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之匾额
匾额是古建筑的必然组成部分,相当于古建筑的眼睛。匾额中的"匾"字古也作"扁"字,《说文解字》对"扁"作了如下解释:"扁,署也,从户册。户册者,署门户之文也。"而"额"字,《说文解字》作"额"字。
即是悬于门屏上的牌匾。也就是说,用以表达经义、感情之类的属于匾,而表达建筑物名称和性质之类的则属于额。因此合起来可以这样理解匾额的含义:悬挂于门屏上作装饰之用,反映建筑物名称和性质,表达人们义理、情感之类的文学艺术形式即为匾额。
横着的叫匾额或牌匾,竖着的叫对联,或抱柱"瓦联"匾额一般挂在门上方、屋檐下。
当建筑四面都有门时,四面都可以挂匾,但正面的门上是必须要有匾的,如皇家园林、殿宇以及一些名人府宅莫不如此。许多匾额的四周边框上,雕饰各种龙凤、花卉、图案花纹。
有的镶嵌珠玉,极尽华丽之能事。民国二十二年《河南通志·睢县采访稿》:"乱平后,因地址西与书院(袁可立府第)毗连,故遂假书院为治所,而门楼匾额照旧悬焉
历史介绍匾额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民俗文化精品。几千年来,它把中国古老
文化流传中的辞赋诗文、书法篆刻、建筑艺术融为一体,集字、印、雕、色的大成,以其凝练的诗文、精湛的书法、深远的寓意、指点江山,评述人物,成为中华文化园地中的一朵奇葩。传承发展
作为民族文化的一种标志,匾额过去在城市和乡村都非常普遍地被使用,由于历史的变迁以及其它因素,如今在城市已经很难看到有文物价值的老匾额了。
匾额按其性质来说,比较常见的大致可以分为五类:一类是堂号匾,像纪晓岚的阅薇草堂等;
一类牌坊匾,这一类是通常是作为表彰的,如表彰富人守规范,表彰乡里老师等;
一类是祝寿喜庆的,这类匾额数量非常大;
一类是在商业发达地区的字号匾,如北京的荣宝斋、同仁堂等;
再一类是文人的题字匾额,带有文学色彩的或是座右铭式的匾。目前,比较受人欢迎的是文人题字匾、字号匾和座右铭式的匾。历史上的匾额属于首当其冲被损毁的文物,因为它是明挂的,所以目前在城市里很少看到老匾额。
匾额材料匾额就其建筑材料来说,大致可分为石刻匾额和木刻匾额及灰制匾额等。自有匾额以来,它就与我国人民的文化生活密不可分,与建筑、民俗、文学、艺术、书法相结合,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写景状物,言表抒情,寓意深邃,具有极大的文学艺术感染力。
悬于宅门则端庄文雅,挂在厅堂则蓬荜生辉,装点名胜则古色古香,描绘江山则江山增色。虽片辞数语着墨不多,望之却巍然大观,令人肃然起敬。
石制匾额
木制匾额历史意义纵观的各种匾额,无论是屋舍的装饰,还是景观的装点,无不表达了劳动人民向往、追求美好生活的意愿。
如民居屋舍匾额的内容大都为:芝兰入室、忠厚传家、安乐、桂馥等;反映自然景观的则如:山清水秀、碧水萦绕等。
所有这些表示吉祥、安宁、祥和的字眼,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福瑞喜庆、诸事顺利的词句,充分表达了我国人民的吉祥愿望、幸福追求、美好观念和欣赏趣味。
其次,我国的各种匾额,特别是祠堂府第、民居屋舍的匾额,虽然大多反映了传统的伦理观念和道德观念,但其中也有不少是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
如"世德流馨"、"世德流芳"、"五马流芳"等,标榜了本家族先人的品习,继承前辈人的优秀品德、聪明才智、光荣传统,让家族美名世代相留,因而具有一定的教育和启迪作用。
另外,各种匾额文字多拜求名人或文人为之泼墨书写,这类老匾额如今在市场上已很难寻觅,这些匾额集字、印、雕、色于一体,大都辞藻华美、书法精湛、言简意赅、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民俗民风等,起到了补史正史的意义。"以匾研史,可以佐旺;以匾研涛,可得涛眼;以匾学书,可得笔髓"。
