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文三 | 梨花风起正清明
梨花风起正清明
每年一到清明的时候,我就会情不自禁地念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诗句。这是经典了又经典的句子了。
清明是一个祭奠亲人时节。我爷爷奶奶去世的早,他们在我出生之前就离开了人世,他们也没有留下任何可供凭吊文字或照片,我连爷爷奶奶的模样都没法回忆。他们的坟头因农业学大寨被逐渐地蚕食,后来只留下一堆小小的坟土,偶尔父亲或本家人经过那里的时候,才提来这是我爷爷奶奶的坟墓。再加上我母亲在我们小时候就信奉了基督教,我们就很少去祭奠他们。但每逢过年的时候,只有我大伯和三伯一家会去祭奠我爷爷和奶奶。所以我小时候,清明节,祭奠的事,于我基本上扯不上关系。我做得最多的事是放风筝。
那时的风筝都是自己动手做的。我找来几根毛竹爿,用钩刀把它剖开,削成细条,再刮得细滑。根据自己想要做的风筝大小,把竹条截成三段,用母亲做针线用的细线扎成一个“干”字形。扎的时候,上一横要稍短些,这样风筝才能飞得高和陡。如果两根横枝一样长,不仅样子难看,而且还飞不高。然后在“干”的四周扎上细线,再用纸报纸糊起来。在下横干上左右适当位置各扎一个线结,上横干的中间扎线结,构成一个三角形,我们把它称为奏线。再用报纸截成约五厘米宽的长纸条,一条一条地用米粒糊起来,共两条,每条约三米长,做成了风筝的尾巴,尾巴不能太轻也不能太重。放风筝的时候,还要做一个风筝的纸鸳架,线绕在上面。
放风筝靠的是风,清明前后,乍暖还寒的天气已经过去了,迎面扑来的风都是暖和的,风不紧不慢,一抖开风筝,拉着线,小跑一段路,风筝就随风就徐徐地升上了天空。
农村里,过了惊蛰,春风慢慢地强劲起来。经春风春雨一吹一洒,路旁、田埂、草坪上,荠菜,蕨菜,马兰头,许多草的芽叶都急呼呼地从地底下往上蹿,芽白,嫩黄,粉绿,一种我们东阳人叫绵母草长得特别的旺盛,此草上绿下白,白色的细如绵毛。据中医书里记载,它有止咳平喘,驱寒袪湿的作用。人们把它摘来,洗净沥干,捣为细浆,和上糯米粉,翠绿如玉,做成各式各样的清明果。蒸熟之后,光滑软糯,咬一口,清香里裹着肥润。清明果的形式也多种多样,有的做成羊、鸡、猪等动物形状,有的包成包子或饺子形状,有的做成长条或月饼形状。馅也是各种各样的,咸的有咸菜、香菇、豆腐干、新鲜瘦肉、咸肥肉;甜的又分出豆沙和芝麻,豆沙是自家种的红赤豆,煮熟后捣烂,芝麻是炒香后碾成粉,再拌入白糖。我小时候最喜动物形状的清明果。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诗句形容的是雪,但清明的时候,开得正旺的是梨花,洁白的梨花像雪。如果到了梨园,一片洁白如雪,正好与清明扫墓相配,也许是上天在清明时候特意献给逝者的祭祀白花。在我国的二十四个节气里,唯独清明兼有节日的意义,足见大自然和人的双重情感意义。以前在东阳本地很少见到杏树,改革开放以后,种植杏树的人渐渐地多了起来。每当杏树开花的时候,洁白如雪。风吹杏花落,纷纷扬扬。江南的清明是多雨多花的时节,杏花经雨一打,花带雨露,娇滴媚人。
清明时节,除了扫墓外,还有一重意义,便是踏青郊游。《帝京景物略》引诗云:“彼美都人士,出郭清明游,高梁桥西畔,柳软莎亦柔。”清明除了梨花杏花之外,柳树也出场了,且成为出演清明的重要角色。风吹柳摆,景色迷人。在历史上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有折枝戴柳的民俗。如今,清明戴柳的民俗已经没有了。但踏青郊游的习惯却沿续了下来。每每天晴朗日,田间山野里,到处都有踏青的人,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
我小时候,常常折来柳条,做成柳条帽子,戴在头上,像个解放军的样子,卧倒地田坎高处了望远方。我还会用柳叶卷起来,用嘴唇吸着学鸟叫。也会做折来柳条,把柳条捏在手指上转了转,使外皮和内条脱开来,然后把里面的内条抽出来,外面的柳皮成了一根空管子。剪下一段空管子来咬成哨子,嘀嘀嗒嗒的哨子声,在街头巷尾成天嘹亮地响着。
祭奠扫墓,风筝梨花,踏青柳哨,构成了清明特有景致,让人怀念。
2018年4月5日
欢迎在文末点赞或在写留言处写留言交流,欢迎转发 】
欢迎关注“流水船歌” ,欢迎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