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门头》05——风雨沧桑“三姓路”
作者:白沙余挺400 多年前,“三姓路”这条街就在那儿了。看明代《福安县志·县城图》的东门地段就知道,万历二十二年(1594)时,东街和西街就已经是福安城内最大的街道。西街直如发,通往西门,而旧东街在察院司前却不再向东伸展,绕开前面的民庐折向正南,经今天的东大路通向东门。这条折向正南的街,就是今天的“三姓路”。
“三姓路”是哪三姓?即使最啰嗦的知情者,此刻也会用简洁的方言回答:“吴刘郭”——不加标点,顺溜、好记,颇得本地话的诙谐妙趣。“吴刘郭”的说法已沿袭经年,显见三姓一直以来都是东门的主姓。领略三姓路的前世今生,不禁想起一句诗:“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如行走匆匆的红尘过客,三姓路的人来了一茬走了一茬,一代风流换了一代风流。数百年间,在这里居住过的,有官员、文豪,商贾;有革命者、企业家、工匠和农夫;最多的当然还是普通的庶民百姓,所谓天下苍生。如今并不时尚的三姓路,看上去更像是寻常巷弄,庭院深深,藏着不为人知的泪水和欢笑,藏着离合悲欢和爱恨情仇。时间淹没了过往,东门旧事和所有鲜活的音容笑貌,如同泛黄的照片,经如水消逝的光阴漂洗,渐次模糊难辨。三姓才俊曾经轮番在这条路上一展风采。世间风水轮流转,他们的门庭各显盛衰枯荣,留下的风华依稀有迹可寻。如果单以科举来回望三姓路的人物,那么大体可以说,有明一代,应数郭、刘二姓最为显赫,到了清初,则吴姓也不甘寂寞,悄然崛起。先说郭姓。福邑郭氏最耀眼的当是鹿斗人嘉靖进士、御史郭文周,他虽世居鹿斗,却与东门也有不少交集。他在东门鹤山建有读书处,东街的察院分司一度也有官府准许他建的官邸,这是一位敢摸老虎屁股、敢与权相严嵩闹别扭的刚直之臣,值得尊敬。明代东门还有郭殷,是永乐朝的举人;郭嘉冕,恩贡,任职嘉靖年的睢宁(江苏徐州府辖县)知县;此外,郭东光是天启朝广东四会县的训导,郭振扬也是万历朝的贡选人才。这几个郭家的明代官宦,加上后来福安的第一个清朝进士郭为瑛,无疑都是三姓路的精英人物。至于刘姓,看刘氏祠堂的旧碑可以知道,他们是赛江中山刘氏的分支,明初迁居东门,曾在东门棠发境建有宗祠。弘治朝(1488—1505)重建于三姓路,毁于火灾后,清雍正朝(1723—1735)依原制于原址再建,是东门现存最大的宗祠建筑(吴氏宗祠旧在八一市场北,据说郭氏在东门也有宗祠,今皆不存)。明崇祯朝苏阳出了一个进士刘中藻,清军大举南侵,刘中藻做了南明鲁王政权的大学士、兵部尚书,所以,当时的东门刘氏的地位自然最为荣耀显赫。那时节,东门刘氏有刘中最以及刘文珵、刘文珊、刘文琰、刘文璠一门四兄弟,他们都是“习举子业”的儒家子弟,虽然不是科举出身,却都被授予州判、县丞之类的官职,官虽不算大,但称为东门名流也不为过。刘中藻回到福安树起抗清复明大旗,招募畲汉壮士,响应者万人,时称“能军”,一举收复闽浙七县,掌控军政,震撼东南。顺治五年(1648),清军兵临城下,在守卫福安的最后日子里,“上阵子弟兵”,东门刘氏无疑是拥戴刘中藻的核心力量。然而,大厦将倾,独木难支,刘中藻面临抉择的痛苦可知,因为他知道,“屠城”是顽强抵抗的必然结局。