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诊—详解

本文导读

村医们都在西医转中医过程中,无论是用中医适宜技术还是草药,都需要首先通过望闻问切诊查方法搜集患者之证,再去审证求因,分析病证,推导出病证后再去制定治疗方案。中医四诊望舌是中医诊断的基础技能,大家都应该学习掌握。我们近期会陆续编发有关舌诊的学习资料,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舌诊是中医学诊断疾病的特点和宝贵经验,是望诊中不可缺少的重点部分。病之“经络”、“脏腑”,“卫、气、营、血”,“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皆必形之于舌,舌为辨证的重要依据。
舌质与舌苔是两回事,不浮起为舌质;浮起为舌苔,苔刮之能脱。舌质为脏气的表现,浮胖娇嫩属虚,坚敛苍老为实。病是苔之根,苔为病之苗,有诸内必形诸外,视舌苔可以知六淫之轻重浅深。舌质及舌苔亦是病情寒热及浅深依据。
舌之润燥辨津液之存亡,不拘何色,但以润为津液未伤,燥为津液已耗。舌体强硬者,外感热病为邪热炽盛,热入心包;杂病多为中风之征兆。舌震颤者,久病为虚;新病多为热极生风。舌短缩者,反映病之危重,舌红绛短缩,肝肾之阴耗竭;舌润短缩兼青色,为寒邪直中厥阴。舌歪斜多是中风或中风的征兆。
白苔候表邪,舌白苔而润,或白而薄,风寒也,宜温散;舌苔白而燥者,温邪也,宜辛凉法。若舌白尖红,是风热已入气分,病在手太阴,治宜轻清凉解,不宜辛温发表,免伤肺津。白兼边缘红,内热已露,亦宜轻清凉解法,忌温散发表。
黄苔候里证之热邪,若黄苔带一分白,即有一分表邪未尽。如纯黄无白,邪方离表而纯属里证(伤寒、温病同例)。若见白苔中见黄,或微黄而薄,是邪初入阳明里,犹带表证,必微兼恶寒,宜凉解,不可攻下。黄而兼燥,但恶热,不恶寒,是外邪已入阳明之里,或伏邪欲出阳明之表,此时胃家尚未实,宜凉解清透。若舌红绛中仍带黄白等色,是邪在气营之间,治法宜清营分之热,并宣透气分之邪,两解以和之。如厚黄燥刺或边黄中焦黑起刺,脐腹胀满硬痛,乃里实确证,方可攻下,宜承气法。舌苔边黄中心黑腻,是胃热蒸动湿邪,中焦痞满,呕吐便闭,治宜苦辛开泄中焦。若舌苔微黄薄滑,治宣轻清透表,开泄上焦,使邪外达而解,不可用苦辛降泄。
凡舌苔黏腻,或白或黄,而口不渴,是湿之证候。白而黏腻者,为寒湿;黄而黏腻者,为湿热。痞满,苔白黏腻,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为湿邪结于中焦,宜苦温法以开之。若苔黄黏腻,痞闷,呕恶,二便俱不利,此湿热结于中焦,宜苦寒微辛法,以开之泄之。湿遏化热,苔黄而燥,由阴变阳。若心下按之痛者,热痰固结也,治宜苦辛降泄。若发热或潮热,表之不解,清之不应,要知热从湿中来,治宜宣通气分,湿去而热自解。冒雨雾湿邪,或坐卧湿地,发热,自汗不解,虽身热不欲去衣,口不渴饮,舌苔灰白黏滞,法宜辛温和表,湿邪自去,不可误用苦寒伤阳,以滞湿邪。
舌苔粉白边红,是疫邪入膜原,此证变化最速,其势最猛,宜用苦辛温宣透法。无论伤寒、温病,凡正气虚者,舌必娇嫩而薄,或淡红,或微白,皆可稍佐补药(指益气生津之品),不可过表和误下。若见舌苔黄而厚,白而腻,属内邪未清,不可遽进补药(指补气、补血之药)。
