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道庙(十五):黄河新拐弯,条山旧城防

接上文。

38

黄河水被人作为利器以水当兵,这不是第一次。

两千多年前,东周末年的公元前225年,秦军攻魏,围魏都大梁,久攻不下,秦将王贲掘开黄河南岸,水淹大梁城,一夜之间举世繁华的魏国都城大梁被淹没于泥沙洪水之下,魏国方亡。

一千三百多年后的公元1128年,金军攻宋,围攻原大梁旧地上建立起的宋朝都城开封府,这次,开封守将杜充为了抵御金兵,在开封外围掘开黄河南岸,希望水淹七军阻敌南下,最终以淹死百姓数十万众的代价延缓了一时战况。自此以后,中国的汉字成语里面多了一个描写黄河的词:夺淮入海

又五百年后,明朝末年的公元1642年,李自成攻明,三打开封而不克,于是又一次掘开黄河,水灌开封城,开封城再一次被深埋地下数米之深。

再三百年后的1938年,在中日战争中,中国国民革命军的最高领导者效法先辈,放水御敌,黄河水再一次破堤而出奔袭千里夺淮入海。

时间上绵延两千多年的数次人为决堤,空间上的距离不超过二百余里,每次黄河放水,都会让黄河从中原出发瞬间变成可怕的魔鬼肆虐人寰。

黄水本无情,然而为兵所用时,却既可以做剑取攻势,也可以做盾取守势。取攻势时,如秦军攻大梁、闯王攻开封,每一次都是开封城遭遇灭城之灾;取守势时,如北宋御金兵、民国御日军,每次都是将黄河改道变成护城河,受灾的则是黄河夺淮入海一路上的万千黎民。

深恐日军沿着蒙古人的进军路线灭亡南宋的蒋介石,显然效法了八百年前南宋人的防卫方式。

然而,八百年前的黄河改道没有最终保护南宋王朝,八百年后的黄河改道同样没有最终保护中原大地。

黄河决口四个月后,受黄水所阻的日军绕道江西,攻陷武汉。

不过,由于黄河改道,在原本无险可守的中原大地上突然冒出了一道天险,黄河在花园口自北向东地把郑州城包围了起来,就像黄河在潼关自西向南地把中条山包围起来一样,郑州立即变成了一个易守难攻的地方。

中日两军在这里隔河而驻,穿越豫东平原的新黄河成为了新的军事分界线,中国守军“不让日军过黄河”的口号再一次有了意义。

所以,即使日本人绕道占有了武汉,但仍然没有打通平汉线,直到这场战争的末期,才最终占据郑州、打通平汉线、打通南北大通道,但时过境迁,其战略意义已大不如前。

与黄河改道让日本人没有打通平汉线一样,决堤的黄河水同时也冲垮了陇海线,使日本人沿陇海线西进的战略不能得以实施。

中国人就这样,用近乎自杀式的让对手瞠目结舌的可怕代价,保住了平汉线与陇海线的交汇点,保住了半段平汉线和半段陇海线,同时也保住了中原的心脏数年不失,为整个中国战局换来了近六年的战略空间。

自这场战争开始以来,中国人在长江上自沉战船,在黄河上自决堤岸,在刚修好没几年的铁路上自毁铁轨,在好不容易耗巨资修建的黄河大桥上自炸桥墩,这些种种看起来匪夷所思的自我毁灭行为,都只为了在这场战争的初期做到这几个字:有效的防御。

无论这样的防御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是破坏性的还是建设性的,只要是能起到一定效果的,能拖延一阵时日的,就被看做是成功的。

39

当中国人在郑州靠黄河改道来抵御从东面攻来的日军同时,在郑州上游至陕西段,则依赖中条山防线来抵抗从北面攻来的日军。

黄河改道使郑州未失,客观上使中条山防线更具意义,因为若郑州一失,中条山防线便没有了任何战略价值,日本人坐镇中原,无需渡河就可以西进西北;同时,若郑州一失,黄河南岸再无守军,中条山阵地暴露于敌军的三面包围之中,日军三面夹击,中条山阵地防无可防,必丢无疑。