为了保全黎民和“刘家军”,他选择了自尽,向世人尊严宣示,这个令人沮丧的大明王朝还有如此回响天地的“洪钟大吕”。一夜之间,政权更易。你可以想象,刘氏的门楣光荣顿时暗淡。刘中藻殉难后,人心畏惧株连。清初,朝廷强制“剃发易服”,大兴“文字狱”,严查反清言行,但是不与清当局合作的志士仍大有人在。不消说也有一些势利之徒,“义故如遗弃敝屣,落井下石人比比!”对英勇守城的刘氏避之唯恐不及,甚者落井下石,人所不齿。刘中藻的四子三女中,抗清的长子思沛被杀害,年仅 9 岁的幼子刘赧(思丰)也被逮入狱,顺治八年(1651),朝廷诏令赦免才得出狱。13 岁的少年看到“骨散肉飞似丧豕”,只得“以家难漂泊江湖”(流浪莆田壶山谋生)。刘中藻的棺柩因刘家后代“世守清贫,未能卜葬”(吴瑞焉《刘公墓志铭》)。“先君体魄恨蒿悬,霜寒露冷心如毁”。推及三姓路刘氏的际遇,人人自危,今非昔比,境况可以想象。从那时起,福安的科举沉寂了 15 年。直到康熙三年(1664),东门的郭为瑛中了进士。郭为瑛家贫耽学,文章写得好,但对于做官似乎意兴阑珊,是个“淡泊明志”的读书人。《福安县志·文苑》有他的小传。朝廷命他去河北盐山县任知县,没做多久,就以“尽孝思”为由辞职回到东门,父母逝世后就不再踏上仕途。时光又过了 45 年,东门吴氏闪亮登场。康熙四十一年,吴瑞焉参加福州乡试,中式举人。他的诗歌、书法、学识大获福建巡抚、学者张伯行的赏识和推崇,以致首选他到亲自创办的闽中最高学府“鳌峰书院”讲学,并请他修订书院的经籍。张伯行亲自为新修的《吴氏族谱》撰写了序言(收录于《茜洋吴氏族谱》)。四年后的康熙丙戌年(1706),吴瑞焉赴京参加朝考,果然又中了进士,由于精通书法,他被选为朝廷的“内阁中书”,不久转任枣强县,做了九年的知县,其间,吴瑞焉曾署理新河、冀州县事。任上暇余,吴瑞焉登雪山,游居庸,走边塞,著有《塞行日记》等六种著述。现存的《茜洋吴氏族谱》选录有他的部分古诗。鳌峰书院山长蔡世远(后为乾隆皇帝的老师)曾为吴瑞焉的《棘津随笔》作序,称赞他“风雅多才,清粹有养”,做官“清节惠心,历有政绩”,并为他未得擢升而惋惜感叹。吴氏是个书香门第,瑞焉的长子吴秉礼以岁贡任职于湖南宁远县,次子吴映榴的女儿吴琬玉是福安的才女,跟随伯父赴任宁远县(湖南县邑)途中,曾在僧寺的壁上题下三首很漂亮的诗篇(诗篇载清《福安县志》),她还撰有《浣雪集》,惜已失传。对于刘中藻的抗清殉难和刘家后裔的不幸遭遇,吴瑞焉寄予深沉的同情。乾隆十五年(1750),在刘中藻逝世百年之后,吴瑞焉为刘中藻墓撰写了墓志铭,文中以“川岳崇隆”“纲常砥柱”褒扬刘中藻的节义忠烈。这在政治敏感的清朝是需要勇气的。有清一代,福安进士不多,只不过五六人。远不及宋朝福安进士的全盛时期,而东门吴瑞焉、郭为瑛皆能进士及第,而且文苑有声,传为千古佳话,以致民间流传一句谚语 ——“文在东门,武在茜洋”。今天,三姓路走进了新时代,它是韩阳城的“三家巷”,将续写新的一代风流。
有空闲,继续看请您点击以下名称进入福安各地人文景观城区甘棠下白石湾坞溪尾松罗溪柄赛岐罗江溪潭康厝穆阳穆云晓阳社口范坑上白石潭头坂中城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