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讲解(三) 缠丝劲练习方法

讲解内容:缠丝

说明:缠丝是陈氏太极拳的精华,它有顺缠、逆缠、大缠、小缠、里缠、外缠、左缠、右缠、上缠、下缠之分,但最基本的一对缠丝就是顺缠和逆缠。

一.定义手的顺逆缠丝

1.以右手为例,以右手前臂为轴,右手小指领劲,向手心方向旋转,如表盘顺时针方向,为顺缠丝。右手大指领劲,向手心方向旋转,如表盘逆时针方向,为逆缠丝。相反,左手按表盘顺时针方向旋转为逆缠丝,左手按表盘逆时针方向旋转为顺缠丝。

要点:手的顺缠丝,以缠到前臂尺骨、桡骨平行状为界。手的逆缠丝以缠到前臂尺骨、桡骨交叉,不挑肩架肘为界。

2.左逆右顺缠:左手逆缠丝,右手顺缠丝。

3.左顺右逆缠:左手顺缠丝,右手逆缠丝。

4.双逆缠:左右手同时逆缠丝。

5.双顺缠:左右手同时顺缠丝。

二.释义“缠丝劲”:

古人编绳两股谓之“缠”,三股谓之“绵”,丝者,轻、柔、弹性物也。故“缠丝”一词寓意:阴阳两股势力互为其根,阴不离阳,阳不离阴,不与外力抵抗,一路缠绵,虚实共进。劲者,合力也。是力的一种升华,是力的和谐体现。“缠丝劲”是一种复合劲。手臂有缠丝劲、腿有缠丝劲、腰腹亦有缠丝劲。总的来说,缠丝劲由内而发,由外而领,如水入缝,不易阻挡。以身体大致论之,缠丝劲起于腰腹,上行胸背,至肩肘手,下行至胯膝踝,同时达四梢。练习缠丝劲需立身中正,八面支撑,内外相随,上下相合,周身一家。

三.单手正面正缠丝

1.说明:它是陈氏太极拳最重要,最基础的练功手段之一,在说法上是单手的缠丝,实际上是全身整体的运动,学时感觉很简单,但随着练习的深入,体会的增多,练好单手正面正缠丝,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是陈氏太极拳架的基础,把它弄清楚明白,懂得阴阳开合运动的规律,那么练习陈氏太极拳则事半而功倍。

2.定义“正面缠丝”:指手臂在身前的缠丝运动。以右手为例,右手掌根左不过身体中线为界(此时右臂腋下空虚,不可夹紧),右不过右大腿后为界,上以不过眼眉为界,下不低于腹为界。

3.定义“正缠丝”:以右手为例,右臂以右肩为轴,按表盘顺时针方向画弧线为正缠丝。反之,右手、右臂以右肩为轴按表盘逆时针方向画弧线为反缠丝。

4.步骤:以右手为例,以懒扎衣式为起势,身体右转成右弓步,右手逆缠丝与身体相合,手心向外,手指尖朝身体左方向,左肘与右指尖有相抱之意,此形定义为预备势。

动作一:蹬右腿身体重心左移,右手顺缠丝下按于右膝上方,手指尖与右大腿方向正,手心朝身体左面。

动作二:松胯转腰,身体左转,左腿继续屈膝松胯成左弓步,右臂随腰公转(手臂随腰转称为公转,如同地球围绕着太阳、月亮围绕着地球,手臂在以腰为轴公转的同时又做顺或逆缠丝,称为自转,如同地球围绕太阳的同时也在自转),右手继续顺缠丝到左膝右上方,右掌掌根不可过身体中线左侧,高与腹平,前臂与左大腿平行,手心朝左上。

动作三:左腿蹬劲,身体重心右移,右手立掌坐腕逆缠上穿,整个右臂与后背抱一圆形。

动作四:松胯转腰,身体右转,右腿屈膝松胯,右手继续逆缠行上弧线画眉而过,还原成预备式。

5.要点:

