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让无能的刘禅上位,存心灭国?还是自有考量?
相信大家都知道“扶不起的阿斗”这句俗语,“乐不思蜀”这个成语也是常用词,这两个词说的也都是三国时期的蜀后主刘禅,看这两句话表面意思就知道刘禅有多么无能,可是被大家视作废物的刘禅为什么会继任刘备的皇位呢?历史上的刘禅真的是昏庸无能吗?

其实,刘备吃了刘禅还有三个儿子,在四个儿子中,偏偏选择让无能的刘禅登基?
刘禅,作为刘备的长子,登基虽然名正言顺,但能力却堪忧,刘备让诸葛亮要像看孩子一样看护诸葛亮。但大家可以想想在那个皇权争夺如此激烈的时候,愚蠢的刘禅难道没有人暗中为难?难道没人质疑?毕竟刘备不是非立他不可。刘禅是真的蠢还是大智若愚?

初看刘禅“乐不思蜀”的故事,只觉得这是一出笑话,但仔细想想,如果刘禅真在司马昭面前表现出一副悲伤,整日想着回到故国的样子,司马昭会同情放过他吗?绝不会,在司马昭看来,这无疑是放虎归山,他日刘禅东山再起,岂不是又要与之交战。刘禅在司马昭面前表现得越是糊涂,越是荒唐,越是可笑,司马昭反而会对他放松警惕,更会留他一命。所以,“乐不思蜀”很有可能就是刘禅演给司马昭的一出荒唐戏,所谓大智若愚,就是这个道理。

诸葛亮是北伐的坚定拥护者,更是实施者。诸葛亮为什么要北伐?无非是为了实现他“攘除奸凶,兴复汉室”的夙愿。但蜀后主刘禅却并不赞同北伐,因为战争必定劳民伤财,祸害百姓,而当时的蜀国并没有足够的财力和兵力支撑诸葛亮的多次北伐。
在当时的情况下,蜀国的首要任务是休养生息,恢复经济,强化军事,而不是主动挑起战事。事实证明,在北伐的问题上,刘禅的考虑的确比诸葛亮更加周到。可惜的是,刘禅多次苦劝诸葛亮无效,不得不支持他的北伐大计。
诸葛亮病逝后,刘禅立即召回兵马,停止北伐,将首要任务放到农业生产上,鼓励蜀国百姓发展农业,恢复经济。由此可见,刘禅确是一位富有远见的君主,具有相当的战略眼光,这些又怎会是一个昏庸的君主所能想到的呢?

诸葛亮曾在《与杜微书》中对刘禅作出了这样的评价:“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朝廷就是刘禅,整句话说的是刘禅从小就很有仁爱之心,又很机敏,对贤士也很有礼貌。照诸葛亮所说,刘禅哪里是一个昏庸糊涂的人,明明就是一个贤主的模样。
有人说这是诸葛亮恭维刘禅的话,如果真是恭维之语,诸葛亮大可以说得更夸张一些,大可以把刘禅说成是千古明君,而以诸葛亮的为人,想来实在没必要去恭维刘禅。

通过诸葛亮对刘禅的评价,我们也可以判断,刘禅不是昏庸之人。同样是降魏,同为亡国之君,刘禅寿终正寝,而东吴的孙皓却被司马炎赐死了,难道这还不能说明问题吗?
后人之所以认为刘禅是扶不起的阿斗,多半是受了小说《三国演义》的影响,抛开《三国演义》,回到正史中,“扶不起的阿斗”这顶帽子,还真的应该给刘禅摘下。