匾额因其所具有的历史价值、学术价值、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而成为今天我们研究民族文化发展的实物例证。如果把这些匾额拓片结集,无疑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书法精品,对于书法爱好者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欣赏价值,而且对于研究地方史者来说,也是一份十分珍贵的研究资料。
令当初那些文人骚客想不到的是,他们有感而发,在不经意间留下的翰墨,竟会成为后人研究历史、观赏书法的文物而倍受宠爱。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无论是为歌功颂德,还是为标志记号;无沦是为装点们门面,还是为点缀江山,匾额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也将成为历史,匾额收藏便成为必需和必然。
产生及特点匾额,又称门额。它的产生,相传缘于中原河洛文化的发展,是华夏文明的一种体现。在古代就有以"匾"来识别万物,以"匾"来区分贵贱尊卑,以"匾"来褒扬良善的习俗
匾额分类多样,闽台宅居匾额的功用则旨在崇功祖德、笃行励志。
样式有石刻匾额和木刻匾额及灰制匾额等,一般以长方形为常见,尺寸规格视门面大小而定,醒目端庄,所书墨宝多拜求名家文人题写。匾额特点:意境文采讲究,书法篆刻精湛、内容言简意赅。
匾史文献记载:"匾额的制作流程是民间综合性技艺的展示,它历经长期的积累与演变,形成了融词赋诗文、书法雕刻、绘画篆印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身的特点,是中国文辞之美与工艺之美的集大成者。
一块优秀的匾额不仅可以令人欣赏到凝练而传神的题词,而且完美地再现了书法家俊逸的书法,同时还雕琢出细致精美图案系列,是语言艺术、书法艺术、绘画雕刻艺术的三度审美,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和历史价值。"
各地特色闽台两地的传统建筑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一个分支,秉承了河洛地区的文化渊源。闽台的匾额文化,同样继承和发扬了中原河洛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内涵。据《开漳圣王陈元光略传》记载:唐总章二年(669),唐高宗派戍卫翊府左郎将归德将军陈政率子陈元光及府兵58姓3600多人入闽,平定闽粤边陲骚乱。
中原将士及其家眷自此扎根在闽南漳州地区安居乐业,世代繁衍,成为漳州各姓氏的开基先祖,他们带来中原的文化和农耕技术,使这处于闽粤间的千古蛮荒之地走向长治久安和初步的繁荣发展,并与中原地区形成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上的统一,成为"扼闽粤之吭,开千百世衣冠文物"(《漳州府志》)的八闽名邦之一。
陈元光逝世后,唐开元四年(716 年)被朝廷晋封"颍川侯",谥昭烈。宋代时,又封为"广济王、灵著王和成惠王" 。其后裔成为闽南和潮汕地区主要人口成分,并源源不断地向台、港、海南岛和南洋诸地迁徙,造就了"漳江思源怀固始,唐人访祖到闽南"的寻根文化现象。
漳州与台湾人民为感其恩德,建庙立祠塑像以祀,尊奉他为"开漳圣王",成为闽台闽南籍人民所奉的地方守护神。树不离根,水不离源,人不忘祖。为崇宗报德、慎宗追远,闽台两地民间尤为重视修建祠堂、续修族谱且十分讲究郡望,以此来标榜自己的姓氏、族望和根源。
堂号匾额充分反映了闽台漳州人对河洛血脉衍派的追思、对开漳始祖的怀念、对河洛文化的弘扬,同时也是河洛文化对闽台传统建筑文化的渗透。中原与闽台同宗同祖,血缘相连,尊崇先祖,讲究郡望,重教尚礼,闽台漳州人无时不心系中原,念念不忘"根在河洛"。台湾史籍对台湾居民概述为"台湾之人,中国之人也,而又闽粤之族也。"
在台湾,一座座富丽堂皇的祠堂、一块块金光闪闪的郡望堂号匾额,不仅仅是河洛文化在台湾的衍播,移台开基先人对根的思念,更是先民们相濡以沫的结晶。沧海桑田,岁序更替。