所以,中条山黄河防线与郑州黄河防线,此两处无论哪个防线失守,另外一个防线都失去了防守的必要,此两处防线,是中原与西北的两个门户,一旦一处洞开,日本人皆可登堂入室。

所以,1938年春夏之际,当日本人逼近黄河中游岸边的时候,蒋介石在黄河中游防线上做了这两件重要事情:在郑州炸开黄河南岸让黄河改道,重新筑造一道新的黄河下游防线;调重兵集结中条山,在黄河中游拐弯处筑造一道牢固的中条山防线。

黄河的“几”字尾巴,变成了梯形尾巴,蒋介石要靠这个梯形尾巴,守住中原,守住西北,守住大后方。

于是,穷乡僻壤鲜有人知静默了数千年的中条山,一下子成了抗日前线,成了全国人民瞩目的焦点。

40

在黄河决堤的三个月前,日本人就已经来到了中条山下。

其实,沿同蒲线进军的日军已经是从京津出发的三路日军里进军最缓慢的一支了,当津浦线和平汉线上的日军折腾了大半个中国的时候,沿同蒲线进军的日军曾经深陷山西的群山之中难以自拔,只有在多次增援的情况下才得以向前推进。

然而,对于世代居住在中条山的人来说,日本人来的还是太快了,就像从天而降一样地来到了中条山下,一下子打破了他们平静的家园。

华北战场上的日本人在中国土地上过了第一个年以后,就迫不及待地三线齐发,要彻底全面地攻破黄河防线。从1938年2月开始,津浦线上开始南北夹击徐州;平汉线上一路攻向郑州对岸的新乡,准备与夹击完徐州的日军来夹击郑州,另一路则穿过太行隘口进入山西,配合先前进入山西的部队沿同蒲铁路向晋南进军。

2月16日,介休沦陷;

2月28日,临汾沦陷;

3月5日,运城沦陷;

3月6日,永济沦陷;

3月8日,日本人兵临同蒲铁路的终点:风陵渡。

历经了整整七个月的时间,右路兵马同蒲线上的日军终于走完了同蒲线,来到了中条山北麓,来到了山西西南角的黄河岸边。

此时,山西境内的中国军队,部分向西退入吕梁山,部分向东退入太行山,更多的部队,向南退守中条山。

日本人来到这里有两个目的,一个目的是向西渡黄河进潼关占西安,回到他们传说中的老家;一个目的是向南渡黄河进中原过洛阳占郑州,与南线部队会师武汉。

但是在此之前,他们要完成在山西的最后一件事情,也是在华北的最后一件事情,就是要清除掉中条山区域的中国守军,如果不清除这些守军,贸然西渡或南渡都会形成孤军深入被断后路的局面。

所以他们要稍作停留,清理一下这片盲肠。

然而让日本人没想到的是,这一停留,最后竟生生地贻误了战机,一误就是三年多。这次贻误,让日本人从战略进攻阶段拖到了战略相持阶段,让中国人从战略防御阶段拖到了战略相持阶段。

让日本人贻误战机的,是并不巍峨的中条山,和它身后的滚滚黄河水。

以及,二十万中国国民革命军。

(未完待续)


前文链接:

《檀道庙 (一):坎坎伐檀》

《檀道庙 (二):虞芮让畔》

《檀道庙 (三):夷齐让国》

《檀道庙 (四):地之大名》

《檀道庙 (五):小庙大会》

《檀道庙 (六):千年古柏》

《檀道庙 (七):命中一劫》

《檀道庙 (八):那时为校》

《檀道庙 (九):开荒看戏》

《檀道庙 (十):出将入相》

《檀道庙 (11):表里河山》

《檀道庙 (12):条山防线》

《檀道庙 (13):亡华之战》

《檀道庙 (14):以水当兵》

系列连载:

猛回头已百年身(1)

猛回头已百年身(2)

猛回头已百年身(3)

猛回头已百年身(4)

猛回头已百年身(5)

猛回头已百年身(6)

猛回头已百年身(7)

猛回头已百年身(8)

-----ph手记,欢迎批评-----

(0)

相关推荐

  • 河南哪个城市的地理位置最好?