黑苔辨足太阴之寒热:舌苔灰黑而滑者,见吐利,腹痛,手足指冷,六脉皆沉细,乃太阴寒湿,治宜温脾利湿。若寒饮伤脾者,治宜温中和脾逐饮。若白苔而兼带灰黑黏腻浮滑者,此是从雨露中得之,为太阴之表邪,治宜解肌渗湿。白苔带黑点,或兼黑纹而黏腻者,此太阴湿热内结,治宜利湿清热。若黑而燥刺,是阳经热邪(实则阳明),治宜清火解毒兼治阳明。若黑而坚敛焦刺,乃阳亢阴竭,胃汁肾液俱涸,危证(古称不治),治宜救阴增液兼清热,大剂与之,缓则阴涸而死。
红色候少阳内发之伏邪(即伏气温病),伏邪多借少阳为出路。如淡红、嫩红、白中带红,是温邪之轻者;如纯红、鲜红起刺,此是胆火甚,营分热,乃邪伏少阴而发于少阳之表,其证非轻,宜救阴泄热为要,滋少阴之水,而少阳之火自解,大忌风药(风药性燥)。若舌色红而光,其色鲜明者,属胃阴干涸,治法犹可滋养胃阴,宜甘凉之品。又如风温、温疫等,舌鲜红者,宜从手少阴治,或从手厥阴心包络,即是治心(清营法)。
舌绛(深红),是邪热入营分。舌纯红而鲜,是邪入包络,治宜清开兼芳香透络。若素有痰火,必致痰涎内闭,急防痉厥,宜清开佐清火豁痰之药。黄苔而中绛者,是胃火灼心,用心胃两清之法,治宜苦寒。舌尖赤而有刺,是心火上炎,宜清心泻火法。舌尖赤而黑有刺,乃心火自焚之险证,临床须注意。若舌边红中心白燥,乃上焦气分无形之热,其邪不在血分,治宜轻清凉解气分,微黄,用微辛开泄之法,切勿妄投滋腻血分药,而滞其邪。
绛舌上浮黏腻之苔,是暑湿兼秽,暑蒸湿浊成痰,恐蒙蔽心包,而成神昏痉厥,急宜用芳香逐秽,开窍涤痰之法。若舌苔白,底绛者,是热被湿遏,不得外透,治宜泄湿透热,俾湿开、热透自解。若舌上现红星小点者,是热毒乘心,必神昏、谵语、狂乱,宜用苦寒撤热,佐芳香开窍。舌绛碎而生黄白腐点者,此是湿热之毒,久蕴郁蒸,若胃强能食者,任苦寒重药者可治。舌紫绛不鲜,枯晦且萎者,为肝肾阴涸败证,难治,以救肝肾阴液为要,宜甘咸法。若舌色紫晦如猪肝色绝无津液,舌形敛缩伸不过齿,乃肝肾已败,故难治。
紫色候足少阴肾经本脏虚邪。少阴病,脉微细,但欲寐,示正气之虚也。如见舌形紫而干,口渴,唇燥,外见少阴证者,此肾阴不足,治宜壮水为主。如兼神昏谵语,又当从手少阴治,并清痰火。若舌形胖嫩而色淡红者,外证必见躁扰不宁,六脉迟微或动气内发,腹寒畏冷,或初起吐利,手足逆冷,或格阳躁狂,六脉洪数无根,此皆肾气大亏,真火衰微,治宜益火之原,以消阴翳。
若舌形紫燥、唇焦、齿黑,二便俱秘,此为阴中兼阳,治宜滋阴清热(滋少阴,清阳明),治宜苦寒咸寒。凡舌形圆大胖嫩,不拘伤寒、温病、杂证,皆属少阴虚证。如见舌色紫如猪肝,枯晦绝无津液者,此肾液已涸;痢病见此色,胃阴已竭,二者俱属危证。若伤寒、温病,大便后,舌苔顿去,舌质而见紫如猪肝色者,此元气下泄,胃阴已绝,难治;若舌苔去而见淡红舌质,而有津者佳。
焦紫,辨厥阴肝经阳毒之危候。凡舌苔焦紫起刺,此是阳邪热毒已入肝经最险之证,大便秘者,急用大清大滋之法,不可用承气法攻下,重竭其阴。此证乃阴伤邪陷,非阳明里实。凡舌苔在肝胆部位(舌心两旁),有红紫点者,肝经伏火,大凶之证,急用凉血解毒之法。
青滑,辨厥阴肝经阴毒之危证。凡舌苔青滑,乃阴寒之象,急用苦温法。外证若见面青,唇紫,囊缩,厥逆,筋急,直视等证者,厥阴阴毒危证也。厥阴寒邪,舌亦见青滑,但无上述外证,温之即愈。
辨舌,过分强调以五色分五脏,以部位分脏腑,是机械地使用五行学说。临床测病机之变化,必须凭脉辨证,全面细致地综合其他一切具体情况,灵活掌握,才不致差谬,不能孤立地单凭舌诊而决定病情。