(1)在第三节课中着重讲了重心的转换及同侧肩与胯的开合关系。所以在上述的四个动作中,对于腰腿的动作说明就一带而过。下面咱们分析一下异侧肩与胯的开合关系。

当动作一时,右肩与右胯为顺合,那么右肩与左胯为逆开。

当动作二时,右肩与右胯为顺开,那么右肩与左胯为逆合。

当动作三时,右肩与右胯为逆开,那么右肩与左胯为顺合。

当动作四时,右肩与右胯为逆合,那么右肩与左胯为顺开。

以上四个动作中右肩与左胯的开合关系,是以身前为论的。然有前则应有后,正如看事物要从正反两个方面去看。再如人斜背书包,胸腹前有背带,腰背后亦有背带。所以我们再分析一下右肩与左胯从背后的开合关系(背丝扣)。

当动作一时,右肩与左胯为顺合。

当动作二时,右肩与左胯为顺开。

当动作三时,右肩与左胯为逆开。

当动作四时,右肩与左胯为逆合。

由此学者慢慢体味,可知肩与胯的异侧开合关系中,前合必有后开,前开必有后合,即开中有合,合中有开,顺中有逆,逆中有顺,中庸之道也!默而练之,用心揣摩,不急不燥,立身中正,头劲领起,用意识感知自已的身体位置,行之于久,一动自有中正开合,无需多虑。

所谓“外三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脚合。既明肩与胯合,就能明肘与膝合、手与脚合。如在肩与胯的异侧开合运动中,即注意前,又注意后,那么肩与胯的斜圈(太极圈)不难体会得到。同理可体会肘与膝圈、手与脚圈!

(2)肩与胯、肘与膝、手与脚的开合要有层次,即先是肩与胯的开合,再次是肘与膝的开合,最后是手与脚的开合。

如从动作四转回动作一中,依次右肩与右胯上下相合、右肘与右膝上下相合、右手与右脚上下相合。当从动作二中,依次右肩与左胯身前相合、右肘与左膝身前相合、右手与右脚身前相合。

(3)以上分析了上肢与下肢的开合关系,下面咱们再一起分析一下上肢与身体的开合关系。

在预备式右弓步中,要求从左肘至背到右手抱一弧线,右手逆缠丝与身体有相合之意,当动作一时,右手变顺缠丝与身体有相开之意,当动作二时,右手继续顺缠丝与身体有相合之意,当动作三时,右手变逆缠丝与身体有相开之意,当动作四时,右手继续逆缠丝与身体有相合之意。

当动作一时,重心由右向左移动,右手下,两臂所抱之圈加大。

当动作二时,身体向左旋转,两臂所抱之圈缩小。

当动作三时,重心由左向右移动,右手上,两臂所抱之圈加大。

当动作四时,身体向右旋转,两臂所抱之圈缩小。

概物体旋转,都有旋惯性,故当旋胯转腰时,应注意手臂与身体合近,以维持一身不散,一团和气!而在身体重心左右移动之时,应注意手臂与身体的相对而开,以保证一身不瘪!然在练习时,应以意当先,姿势动作合乎规矩,勿故意造作,以中正为大原则。

(4)以上所述上肢与身体的开合关系、上肢与下肢的开合关系。下面再分析一下下肢与身体的开合关系。还以右手正面正缠丝为例。

当动作一时,右腿与身体顺合,左腿与身体逆开,表现在裆上为:右裆扣,左裆开。

当动作二时,右腿与身体顺开,左腿与身体逆合,表现在裆上为:右裆开,左裆扣。

当动作三时,右腿与身体逆开,左腿与身体顺合,表现在裆上为:右裆开,左裆扣。

当动作四时,右腿与身体逆合,左腿与身体顺开,表现在裆上为:右裆扣,左裆开。

学者如细细品味,不难感到,当左裆扣,右裆开时,右腿之筋有拉紧之状,左腿之筋有松弛之感,当右裆扣,左裆开,左腿之筋有拉紧之状,右腿之筋有松弛之感。可为“一松一紧谓之拳”之体现。开与扣构成了动态之平衡,在身体与腿部的开与合、裆部的开与扣中,仍保持、维持开裆贵圆这一原则,这样立身才能稳固,保持自已的重心稳定。