    地理位置对一个城市甚至国家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就如新加坡,它之所以如此发达,就因为其位置恰能扼守马六甲海峡.西安.南京.北京这些著名的古都也不例外,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我们今天来看一下,河南省哪个城 ...

  • 【行参菩提】史光荣丨铁血雄关

    横亘在西岳华山和晋东南太行之间的中条山,东西绵延三百余里,濒临黄河,是古都洛阳和潼关西安的天然屏障,曾是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摇蓝,孕育了黄河文明,是一座挺拔的山,血性的山. 横岭关作为中条山上一个重要的 ...

  • 檀道庙(五):地方庙会,却“真大观也”

    16 关于二娘娘三娘娘的身份,当地还流传着几种不同的说法,但是无论哪种说法,都没有强有力的证据证明其唯一正确性,在不同的人群里,口口流传着不同的传说. 不过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娘娘们的具体身份似乎并不重 ...

  • 檀道庙(十九):大道断处,是黄河。

    接上文. 49 据<三国志>中记载,曹操在初定河北地区后,想要给河东郡找一个能像西汉萧何那样"定关中".像东汉寇恂那样"平河内"的将帅之才,来看管住 ...

  • 檀道庙(一):黄河拐弯处,坎坎伐檀声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河水清且涟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 河水清且直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 不狩 ...

  • 檀道庙(十八):风陵渡口再相遇,谁能灭烟尘?

    接上文. 47 陕军趁虚占了永济蒲州至风陵渡一带数十天后,日军东线战事完结,集兵力于西线,运城驻军开始频频西进. 1938年8月8日,距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整整一年又一个月后,曾经在卢沟桥事变 ...

  • 檀道庙(十六):二十万军士御前线,背水结阵立条山

    接上文. 41 二十万中国国民革命军,驻扎在东西绵延300里南北纵深40里的狭长如带的中条山里,当时的华北地区抗日最前线. 若把中条山比作城墙,二十万中国国民革命军则是守候城墙的卫士,城墙外,数万攻城 ...

  • 檀道庙(十四):长河摆尾如猛虎出笼,以水御敌却自毁苍生无数

    接上文. 36 相比而言,郑州是个小地方. 一千多年来,郑州东有开封.西有洛阳两个国际化大都市,在这两个国际化大都市的夹缝之中,郑州小城一直籍籍无名不足道哉. 然而1938年的郑州城,其战略意义却相当 ...

  • 檀道庙(十二):古有不教胡马度阴山,今有不教日军过条山

    接上文. 33 北有娘子关,南有中条山. 横亘于山西最南端的中条山,西起黄河东岸,东接太行山脉,山势从西向东一路上升,绵延三百余里,成为山西南大门的天然屏障. 中条山后,是滚滚黄河水. 若把山西比喻成 ...

  • 檀道庙(十):出将入相,天上人间

    接上文 28 戏曲在当地有浓厚的群众基础和悠久的传统历史,我们村的古老的戏台子可以为此作证,我外婆村的古老的戏台子可以为此作证. 虽然都只是总人口不过三五百人的小村庄,但在当地,基本上是村村有戏台.逢 ...

  • 檀道庙(二):虞芮让畔,让出十里闲原

    5 三千年后,檀道村至今犹存. 只不过由于历史太过久远,记忆太过模糊,不知何年何月,这个名字被传成了坛道村. 被传成坛道村的时候,这里一定早已没有了檀木. 人们往往由于走的太远,而记不清来时的路.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