如今这些都已化作缕缕溯祖追源、寻根释祖之枕和对祖地故土的挚爱之情。匾额已成为台湾同胞认同历史,认同文化,认同民族,认同祖国的见证和活教材,更是一份珍贵的华夏文化遗产。
闽台民居匾额闽台民居匾额是闽台文化的一种标志,其内容除表明姓氏外,大都是表达了福瑞喜庆、吉祥安康、追求幸福、向往美好的憧憬和意愿,如"荷风竹露"、"松月风泉"、"宁静致远"、"安乐桂馥"、"惟书为宝"等,寄寓信念,激励明志,陶冶情操。其表达手法含蓄,用语恰当,意味深长。
闽台匾额文化"以匾研史,可以佐旺;以匾研涛,可得涛眼;以匾学书,可得笔髓。"闽台匾额又因其所具有的历史价值、学术价值、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而成为今天我们研究"河洛文化"、研究"闽台同根文化"提供了实物例证。
倘若把所见匾额拓片结集,就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书法、篆刻精品,对于书法艺术爱好者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欣赏价值,正如清代戏曲理论家李渔评匾文化所说"眼前景,手中物,千古无人计及。" 徜徉街坊,漫步邻里,犹如走进书法艺术殿堂,令人神情怡然,美不胜收。
匾额,巧夺天工,充满生活智慧,在民众的生活中广泛流传,因而成为闽台漳州人一种永恒的习尚。御赐匾额精品2010年12月-保利拍卖会"大漆填金乾隆御题诗匾额"112万成交
乾隆御笔 「观妙」匾额2013年5月-香港佳士得拍卖会"乾隆御笔 「观妙」匾额"159万成交折叠编辑本段作品赏析
1、武魁此方匾额为同治六年十一月---所题写的"武魁"匾。题匾人:刘鹤年,字子和,奉天义州人。道光二十五年进士官职:翰林院编修御史,给事中。同治元年,授常镇通海道,署河南按察使,调直隶,授布政使,河南巡抚。十年授闽浙总督。经历:主持围剿捻军,督修复黄河堤坝。编练"毅军","镇嵩军"。受匾人:武举人曹百川匾文浅注:科举考试武举人的代表。2、慈竹长春
此匾书写于:光绪十六年(1890),至今保留完整。题匾人:进士---唐景崧(1841-1903),清末广西灌阳人,字维卿,号南注生。同治进士。1882年(光绪八年)以史部主事上书清廷,自请赴越联络刘永福抗法。1884年受张之洞明募勇四营、号景字军。次年初,率部会同黑旗同与法军作战。1891年任台湾布政使。1894年署台湾巡抚,次年《马关条约》签定,激起台湾人民反抗。台湾士绅成立"台湾民主国",被推为总统。与刘永福、丘逢甲等抗日护国。终因清廷无能,日军占领基隆、回厦门。著有《清缨日记》慈竹长春,为祝寿常用语。3、德耀青黎
此匾书写于: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至今保留完整。题匾人:王杰(1725-1805)字伟人,号惺园。陕西韩城人,乾隆二十六年状元。官职:翰林院修撰,内阁学士,史部侍郎,左都御史,东阁大学士,太子太保。政绩:在朝数十年,遇事刚正果干,与权臣和珅对抗,嘉庆亲政时为首辅,历事两朝,以忠直得宠,其屡上疏言朝政得失,实为乾嘉两朝栋梁之臣。屡上疏言朝政得失,建议免除兵祸地区钱粮,实行募兵制度,整顿吏治,清理驿站,皆得施行,嘉庆帝赐给他一把乾隆御用过的手杖和御制诗两首,以表尊敬和器重,诗中有"道直一身立庙朝,清风两袖返韩城。"人品:刚直不阿,清正廉洁,体用兼优。著作:《葆淳阁集》受匾人:岁贡生刘登元匾文浅注:清黎:有学问的人。德耀青黎:博学人中的品行优秀者。4、成均硕彦
此匾书写于:嘉庆十四年(1809年),至今保留完整。题匾人:彭浚,字映旌,号宝臣,湖南衡山人,嘉庆十年(1805)乙丑科状元。官职:初受翰林院修撰,掌管国史,历任左右春坊赞善,道光三年由太侍寺少卿受奉天府丞兼学政,道光四年优免,七年回京复原职,11年调任顺天府丞,后任会试,顺天乡试,福建乡试同考官,主考官。有"天子门生,门生天子"之誉。政绩:河南祝庆蕃兄弟三人同登第也是出自他手。人品:勇于改革,重学督才,济人利物,鹏浚为官一生,多次典试,选拔人才,嘉庆年间协理会试,"前后五鼎甲皆出其门"受匾人:太学生曾思祖匾文浅注:成均:国子监代称。彦:有学问的人。成均硕彦:意为学校中的姣姣者