(5)外三合已明,又岂止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脚合?在太极拳的锻炼过程中要注意每一对关节的开合关系。如以右肩为例,那么在练习中要体会右肩与左肩、右肩与右胯、右肩与左胯、右肩与左膝、右肩与右膝、右肩与左脚、右肩与右脚、右肩与左肘、右肩与右肘、右肩与左手、右肩与右手等等的开合关系。除此之外,在此单式练习中还应注意头与身合、眼与身合。如身左旋,而头右转,则身必散漫,如头左转,而眼右顾,则气必散乱。所以头要正,目要平,运行之中头要与身正,眼神有顾有盼,不可死盯着右手,通过如此之单式练习,逐步达到手、脚、身、眼同到,一合而周身皆合。

学者一看到这,不觉有些犯难:要做到一合而周身皆合,非得注意如此之多的开合关系,哪里做得到?关键在于个个击破,练习此单式的时候,谁都不能面面俱到,若能如此,岂不神人?首先要突破的就是立身中正,其次大致的上中下盘的开合,最后是逐个突破,如一段时间内只意念关注异侧的肩与胯合,则其它关节的开合关系不必过分考虑,等熟练以后,异侧肩与胯合不必多想,就能相合,再考虑其它关节的开合关系。往往不用排列组合至尾,你已经能在保持立身中正的前提下,把各关节的开全关系处理得非常融洽,因为关节与关节间是有联带的,一处开合处理得中正,另一处开合也自然中正。所谓“功夫,功夫,没有时间的磨练哪来的功夫”?再有哪有什么绝招、秘传?熟后而能生巧,巧而后能贯通!

6.简单了解“出劲”与“入劲”

在释义“缠丝劲”中,我曾提到缠丝劲大体上由腰腹而发,上行胸背至肩肘手,下行胯膝踝,同达于四梢(四梢指两手之指与两脚之趾)。此为“出劲”。上肢有出劲,下肢亦有出劲。缠丝劲由四梢复回丹田(腰腹),此为“入劲”。同理,上肢有入劲,下肢亦有入劲。

劲,因为正确的形体与意念相合而后才能得到的。形不正确,何谈有劲?形体正确而没有意念的关注,又哪来的劲呢?下面咱们还通过右手正面正缠丝的四个动作,简单讲解一下右臂出劲、入劲与形的关系。

当动作一时,右手顺缠丝与身体开,此动意念劲由手经肘至肩过胸背入丹田。

当动作二时,右手顺缠丝与身体合,此动意念劲由丹田经胸背至肩过肘到手。

当动作三时,右手逆缠丝与身体开,此动意念劲由手经肘至肩过胸背入丹田。

当动作四时,右手逆缠丝与身体合,此动意念劲由丹田经胸背至肩过肘到手。

7.“劲形逆从”法则

我国古典哲学以阴阳学说为理论基础,认为任何事物都分阴阳,而阴与阳共处一体,阴增长则阳必消减,阴消减则阳必增长,如此保持动态平衡,阴与阳的共存体才不散不瘪。太极拳正是以阴阳学说为理论依据,来指导身体的内外运动。所以在劲与形上,认为形为阴,劲为阳。

在动作一中,右手与身体开,而劲屯于丹田,此为阴出而阳入。

在动作二中,右手与身体合,而劲现于手梢,此为阴入而阳出。

在动作三中,右手与身体开,而劲屯于丹田,此为阴出而阳入。

在动作四中,右手与身体合,而劲现于手梢,此为阴入而阳出。

8.右手正面正缠丝练习中右手出劲、入劲与呼吸的关系

在动作一中,右手出,劲入丹田,为呼。

在动作二中,右手入,劲现手梢,为吸。

在动作三中,右手出,劲入丹田,为呼。

在动作四中,右手入,劲现手梢,为吸。

9.在右手正面正缠丝练习中关于“手”、“手臂”的比喻

麻雀有头,有身,有尾,其向前飞行,头居前,身居中,尾居后,没有见过倒飞或立飞之麻雀!以此作为比喻,把手掌根比作雀头、把手掌比作雀身,把手指(中指最好)比作雀尾。在此缠丝练习中,手之运行,以掌根为前,掌为中,指为后,在右界限由逆缠丝转顺缠丝,以掌心为轴一转,又是掌根为前,掌为中,指为后,行到左界限由顺缠丝转逆缠丝,又以掌心轴一转,复掌根为前,掌为中,指为后。手即如此,手臂何尝不是如此?肩为头,肘为身,手为后,如此劲由丹田而出,经肩、过肘,一直至手指梢,节节贯穿而不失中啊!

