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场“伪精致”的旅行
前几天发了一条朋友圈:“朋友圈好多美景。走遍大好河山,但你只留下几张照片,那增长的不是阅历,只是经历。浪费的不是时间,而是生命”。然后有人问我,要怎么增长阅历。我当时是回复了一句话,但后来我想了想,觉得这事值得一说,就写下这么一篇随笔。
我知道,我的想法有点偏颇了,对很多人来说,旅游也许并不需要增加什么阅历,完全可以只是随意走走,放松身心。我甚至羡慕这些有钱有闲的人。但我是个有危机感的人,我一直觉得年轻是一种资本,既然是资本,那就要有回报的,花了那么多的钱和时间,收益只是得到了放松或者给自己贴上一层“精致”的人设,我并不觉得这种投入和回报成正比。
现在许多年轻人特别崇尚旅游,认为这是热爱生活的表现,可以让自己见多识广,增加谈资。但现实是,许多旅行是盲目的,初衷或许只是受到一些“鸡汤”的蛊惑,比如:“一生之中至少要有两次冲动,一次为奋不顾身的爱情,一次为说走就走的旅行”,“要么旅行,要么读书,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然后呢?然后所有的收益都在朋友圈,或者配上几句百度来的应景诗词,或者发些感慨:啊,风景如画,人生如诗。
然后我再问,能给我做个推荐吗?好看,好吃,好玩,强烈推荐,但这种推荐,丝毫吸引不了我。甚至有些人,只是出于炫耀自己,才说这些话。
以前看过一本书:《辞职,去旅行》,美食女神蔻蔻梁写的,里面有句话我深感认同:世界上原来真的有很多很多种人,用五花八门的方式生活着,他们拥有不一样的价值观,让这个世界显得纷繁复杂又有趣,让理解他们的人有共鸣,不理解他们的人有话题。他们是苦行僧,是赌徒,是艺术家,是商业巨子,是农民,是隐居者,是灵修者,是城市漫游人……不旅行,我就无法遇见他们,纵然我把省下来的钱买十部QQ轮流开,也不会比现在过得更满足。
其实,这是我真正向往的旅行,我希望和各种各样的人接触,但无奈我并不擅长言谈,也缺乏足够的底蕴。好吧,说远了,我们在讨论投入和收益的问题。蔻蔻梁作为原《南方都市报》城市杂志中心首席编辑,长期撰写美食和旅游专栏,她的旅行是有收益的,能变现为金钱,但是我们绝大多数人并不具备这个条件,只能变现为阅历。
这些年,因为工作关系,接待了一些比较有档次的人,他们的一个共同观点就是:一个景点,必须要有文化。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文化是一个景点的灵魂,没有文化的景点,就像现在许多鸡汤文,拥有大批拥趸者,文章不好吗?真好。真好吗?文章看完了,价值也就完了,多半没有保留的价值。景点亦是如此,玩完了,也就完了,没有留下什么东西。
因此呢,我们去一个地方,先做些功课,了解下这个地方的风俗人情、历史故事、发展历程等,判断下值不值得去,然后通过景点逐一印证,这种玩法,在古代其实有个名堂,叫做游学。《北史·樊深传》中有记载:“游学于汾晋间,习天文及算历之”。古人的游,往往是有目的的,游学、游商、游官等,所以他们会说“读万卷书,行千里路”。
最后啰里啰嗦这么多,我其实想说的是,正确看待旅游这件事,对大多数人来说就是休闲娱乐和享受,不要过分迷信和高估旅游的意义,以此来为自己的人设贴上“伪精致”标签,毫无意义。
当然,如果问我旅行的意义是什么,其实我也只是个人之见,管中窥豹,代表不了什么,假如你还没有出发,不妨一起走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