本文选自吕志杰主编的《中医经典名医心悟选粹》,转载请注明出处。

(0)

相关推荐

  • 成都儿科名医肖正安:小儿发热诊治初探 | 山海精舍

    成都儿科名医 肖正安 发热是儿科临床常见的一个症状.它的范围极广,无论外因或内因所致的许多急.慢性病,都有发热的症状出现. 所以,<幼科准绳>说:"小儿之病,惟热居多--凡病解有 ...

  • 中医舌诊详解

    望舌 望舌属五官的内容之一.但其内容非常丰富,至今已发展成为专门的舌诊,故另立一节阐述. 舌诊以望舌为主,还包括舌觉(味觉)诊法之问诊与扪擦揩刮之切诊.望舌是通过观察舌象进行诊断的一种望诊方法之一.舌 ...

  • 小儿舌诊详解!

    舌诊,又称为望舌,是通过观察舌象的变化,了解机体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用来诊察.了解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舌诊时按照舌尖-舌中-舌根-舌侧的顺序进行观察.先看舌体再看舌苔,30秒左右.如果一次望舌判断不 ...

  • 脉诊详解

    楼主 jintanyi 2013-07-24 01:14:31 本帖最后由 宇宙旋风 于 2013-7-24 08:20 编辑 脉象由脉位.脉力.脉率.脉形等的混合演变构成28脉.脉象示意图即以图象表 ...

  • 肩胛骨临床触诊详解

    中医之声 公众号 了解肩胛骨 肩胛骨常见的运动形式! 了解肩胛骨的构造 学会触摸肩胛骨重要的骨性标志 肩胛骨就相当于躯干的"骨盆"  肩胛骨是背上部的一块三角形骨. 它和锁骨一起, ...

  • 初学中医:送你最易理解的脉诊详解(附:初学脉诊之真诠)

    平缓脉:脉来和缓,一息四至(每分钟60~70次),应指均匀,脉有胃气的一种表现,称为平缓脉,多见于正常人. 浮脉:轻寻有.按无有,浮脉漂然肉上游,水帆木浮未定向,浮脉中间仔细究,有力恶风见表实,无神无 ...

  • 【脉法针灸】脉诊笔记精华,切诊之脉诊详解

    【脉法针灸】脉诊笔记精华,切诊之脉诊详解

  • 一篇干货:肩胛骨临床触诊详解

    了解肩胛骨 肩胛骨常见的运动形式! 了解肩胛骨的构造 学会触摸肩胛骨重要的骨性标志 肩胛骨就相当于躯干的"骨盆"  肩胛骨是背上部的一块三角形骨. 它和锁骨一起, 对臂的稳定和运动 ...

  • 藏医尿诊详解.docx

    藏医尿诊详解 [导语 ] 尿诊是藏医诊断疾病的方法之一,它主要是通过 对小便的颜色.气.味和漂浮物.絮状物.沉淀物等进行 观察,从而辨 ... 尿诊是藏医诊断疾病的方法之一,它主要是通过对小便的 颜色 ...

  • 【脉法针灸】脉诊笔记,切诊之脉诊详解

    【脉法针灸】脉诊笔记,切诊之脉诊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