另龙亦有头、有身,有尾,其出水、入水,必头居前,身居中,尾居后。以此又作为比喻,把手比作龙头、把肘比作龙身,把肩比作龙尾。在右界限由逆缠丝转顺缠丝,右手下按时,手在前,肘居中,肩催后,如飞龙之入水。在左界限由顺缠丝转逆缠丝,右手上穿,又是手在前,肘居中,肩催后,如潜龙之出水。如此劲由手梢经肘、肩而复归丹田,节节催促亦不失中啊!

我不知道这样的比喻是否恰当,让读者见笑!

麻雀柔弱,寓意手臂柔顺称为“柔”,龙性刚烈,寓意手臂刚劲称为“刚”。所以在右手的正面正缠丝中,有柔有刚,柔时出劲为吸,刚时入劲为呼!在动作一至动作二时,右手为顺缠丝,走了一个右上到左下的下弧线,在动作三至动作四时,右手转为逆缠丝,走了一个左下到右上的上弧线,大致如此,学者不必拘泥!

10.左手正面正缠丝

唯右手叉腰,其余动作皆相反。人之吃饭、习字多用右手,右手较之左手灵活,故以右手示范讲解,然在练习上不可有偏费。左手亦多练习!我所教学员中,多有体会者,后一问之,皆“左撇子”,概因截长补短,熟而练之,进步甚快!以此思之,练习太极拳之形体柔顺,实为截其长而补内劲之短!

四.单手侧面正缠丝

1.说明:在单手正面正缠丝基本练习顺遂的前提下,进一步练习侧面正缠丝,从而进一步体身、手、步的谐调运动。

2.定义“侧面缠丝”:指手臂在身体侧面的缠丝运动。如果设身体而北而站,在正面缠丝中手的左界限在西北方向,右界限在东北方向,那么侧面缠丝中,以右手为例,右手的左界限在东北方向,右界限在东南方向,上界限不过眉,下界限不低于腹,以右肩为轴心,在身体侧面作圆弧形运动。

3.步骤:以右手为例,以懒扎衣为起势,身体右转成右弓步,左脚尖里扣,右手逆缠丝与身体相合,手心向外,手指尖朝身体左方向,左肘与右指尖有相抱之意,此形定义为预备势。

