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风吹麦浪 母亲正年轻

时下,正是夏粮收获的时间,对于北方的农民而言,经历了漫长的冬季和悠闲的春季之后,就是收获金黄麦穗的时间,也盼望着一年年的辛苦能有一个好收成。

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公告,今年会继续在河南、山东等六个小麦主产省实施小麦托市收购,以确保农户的种粮利益,截止目前已经有安徽、湖北、江苏三省启动了小麦托市收购。而随着托市的启动,各地的小麦价格也终于有所上涨。

据悉,目前中央储备粮邢台直属库公司小麦收购价格为1.165元/斤,河北故城直属库1.16元/斤;河北辛集储备库三等1.15元/斤;河北邢粮南和库单价1.165/斤;河南安阳安林粮库1.15元/市斤。

不管怎样,小麦价格比去年同期还是略有上涨的。

其实,种地是不赚钱的,这一点凡是种过地的人都知道。一年下来,一家四五亩地顶多也就落下个两三千块钱——这是一个连自己都养活不了的收入,所以,前段时间有委员提倡农民职业化,理想是好的,但现实却怕是目前难以实现。

不过,即便如此,现下的农村的麦田里,还是一片金黄——老去的一代还固守着自己的耕地,中年人则在老人们的监督下、现实生活的挤压下,也不敢轻易丢弃自己的良田——只是,记忆中的那股种田的心劲再也找不回了。

记得小时候,每年最重大的时间有三个:春节、麦收、秋收。特别是麦收时间,学校还会放假回家帮忙。

那时候,人们收完麦子讨论的话题一般都是“谁谁家打了多少斤粮”,而现在,麦收也忙,但大家关心的都是“收完麦后去哪里打工”。

在自媒体@北方农村事上,有一个关于农业税的照片,还有当时的村提留收据。

现在人讲究的都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即便是打白条,也是电商那种借钱给你的形式,很难想象在那个缺衣少食的年代里,农民卖了粮却拿不到钱的状态。

但当时就是这么一种状况:卖了粮不但收不到卖粮钱,有时候甚至还要给村里再补交一些钱。

每日粮油小的时候,听到的最多的就是“交公粮”、“村提留”一类的词,后来了解,规范的叫法是“三提五统”,解释起来比较复杂,简单点就是农民要养着基层政务系统,还要支援一下全国的工业建设。

因为我们缺乏西方国家那些殖民历史,没有原始资本的积累,很多东西都要自己一步一步的去做,在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随着货币作用的加强,发现到处都缺钱。

当时,县财政有一句话,叫”八月十五见光明”,意思是到秋收了,县里才有点钱,平时得到处借钱用,县以下基层,陷入开支困境

没办法,当时工业、商业都是初步发展,根本没啥税收可言,只能从农业税入手,农户卖粮先给记着,回头有了再给补上——但实际情况是,卖粮的时候,其实这些农业税已经就被支配完了,因此,从“三提五统”算下来,粮食款是没了,但钱还是不够花,于是各种税费、乱摊派也在农村泛滥起来。

那些年,没人清楚在“三提五统”之外,作为种地的农民还额外缴纳了多少不合规的费用。

另外,据来自官方媒体报道,新中国建立初期,农业税占当时财政收入的41%,到了2004年时,农业税在整个财政收入中还不到1%。

因此,新中国工业化、市场化的过程,其实就是一部农业补贴工业的农业税费史。也可以想象,当2006年1月1日起全面取消农业税(包括除烤烟外的其他特产税)及三提五统等是一项多么有历史意义的举措。

原财政部长金人庆在2005年底答记者问时说,2006年全面实施这项改革后,”与农村税费改革前的1999年相比,农民每年减负总额将超过1000亿元,人均减负120元左右“。

这也是时至今日,尽管收粮打白条的现象已经非常非常少见,但在历年国家公布的粮食收购管理措施中,“严禁打白条”都会被提及,这是因为了解那段历史。

在当今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已经越来越低——尽管它是关系着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但对于年轻一代的吸引力是越来越弱,而那些曾经缴纳过公粮的老一辈农户,年华已逝,有些老去,有些在领着每月百十元的养老金……

有时候我们不禁思考,在我们高度崇尚创下、追求科技的今天,或者再过几年之后,是否还有人会记得曾经有那么一批人——

他们不懂技术、没有创造力,只会年复一年的重复着耕地、收割的工作,永远一身的泥水、浓重的汗味,辛勤的活着,而后默默无闻地老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