟平齿钝,就要锻凿一下石磨的沟槽,这种石匠称为"锻磨匠". 石磨分为上下两扇,分别用 ...

  • 【盘点老行业之六十八】内河船夫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乡镇没有公路不通汽车,人们外出办事或走亲访友无法乘车,除步行外就得乘船,在中国内陆各个地区的水乡,河湖遍布适宜于船舶的运输.因此,内河航运成为当时交通运输的主力,内河船夫成了一个行当 ...

  • 【盘点老行业之六十九】撑排

    世上命歹唔像涯, 二十一岁学撑排. 脱掉衣衫日头晒, 背驼哔叭像拖犁. 这是过去撑排时候唱的山歌,"撑排"是早已不时兴的一种苦累活. 上世纪五十年代前,山区没有一条像样的山道,住在 ...

  • 【盘点老行业之五十三】针匠

    针的使用历史非常悠久,最早的针是骨针,我国山推洞人的遗址中就出土过骨针.随后又产生了木针.竹针.象牙针和铜针,最终出现了金属针.在秦汉时代,古代人用金属针缝衣服.在古埃及的废墟中有人曾经发现过石针的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