动作一:蹬右腿身体重心左移,右手顺缠丝行至右界限,手心朝下,指尖朝正东。

动作二:继续蹬右腿,左腿继续屈膝松胯,身体左转,右手顺缠丝随腰公转至右膝前上方,高与腹平,指尖顺右大腿方向,手心斜朝左上,此时为左横裆步,即身体重心仍在左腿侧。

动作三:蹬左腿,右腿屈膝松胯,重心右移,右手立掌坐腕逆缠丝上穿,指尖高于鼻平,手心朝左。

动作四:继续蹬左腿,右转腰,右手随腰公转继续逆缠丝成右弓步预备式。如此反复。

4.左手侧面正缠丝

唯右手叉腰,其余动作皆相反。

五.至于左右手正面反缠丝(又叫倒缠丝)、左右手侧面反缠丝,学者可按正面、侧面正缠丝的练习要领参悟。

1.步骤:练习时(以右手为例)可按左弓步斜行桩步法面对镜面(参照面)站立,左手叉腰,右掌合于右耳侧,右臂屈肘,右手虎口与右耳相对。此形定义为预备式。

动作一:蹬左腿,重心右移,不要着急向右转腰,右手由逆缠丝转顺缠丝前下方按于胸前,立掌坐腕,指尖高与鼻平,手心朝左,意念手臂螺旋拔长。

动作二:松右胯向右转腰,右手由顺缠丝转逆缠丝走下弧线经腹前至右膝上方,手臂与右大腿平行,手心朝外。

动作三:蹬右腿,重心左移,不要着急向左转腰,右手由逆缠丝转顺缠丝上托,手心转上,高与肩平,意念手臂螺旋拔长。

动作四:松左胯向左转腰,右手由顺缠丝转逆缠丝屈肘合于右耳侧。如此反复。

2.左手的倒缠丝练习与右手的倒缠丝练习动作一样,唯右手叉腰,方向相反。

3.倒缠丝的练习非常重要,在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中很多势子都有倒缠丝的动作,如拗步斜行、掩手肱捶、倒卷肱、高探马等等。所以正缠丝、倒缠丝的单式练习都不能忽视!

六.本课结语:

这一节课的内容很重要,所以文字较多,篇幅较长,大致讲解了单手缠丝的基本训练方法、外三合、顺逆缠丝的定义、缠丝劲的概念、节节贯穿原则、出劲与入劲、劲形逆从法则、单式中呼吸的配合,如有心习练者,应耐心品味。它是陈氏太极拳的基础,切记切记! 也希望有缘读者能不吝赐正,必心存感激!

附论文《太极拳锻炼中怎样避免膝关节的运动伤害》

很多练习太极拳,尤其是练习陈式太极拳的朋友们,膝盖疼痛,而且总是不好,更有甚者,膝关节造成了永久性的伤害。之所以会出现这些情况,第一是因为方法不正确,第二是因为运动过量。

膝是由关节和关节韧带等周围组织所组成,是胫腓骨与股骨的连接处,它在太极拳的锻炼中起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我们知道太极拳运动中要保持立身中正,是以屈膝松胯为前提的,所以膝关节承受着身体的重量,负担不轻,对于初练太极拳的朋友,一开始膝盖疼痛是很自然的,心理负担不要太重,别害怕,过一段时间,膝关节适应了,就自然不再疼痛了,但此期间要注意运动适量,循序渐进,并注意对膝关节的保护,练拳前先活动膝关节,练拳后注意不要用冷水洗或风吹。

膝关节的正常生理运动是纵向的屈伸运动,它的运动同肘关节的屈伸运动是一样的,不能是横向的,所以在太极拳运动中要避免膝关节的横向运动。在同侧脚踏地的前提下,膝盖的运动方向就是在脚尖与脚跟之间,不要特意去追求膝盖走外圈,膝盖走外圈是外在的形式,如果你恰恰追求这个外在的形式,适必造成膝关节内、外两点的疼痛,而且随着运动量的增多,膝盖的疼痛就更加显著。原因就在于膝关节不中正,违背了膝关节的正常生理运动。伸腿时脚蹬地,脚的撑地点是在脚掌与脚跟之间移动的,那么膝关节的向脚下的蹬劲要与之合正、合拍,当屈腿时脚支撑地,那么膝关节向脚下的劲力也要合正、合拍,虽然膝的运动方向很直接地向脚尖方向,但不可过脚尖,否则膝关节的前点容易造成疼痛。总之,膝关节的劲力方向应维持在脚心上,此为“定”,无论腿的屈与伸,都要尽力保持、维持膝盖的劲力方向在脚心上,此为“动中求定”。能动中求定,则膝关节的用劲方向不偏不倚,称为“不失中”,能不失中,又能运动适量,则膝关节不会造成运动伤害!

实际上,我在上面讲述的是膝关节与脚尖、脚跟的开合关系,即膝与脚合。能做到膝与脚合,光靠膝找脚还是不够的,有的时候,还要注意脚找膝,合是“两厢情愿”的,在太极拳的运动中,有以足跟为轴的扣脚法,实际上就是脚与膝合,这样的话,才能使脚之支撑点尽力维持、保持在脚心,何尝不是“动中求定”啊!

另外,陈式太极拳多震脚动作,对膝关节的要求就更高,膝关节的承受力就更大,对于年青人,方法正确后,脚自由下落,不要使劲跺脚,可以练习,但对于老年人,多因骨质钙化,不宜震脚,只轻落地即可,以免运动伤害,万事难求完美,不必羡慕他人,持之以恒,循序渐进,何有伤害之患!?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