5、画荻希风此匾书写于:咸丰庚申年(1860年),至今保留完整。题匾人:刘绎(1797-1878),字瞻岩,号岳云居士,江西永丰县人,清代文学家,道光15年(1835)乙未科状元,时年38岁,也是清代江西最后一位状元。最高官职:授翰林院编修,十七年丁首入直南书房,旋命视学山东。中年去官,先后主鹭洲,青原书院达数十年。经历:道光17年,刘绎出任山东学政时,镌刻了"劝课条规",其之所以著述《崇正黜邪论》、《劝课条规》一卷,为的是促进学业,鼓舞良善。人品:性孝廉洁,儒雅多才。著作:《存吾春斋诗文集》二十五卷、《崇正黜邪论》、《江西通志》、《永丰县志》行世。受匾人:蒋老孺人匾文浅注:画荻希风:宋代欧阳修,其母以芦梗教其学书的典故,赞喻一位母亲贤德,令人敬佩。
6、五世同堂此匾书写于:咸丰庚申年(1860年),至今保留完整。题匾人:洪钧(1839-1893年),字陶士,号文卿,江苏吴县人,清同治七年(1868年)以一甲一名进士。最高官职:任修撰,曾出督湖北学政,江西视学,并到陕西,山东主持"乡试"。光绪七年(1881年)升为内阁学士。任间出使俄、德、奥、荷四国大臣,是我国唯一担任过"大使"的状元。著作:洪钧对元史的研究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在他出使俄、德、奥、荷的时间,经多方探寻,了解重要线索。为元史研究清除了障碍,开拓一条宽广的新路,他所著的《元史译文证补》堪称为治元史者一部重要的参考书。另洪钧还参篡有《穆宗实录》等著作。经历:光绪9年,洪钧升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山东黄河决口,有人奏请开河分泄,洪钧主张再筑大堤,并力荐时因犯法而被免官的潘骏文治理黄河,唯才是举,后潘骏文堵住了河口,治服水灾。受匾人:萧母马太君匾文浅注:五世同堂:喻家族人丁兴旺,和睦。7、孝廉方正此匾书写于:同治四年(1865年),至今保留完整。
题匾人:张之万(1811-1897),字子青,子清,号銮坡,河北南皮人,道光27年(1847)状元,时年36岁。官职:初授修撰,光绪11年由刑部尚书授协办大学士,光绪15年授体仁阁大学士,后改东阁学士,军机大臣。甲午战争爆发后,张之万倾向主和,被迫退出军机处。政务:参与镇压捻军起义,太平天国运动,整理河南财政。著作:工书法,善画山水,著有《张文达公遗集》,《治年宝鉴》,《道光己酉科明经通谱》。人品:此人官至极品,办事干练,举重若轻,但喜迎合,故对其人品各有毁誉。其堂弟:张之洞、晚清重臣,探花。受匾人:谢兰皋匾文浅注:孝廉方正:科举中,举人也称之为孝廉,意为品德、学问优秀。8、燕翼诒谋
此匾书写于: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至今保留完整。题匾人:朱珪(1731-1806),字石君,号南崖,晚号盘陀老人,北京大兴人,乾隆十三年进士。官职:初授编修,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体仁阁大学士,福建、江西学政,会试、乡试同考、副主考等职。专长:善书法,尤善隶书人品:大体儒雅,持躬正直,砥节清廉。著作:《知足斋集》其他:其兄朱筠(1729-1781),乾隆19年进士,官至侍读学士。藏书家,工金石。著作《十三经文字同异》等。受匾人:何之绵之元配孺人匾文浅注:为子孙谋虑,造福。
9、德隆朝此匾书写于: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至今保留完整。题匾人:董诰(1740-1818),字雅伦,号蔗林,浙江富阳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中顺天乡试举人,成进士,殿试各列一甲第三,乾隆帝以其系大臣……官职:翰林院庶吉士,充国史三通馆协修,武英殿篡修,历任礼、工、户、刑各部侍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